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突發事件中高校大學生的輿論引導

2020-03-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政府在採取疫情監測分析、防控救治、物資保障、善後處理等針對事件本身的防控措施的同時,還要加強宣傳教育工作的力度,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從而迅速統一思想、協調社會行動。高校青年學子有著強烈的家國情懷和高度的責任擔當,但由於知識體系搭建尚未完成、價值觀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面對突發事件的複雜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信息洪流,一時難免存在恐懼、疑惑和彷徨,更需要加以正確的輿論引導。

  創新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高校大學生輿論引導的時機,變被動還擊為主動出擊。一般而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往往誘發社會輿論的波動,而且由於網際網路及各種終端設備的普及,使得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後潛在的輿情具備興起上的突發性、發展上的易變性、場域上的非對稱性等特徵。這些特徵決定了當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輿論興起、發展和傳播,集散速度更快、導向轉變更急,一旦出現輿論爆點就容易在瞬間形成鋪天蓋地之勢。高校大學生處於信息接收及傳播的高原地帶,如坐等學生中間出現相應的輿情苗頭後再加以引導,那麼等來的只能是難以管控的燎原之勢。必須跳出傳統輿論引導思維的認知,實現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輿論引導工作的位置前移,變事中、事後撲火為事前防範,主動加強輿情風險的預警和研判,提前做好相關衛生健康知識、心理應激和調節常識的宣傳普及。



  要針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隱蔽性、擴散性及危害性引發的疑慮、恐慌等心理,提升輿論引導的專業性、知識性,通過大力普及衛生健康的基本知識,切實提升學生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避免出現盲目跟風和傳播如「新冠病毒能通過蔬菜水果肉類等食物傳播」這樣的謠言。同時,還應對學生心理負荷有所預判,提前就事件可能引發的心理壓力、心理失衡甚或心靈創傷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

  創新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高校大學生輿論引導的範式,變單向灌輸為雙向互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和各種可攜式終端設備的興起,徹底改變了原有的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形成了一個人人具有「麥克風」時代。尤其是當代高校學生更是伴隨網際網路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發布者、把關人。因此,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高校大學生不再局限於信息的接受者,往往更是重要信息來源,他們在各種社交網絡軟體中發布的一些圖片、信息等有時會超出預想的範圍,廣為流傳,甚至成為引發輿論爆點的導火索。應更新對大學生的角色定位,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得他們成為自我輿論引導的主體,在平等對話、理性溝通中凝聚起對事件的基本共識、對黨和政府的信心與支持。

  高校應該健全和完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大學生輿論互動引導的程序,對互動話題的設置、引導提示任務的選定、重點回應內容的審核與發表、各類評論的交互利用、新舊媒體的銜接等問題的具體操作流程進行明確規定,保證引導的規範化、科學化。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輿論引導過程中,高校不僅要做好權威信息的直接發布工作,更要努力做好信息的「二級傳播」工作,通過動員和引導大學生意見領袖、校園「網紅」教師以及知名校友的積極評論和意見表達,強化發布信息的穿透力、號召力和正向引導力。3月9日,教育部社科司與人民網聯合組織的「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直播後,「和偶像一起上課」「思政課上出現王源」「思政大課觀後感」等話題相繼登上熱搜,總閱讀量超過6億,30多萬人次參與討論,有效增強了課程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創新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高校大學生輿論引導的手段,變偏頗單一為廣泛並重。在信息化建設方面,高校往往走在前列,成為各種新技術、新手段的最早使用者。高校輿論引導手段的更新疊代無疑是與學生信息獲取渠道的變革相適應的。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大學生輿論引導過程中,不能只唯新、只唯網,而應該打通網上與網下,著力實現新舊媒體的融合發展,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的輿論引導格局。應該重視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大學生信息獲取和輸出的檢測與分析,充分研究他們的信息獲取方式的更新疊代,以他們樂於接受和可信賴的方式進行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提升輿論引導的精確化。輿論引導中,不同媒介各有所長,如網絡媒介具備即時傳播優勢,可以及時、精確地進行事件的信息傳播,做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第一定義者」,給大學生留下認知和判斷的「第一印象」;而防控措施的廣泛傳播、重大事件的深度報道、相關謠言的全面澄清等更宜藉助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進行。這就要求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輿論引導中,有效整合報、網、台、端、微及短視頻等各種傳播手段,實現新舊媒體的有效補充和互動,力求做到渠道全面、信息暢通。

  創新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高校大學生輿論引導的內容元素,變單純的輿論引導與青年學生關切的回應相同步。社會輿論儘管是公眾的一種主觀表達,體現不同個體的情感信念、價值觀念和利益訴求,卻歸根結底是現實社會矛盾或社會問題的反映。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之所以能夠在廣大高校學生中間引發高度關注,一方面由於這些事件發生髮展及危害具有隱蔽性、不確定性等特徵,使得大學生也有可能成為潛在的受害者;另一方面由於這些事件的社會影響呈現出深刻性、廣泛性,往往對大學生正常學習和生活產生強烈衝擊。2月21日,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等機構發布的「數說新冠肺炎疫情輿論關注熱點」顯示,「在線教育」位居熱度話題榜第4位,熱度指數為87.04,原因就在於疫情防控打破了大學生的正常學習秩序,網課進行過程中大學生又遭遇學習平台錯綜複雜、系統時常癱瘓、網絡常常卡頓等諸多問題。因此,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大學生輿論引導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的原則,實現網上輿論引導與網下問題解決相統一。

  要建立健全信息反饋渠道,全面及時搜集事件發展和處置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動向,科學研判引發學生輿情波動的現實癥結。應建立和啟動特殊反應機制,全方位整理分析事件發展和學生反饋信息,準確評估事件給大學生已經帶來和可能帶來的不便與影響,快速出台和採取相關應對措施,實現思想引導與問題解決相同步。應該認識到大學生群體根據與事件的關聯程度可能被劃分為受害者、間接利益相關者、圍觀者、處置參與者等群體,不同的學生群體往往面臨不同的困境、具備特殊的價值訴求,這就要求相關政策既要針對共性問題,又要解決個性問題。高校還應兼顧眼前與長遠,既要優先解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大學生帶來的直接影響、迫切問題,又要充分考量由此帶來的長遠影響和衍生問題,最大限度減少負面衝擊,維護學生利益,維護高校穩定。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專項項目「新時代高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現狀與對策研究」負責人、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炳炎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lR4-XABrZ4kL1Vimk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