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兩位天真活潑的小孩陪著我,現在,我的生活不那麼孤單了,挺好的。」一幅清新而又溫馨的牆繪,讓家住晉江市永和鎮巴厝村的洪阿婆心中泛起一絲暖意。近日,巴厝村一組富有鄉村人文氣息的牆繪成為當地村民熱議的話題,這些牆繪分布在村道兩側的古民居上,讓兩三百米的蜿蜒村道成了一條特色的「鄉村文化觀光道。」
畫上牆繪 古厝外牆「活」了
洪阿婆說的這「兩位小孩」,來自她家屋子外牆上的一幅牆繪,圖上兩位小女孩手裡拿著玩具水槍嬉戲玩鬧;圖畫左側,兩簇綠植從屋子外牆的頂部和地上鑽了出來,沿著屋頂和地板向右延伸;地上還「趴」著一隻小黃犬和一隻小貓,在陽光沐浴下,一幅懶洋洋的姿態。
「你看,還有自來水、水槽,什麼都有,很熱鬧!」洪阿婆指著牆繪上的人和物,開心地說道。
洪阿婆的子女常年在外工作,平日裡,她獨自守著這棟年逾半百的老厝,自己靠做些手工活來掙取一點生活費。屋內十分簡陋,顯得有些冷清。
「我們用小孩子嬉戲的形象,並賦予其一定的場景,為屋子帶來生氣,希望能給老人的生活帶來更多的陪伴和溫暖。地上加上兩隻小動物,也讓畫面顯得更溫馨、更祥和。」創作者楊飛燕介紹。
與洪阿婆家相鄰的另一棟屋子,牆繪則是以農作為主題。這是一棟建築年代更久的古厝,古厝外牆的石頭已顯滄桑,凹凸不平。
根據屋子的特徵及其主人的生活情況,創作者在屋子側門兩側各牆繪了一幅農作圖,左側為農婦挑擔子,右側則是一位放牛娃牽著一頭大水牛,地上生動地畫著一片草。一百多年來,對於住過這棟古厝的幾代人來說,在田間放牛,過著恬靜的田園生活,是曾經的一段美好回憶。
屋子的主人施阿婆還特意在兩幅圖畫前分別圍起了一小塊地,撒了土,種著芥菜和香蔥,令牆繪里的人和物更顯生動。
人才反哺 鄉村文化火了
「我們每一幅牆繪的創意,來自每一戶屋子主人的生活,或者源自旁邊的環境元素。」楊飛燕是巴厝村的牆繪藝術創作青年,是從村裡走出的新一代人才,通過人才反哺政策,她回到家鄉創作牆繪。她說,在進行牆繪創作前,都會先作一番走訪,了解村裡的環境,了解村民的生活。從小在巴厝長大的她對家鄉文化可謂信手拈來。
「我們儘可能將人物及周邊環境的背景和元素呈現出來,讓每一幅圖畫都『有思想』、都能『講故事』。」楊飛燕說。彩繪的主題大多以凸顯鄉土人情為主題,不同的角落、不同的屋子,有不同的繪畫主題。靠近學校處,以童趣、家風文化為主;靠近宮廟處,則以民俗活動為主;靠近文體場所,則以運動為主題。各個圖繪做到精準構思、精準繪製。此外,還有移風易俗、孝廉文化、農耕文化的主題牆繪。
這些文化牆繪的表現形式有別於其他牆繪,它直接以房子的牆體作為底色,這些沒有粉刷的「純天然底色」,反而給人一種清新、乾淨的感受。楊飛燕說,類似的表現形式在晉江比較少見,是一種創新的手法。
借力拓展 村居環境美了
記者走訪看到,巴厝村這些鄉村人文牆繪遍布於小學路口至山圍塘,兩三百米的蜿蜒村道,沿路有學校、古厝、鄉村大舞台,還有正在建設中的小公園。
巴厝村黨支部書記林文川介紹,製作文化牆繪是村裡人居環境整治的一項重要內容,旨在讓鄉村更有人文情懷,更有鄉土氣息。自7月份啟動繪製工作以來,現已完成6、7處。接下來,村裡還將繼續在更多的地方進行牆繪,並完善沿路的景觀設施,打造一條「鄉村文化觀光道」。
隨著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持續推進,巴厝的村居環衛整治、鄉村文化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永和鎮相關領導表示,為了讓巴厝村的文化牆繪更具特色,鎮公用事業辦、宣傳辦也積極參與巴厝村的牆繪工作,並在其在創作過程中進行引導:一方面,讓富於正能量的牆畫覆蓋原有的小廣告,注意保潔牆繪周邊的衛生;另一方面,也將當下的各項宣傳主題生動巧妙地融入畫作中,讓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紮根鄉村,傳遞弘揚正能量,營造文明和諧的鄉村文化。
來源:泉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