河南洛寧吳電智:連昌河畔——牛渠歷史上的古蹟

2019-08-17     洛寧城事

牛渠村歷史上的古蹟眾多,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世遠年湮, 大都不復存在,成為歷史上的遺失。古文化時代價值和斑斕史已被人們淡忘,在文明社會發展的今日,重蘊歷史民俗精神靈魂,對今後鄉村秀美、振興會增添新的動力。牛渠村古蹟大都已失去記載,通過查找殘碑碎片,尋訪老人粗略整理,以供後人追憶。

1、大型佛教建築群-千佛寺

據老人傳說是三嶺匯聚風水寶地,寺院殿宇宏偉,設施完整。千佛寺是釋迦牟尼傳經說教聖地,應建於東漢年間,千佛寺舊時濱臨驛道、是顯官達貴、虔誠弟子念佛學經之地。千佛寺坐北面南,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聖殿、僧院、轉角樓、鑄鐵大香爐、鐘樓、東西小鬼殿、和尚塔、道場、土地近五百畝。據王集倉老人介紹,小時見有耿氏、張氏、王氏等和尚。最後一個和尚經常身披紫色袈裟,出寺為鄉民診病,還有村民將自家孩子認和尚為義父。

千佛寺二座鎮寺碑,一座碑上刻有馬車一輛,上座官宦、車夫,晚上院內常有車輪聲,第二天發現有馬糞。另一座為北周二兄弟造像碑,人稱千佛碑,目前有三次重修千佛寺碑記,明天順,清雍正八年,嘉慶十五年。碑上均記載有鄉民、善人、施主、功德主、化主姓名。千佛寺千佛碑1965年縣文化館人員顏孝宗發現後,運往鄭州古文物館珍藏,另一座碑失蹤。(以前有記文,此為補缺)

2、大型石雕像群

位於東北三道坡頂,占地七畝,唐代主持圓寂墓地。四周有欄護圍,外圍松柏映襯,內有兩座石碑聳立,碑身、碑帽齊全,圍內均勻分布有身材各異的石人、石獅、石象、石馬、石牛、石羊。每尊石像雕刻精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特別石像眼睛鑲有黑色眼珠,活龍活現,雅致逼真。可惜民國時期被毀,所有雕像石碑被人工撬至崖邊,用大繩拉下山砸碎,運往土橋溝燒制石灰。有一隻羊頭被拉斷,王集倉拿回家玩耍,久而遺失。從和尚墳規模看,說明千佛寺在唐代十分興盛。

3、和尚塔

位於牛渠村東北一隅,據老人介紹,此塔有兩層基座,七級磚塔,呈四角行,高8米左右,底層四周各嵌有一塊石碑,目前有幸發現二塊殘碑,每塊記載大致清晰,上有「乾隆叄拾肆年,永邑牛渠村東北隅」。「傾圮」「復為修之」,王吳「共募資財 行建鳩工」字樣。另一殘碑記載有「藏相道場」「永遠流長」「上浣朔日大吉字樣,兩碑辨認有 王吳鄉民募資姓名和資數,充分彰顯佛教普濟眾生,溢滿桑梓民心敬仰。

4、東西觀音堂及二隊溝口觀音堂

東西觀音堂位於一隊東西兩頭,均坐南面北。東觀音堂建築較大,外有卷棚,內有廟堂,土木結構,內堂土牆內藏多層土台,台內安放有三十公分左右石像頭,像頭形象各異,大部頭探在外,酷似調皮頑童,很引人見愛,民國時期改為更房,解放後又改為碾房,六十年代傾塌。觀音堂供奉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有三十二相,常因時代環境,風土人情,知識習慣,眾生類別的不同而自在顯示不同形象(相)。目前發現有三尺高觀音堂碑兩座和碎碑二塊。一座近年遺失,另一座記載是」重修觀音堂「康熙三十一年立」,吳、王募資模糊不清。

