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問妙答:美國好還是中國好?

2019-05-28     霂霖清看世界



著名作家劉紹棠到國外訪問,一位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地問:

「劉先生,聽說貴國進行改革開放,學習資本主義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這樣一來,你們的國家不就變成資本主義了嗎?」

劉紹棠反戈一擊:

「照此說來,你們喝了牛奶,就會變成奶牛了?」

學習資本主義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就會變成資本主義國家?這顯然是一個謬論,劉紹棠根據這一謬論,設置了一個與之相關的謬論———喝牛奶就會變成奶牛。

這樣,也就構成了一種與對方謬論相同而又荒唐的關係,產生了強大的反駁威力,一舉就駁倒了對方。



1982年秋,在美國洛杉磯召開的中美作家會議上,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請中國作家蔣子龍解個怪謎:

「把一隻5斤重的雞放進一個只能裝1斤水的瓶子裡,您用什麼辦法把它拿出來?」

蔣子龍說:

「您怎麼放進去,我就怎麼拿出來。您顯然是憑嘴一說就把雞放進了瓶子,那麼我就用語言這個工具再把雞拿出來。」

金斯伯格不由讚賞:

「您是第一個猜中這個怪謎的人。」 「你怎麼放進去,我就怎麼拿出來。」

這句話除了具有「我用你放進去的方法拿出來」的字面意思外,實際上還隱含著另一個信息———「如果你根本就放不進去,我也就無須拿出來。」這樣,一個燙手的山芋被蔣子龍成功地拋了回去。


擔任山東大學校長多年的陸侃如教授,年輕時留學法國。

1935年博士論文答辯會上,一位「隆目深眼」的洋考官提出一個刁鑽古怪的問題:

「『孔雀東南飛』,為什麼不往西北飛?」

人們無不面面相覷、臉色愕然。

「孔雀東南飛」,是《古詩為焦仲卿妻所作》的起句,用的是比興手法,與內容沒有必然聯繫,從學理上讓人如何回答?但是「方額秀目」的陸先生稍一思索,即朗聲答曰:

因為「西北有高樓」。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這答案來自與《孔雀東南飛》約略同時的漢末文人五言詩的《古詩十九首》。

因為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阻斷了孔雀西北去路,它才索性折身而返,振羽東南!

「妙答」對「刁問」,人們相顧莞爾,滿場粲然。陸先生此答,顯示出他面臨詰難時的機敏睿智,與古代典籍諳熟於胸的深厚古典文學功力。

多年以後,以《文心雕龍校注》一書為其學術生涯奠基之作的楊明照先生聞此逸事,笑謂:

「此答可入新世說,非此五字,不足以盡其妙!」



詩人、教授陳夢家講《論語》時,經常「入境」,每當誦讀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於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時,便身不由己地揮動雙臂,長袍寬袖,飄飄欲仙起來。

有一次,有一學生髮出一個怪問:

「老師,請問『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人,有幾人結了婚?幾人沒結婚?』」

這無厘頭的問題,頓時引得滿場哄堂大笑,眾學生都為陳老師捏了把汗。

陳夢家停下手腳,靈機一動,就詩中數字「戲」解道:

「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故三十個賢人結了婚;童子六七人,六七得四十二,四十二個沒結婚,三十加四十二,正好七十二賢人。」

又是一陣哄堂大笑,笑聲中充滿了對陳老師的讚賞、欽佩!

這一番妙對,沒有機敏的頭腦,沒有對數字的敏感,斷難「戲」得出來。更難能可貴的是陳先生是文科教授,理科也不含糊。


沙葉新妙引成語:有一次,沙葉新應邀出訪美國,在與美國社會各界的接觸中,進行了廣泛的溝通與交流。當時,有人向沙葉新突發奇問:

「您認為是美國好還是中國好?」

他從容回答:

「美國雖然科技發達但有自身的弊端,中國雖然科技落後於美國但有自身的好處。美國、中國都有自身的缺陷,這叫『美中不足』……」

一段話下來,緊張的氣氛頓時變得和諧。

這也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沙葉新接過話茬就不偏不倚地各三十大板,對中美兩國均一分為二,既肯定「好」的一面,也指出不足的一面,可謂合情合理,公正客觀。

「美中不足」這一成語的引用,實在精妙。

這個回答,風趣靈活,且辯證分析,沙葉新不愧為「腹有詩書口自暢」的智者。

以上經典對話,是名師們學識淵博、積澱深厚的靈光「一閃」,因為讀書破萬卷,達到了「胸藏萬匯憑吞吐,腹有詩書語自華」的境地,再加上年年演講於象牙塔,面對萬千思維活躍學子磨鍊得語言睿智、反應機敏、應答如流、語出驚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lwZjWwBvvf6VcSZ6F0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