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雜談】關於《此時此刻的我》:
可能是因為錦織哥哥的「國家隊」結局暴走,傷透諸位神作黨的心,總之這幾年人均「神作」的說法已經消停多了。雖然如此,依然會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讓人在看完之後才發現很多神作其實沒那麼神。
最近看了大地丙太郎導演的《此時此刻的我》,如果放在十年前的淳樸時期,我大概還會像看《少年犯之七人》是那樣被震撼一下;如果沒有對作品過高的期待,可能也不會略帶失望地水這篇文章。總之,現在看來《此時此刻的我》是一部剛卡及格線的作品。
某位老師評價大地丙太郎的時候是這麼說的:「全能導演,沒有黑點」。雖然不能用爐石的「什麼都防,等於什麼都不防」的思路來評價他,但很明顯這部「代表作」代表的不是他擅長的風格。跟「老黑深殘」倉田英之搞的這部片子,基本沒有讓他伸開手腳發揮的地方。
整部作品給人的印象就是少年動畫的主角跑到了青年動畫裡面,靠著一股莽勁在殘酷的未來世界中披荊斬棘,最後攜手人民推翻了統治。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我思考的最多的兩個問題就是:「這都不殺?這都沒死?」
反抗壓迫和反戰是作品擺在明面上的核心思想,毫無關係的外來者與被極權支配的人之間的價值觀衝突,是可以深挖的地方。但不管是哪一方面表達方式都猶如兒戲,意氣用事的「狂王」、天真的反叛者、頂著光環硬來的男主角,全都在大主題的庇護下隨意發揮。男二和女二的內心戲能給作品加分,奈何著墨太少,這也導致了平松禎史分鏡演出的第6集,在全片中格外亮眼,我甚至想只推薦這一集。
經典動畫是個大浪淘沙的過程,能留在人們印象中的也應該是一些可圈可點的作品,不過第一梯隊補得差不多之後,進入廣撒網階段難免會翻車。被稱為神作的那些作品,可能會在同類題材的「上位替代」下顯得黯然失色,或者因其本身的問題讓人期望落空。補番有風險,別人口中的神作也不一定那麼神,看作品還是擺正期待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