5、奶奶爺廟

坐北面南小三間,單檐硬山式,應為清代建築,農俗風格一般有奶奶廟,而少有爺爺廟。牛渠村民將奶奶爺爺形象化合廟,更符合家庭式生活化,奶奶廟供奉的有治眼奶奶、送子奶奶,奶奶爺廟是力求子孫滿堂,家庭平安。八十年代為擴建學校而拆毀。

6、山神廟

地址在千佛寺東土坡上,坐北面南。山神廟村內知曉不多,王聚倉老人介紹十分清楚。廟不大有七尺左右高,廟外有兩隻石狗,附近有幾顆胸圍粗柏樹,小時候逃學常鑽進山神廟躲藏。山神廟是古人將山嶽身化崇拜的祭祀場所,主要是祈求子孫平安,防獸傷害。

7、關帝廟

坐北面南,坐落在千佛寺東二隊場邊,建築年代較晚,應在晚清。廟小三間,土木結構,出檐,外表青磚。關帝廟供奉是三國時期蜀國武將關羽,武藝超群,俠肝義膽,忠心不二,力助兄長劉備建業,英勇捐軀,被後人崇為義帝,與「文聖人」孔子齊名。關帝廟可求事業有成。舊時村民有將自己的孩子認作義父,關帝廟雕像,文革破四舊連同家譜,神志、舊書燒毀。關帝廟七十年代失修而毀。

8、炮樓型門樓

地址在二隊溝口。炮樓、門樓合二為一,上層為炮樓,下層是門樓。上層炮樓有左右炮眼,人在上層通過炮眼可觀外部動靜,以防匪竊。上下外表青磚,底基砂石條,舊有木門,整體高10米,寬8米。上層炮眼中間有磚雕「東風南來」四字,樓頂風括檐木瓦結構,牽竿上記載民國三十二年重修,功德主王發全,理財吳明儒。據說功德主是王書功,因屬相不合,改其兄發全。上有磚雕「東風南來」門匾,味意樸實淳正,內涵嚴慎,永不失時代性。

9、王姓祠堂

坐北面南 民國三十二年重建,堂室、卷棚、門樓、院牆均為青磚,祠內現存二碑,記載清楚。祠內柏樹參天,充滿旺盛精力。每逢春節,大都要聚集家廟,祭拜祖先,排資論輩,其樂融融。王家祠堂清代在如今河川中,被河洪水沖毀,現在家祠是二次重建。

10、吳姓祠堂

清順治年間在連昌川,今日河灘,洪水沖毀,二次建在一隊東頭,堂殿、卷棚、門樓、院牆齊全。後因年久失修塌毀,石碑一座遺失。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誰?我從何來?是每一個人要面對的問題,家有家譜,族有其祠,人勿忘本,尊宗敬祖是人之本性。一個人無論走多遠,總忘不了其家鄉,因家鄉有親人,家祠就是其來源地。今春吳姓遊子歸來,看到吳祠夷為平地,頓感傷感,懇切要求盡力重建,以表孝心。

11、石牌坊

坐落王姓家廟前,原稱大路胡同。牌坊前後不分,雙面對聯,三進二層,規模宏偉,風雅別致,四角懸掛四個大銅鈴,風吹鈴響,成為牛渠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石碑坊民國初被毀。

牛渠村舊時 古蹟眾多,是村民愛國愛村,和諧共存的民風村貌,體現了村民富足安康,翥遠翩騫。當今社會富裕,國泰民安,牛渠村容村貌又一次大變樣,正在朝向美麗鄉村邁步。在熱血青年的倡導,幹部支持,村民同心協力,新的石碑坊門樓已指日可待。

以上內容多有王聚倉老人口述整理,在此祝所有老人長壽,家有老人是個寶,村事老人都知曉,文化古蹟要回味。代代相傳忘不了。

作者簡介:吳電智,洛寧縣河底鎮牛渠村人,熱衷於家族文化研究,現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理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m5npWwBvvf6VcSZFi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