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知道很多家長有沒有這個感受,很多時候對孩子的教導會讓孩子反感,不僅教育不了孩子,還使雙方間的關係惡化了,比如,"我今天上課忘帶作業,被老師批評了......"當孩子垂頭喪氣地這麼跟你說時,你的反應是什麼呢?
讓我來,你可能會說"怎麼又沒帶作業,跟你說了多少次了,睡覺前要把東西準備好!";也可能會說"老師批評的好,這件事是你不對。";或者會說"被批評了真可憐,但這是你自己的錯,下次記得帶就行。"
這些對孩子說的話,我們小時候也會經常在父母嘴裡聽到,但是我們真的願意聽這些話嗎?聽了之後還想繼續和父母交流嗎?其實,孩子每次聽到這樣教育、批評、建議的話時,都在不耐煩的怒吼"別告訴我應該怎麼做!怎麼想!"、"你都不知道我的情況,不想再跟你說這樣的事了......"
可為什麼父母對孩子真心的建議會使他們不想再說了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忽視了孩子的情緒。
沒有合理的情緒的引導,會讓教育孩子變了味。
什麼是情緒引導?
情緒引導就是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如果你的孩子哭鬧、吵嚷、冷暴力對待你,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從小沒有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感。
情感引導的好處
- 幫助孩子認識,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對某件事很生氣的時候,父母應該讓孩子先冷靜下來,並且需要認同孩子當時的情緒,可以說,爸爸媽媽知道你現在生氣很難過很怎麼樣,例如,a小孩被b小孩拿鞋子打了一下的時候,a小孩此時此刻內心一定是無比生氣且難過的,爸爸媽媽應該對a小孩說,現在是不是很疼?他拿什麼打的你?打到哪裡了?我幫你揉一下好嗎?這樣子尊重孩子的感受的話,孩子會覺得自己的情緒得到了別人的理解,也會更容易的原諒對方
- 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喜怒哀樂是人的四種基本的情緒,所以當孩子經常對父母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時,無疑會讓孩子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孩子表訴自己開心或是難過的理由事,會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一的和家長說,相當於孩子寫了一篇敘事文,所以這對孩子的表達能力也是有提升的。
- 因為表達順暢,所以減少發脾氣的現象
孩子經常對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時,會更加詳細的對父母描述事件的緣由,父母也能更好的了解到孩子的情緒,父母也能及時做出反應。
- 促進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加深感情
關心孩子的情緒也是一種很好拉進親子關心的一種途徑,孩子會覺得父母在關心關愛自己,父母對孩子的情緒也有個了解,慢慢的也許孩子就把父母當成了朋友了。
- 孩子學會結交新朋友
對於很多事情,孩子都能以一種積極樂觀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那麼與朋友間的矛盾也就沒有那麼多,交起朋友來也就更自然而然了
- 學會忍耐,學會面對逆境
遇到困難的時候,內心會有一個積極的自己告訴自己,堅持堅強!孩子也會勇敢的面對困難迎難而上。
- 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情感,成為好的父母
孩子從小的情緒得到父母的理解,長大以後也會覺得父母這種做法是一種很好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會這樣教育孩子的,尊重自己孩子的情緒,成為好的父母。
家長要如何情緒引導呢?
- 播下種子
提前,清晰準確的告訴孩子要求是什麼。
比如:待會你需要有禮貌的和叔叔阿姨們打招呼哦,等孩子進去的時候,可以給孩子加以介紹,這是陳阿姨,那是李阿姨。
- 觀察和判斷
提前播種,未必一切都能如你所願,這非常正常。所以這時候,你需要觀察孩子,判斷他的需求和情緒。
父母應該經常留意孩子的的情緒,當孩子和往常不太一樣的時候,可以大概判斷得出孩子今天應該不太高興了,父母就要及時的讓孩子把不開心的情緒表達出來了,並及時的引導孩子。
- 聆聽
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聆聽,讓他感覺到你的用心和尊重。
或是多多問問孩子為什麼?好比,為什麼會不開心?為什麼會被老師留堂?為什麼會很難過?
- 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
"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你需要媽媽的幫助嗎?""我能感受到你很難過,可以說說嗎?"……
承認接受他的情緒,引導他把感受說出來,這在成人的領導力課堂叫反應情感。準確的說出孩子的感受,孩子會覺得被理解和尊重,情緒反而平復得比較快。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感覺用語言表達出來,而不是發泄在別人身上。
孩子的情緒得到父母的理解以後會有一種很好的釋然,生氣的孩子會覺得對哦,不就是那麼回事嘛?和朋友吵架的孩子會覺得,這有什麼好吵的,於是又在一起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玩耍了。難過的孩子會覺得也好像沒那麼難過了,因為孩子的情緒被得到的分擔,情緒也就不會那麼的強烈了。
-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引導孩子學會怎麼做。
就好比例文中b孩子一樣,我們應該這樣去問孩子,問他:"你覺得這個被你打的a孩子,他剛才是什麼感受?你覺得用鞋子打人疼嗎?"他說不疼,我說怎麼可能不疼呢,只是因為你沒有被人用鞋子打過吧!如果你從桌子上摔到地上,疼不疼?他說疼,我說那用鞋子打人的疼就跟摔下來是一樣的,一樣會疼。
他點點頭,我順勢接著說,那你是不是應該真誠的給他道歉,除了說對不起,我們還應該怎麼做?是不是應該承認自己的錯誤,說:"對不起,我不知道用鞋子打人會這麼疼,我錯了,下次我不會這樣了。"這個打人的男孩,也馬上接受了我的建議,跟a孩子認真道了歉。
這時候孩子才學會了什麼叫將心比心,也更樂於去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因為他知道了含義。
- 正面反饋
當孩子學會一個詞語、一種表達,並且解決了問題時,要給予孩子正面的反饋,及時強化他的這個行為。這樣孩子就能越來越多的知道,自己做那些事情是正確的,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方法,也就能慢慢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那不良行為就會越來越少了。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葉子,對孩子來說,個性、承受力、能力各不相同。對孩子進行懲罰,前提是充分尊重他們,冷靜、客觀地看待犯錯。不要打罵孩子,如果你的憤怒催促著你揚起巴掌,那麼真的只能說明,你太欠缺教育的智慧了。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