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率就像漩渦。
正解局出品
昨天(8月15日),一些媒體報道了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數據。
很多人嚇一跳,關心起人口問題。
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就建議,多孩家庭,由國家按照每月每孩2000元的標準發補貼,一直到20歲。
其實,在更早的時候,前恆大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也說,央行多印2萬億,用10年時間讓社會多生5000萬孩子。
鼓勵生育,真有這麼簡單嗎?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在2013年,也就是他去世前兩年,公開說:
發錢就能提高生育,不僅不可能。
甚至在他看來,這種觀點還有些幼稚。
李光耀的很多觀點是有遠見的,上面是他1967年採訪時的講話
李光耀其人,恐怕不必我多介紹。
美國總統老布希評價李光耀,「他不斷探索的頭腦、敏銳的分析和戰略性的視野,使新加坡成為世界上一股獨特的力量。」
「我同許多其他領導人一樣,經常聽取李光耀明智而且總是坦誠的看法。」
所以,看看他對人口問題看法,也是很有啟發價值的。
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來說,人口是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的問題。
人口,也是李光耀生前最憂慮的事情。
《李光耀觀天下》是李光耀臨終的遺作,2013年出版,2015年他就去世了。
在這本書里,李光耀就說:
新加坡的人口問題,讓他在夜裡睡不著。
新加坡在2010年時,只有差不多10%的人口年齡超過65歲,而根據預測,到2030年,這個比例會上升到差不多1/4。
在這本書里,李光耀專門寫了一個章節,談他對人口問題的看法,當然,他主要是結合新加坡的情況來說的,但很多觀點還是很值得分享。
這也是我看過最值得看的一本書
發錢,對於提高生育率「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李光耀在新加坡人口政策章節的開頭就說,如果他還主政(在兩年前他已經退休),他會把新加坡的嬰兒花紅(生娃現金獎勵)定為新加坡人平均年薪的1倍。
這個錢是個什麼概念?
就是孩子至少從出生到小學,父母可以不用掏錢。
但這樣也沒什麼用,之所以要這樣做,是要證明「低生育率完全不關乎經濟或者財務因素,如生活費高漲,或者政府沒為家長提供足夠援助」。
他說,在1959年,他當新加坡總理第一年,全新加坡有6.2萬個嬰兒出生,而到了2011年,新加坡總人口規模增長了一倍多,卻只有不到4萬個嬰兒出生。
2022年,新加坡居民整體生育率只有1.04。
香港立法會有一個報告曾評價,新加坡的生育支持措施,在亞洲是「最為全面的」。
在子女滿7歲前,家長每年最多可放6天的有薪育兒假。
還有各種稅收抵扣。
甚至,人工授精、體外受精、冷藏胚胎移植,政府都能報銷75%……
有統計數據顯示,有兩個孩子的新加坡家庭,當孩子年滿13歲時,經濟方面累計的資助可以達到11.8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超過85萬)。
但仍然不能抵擋新加坡生育率下滑的大趨勢。
順著上面的這個思路,他還批評了一個觀點:
像北歐那種高福利模式可以提高生育率。
李光耀認為,北歐這些國家比較像部落族群,隨時願意相互分享資源。
它們的模式根本不適用於其他國家。
同時,房子問題,也不是影響生育的根本原因。
一個普遍的觀點是,房價太高了,人們買了房,要還房貸,養家餬口就更難了。
但是,李光耀說,過去人們的生活環境更加擁擠,但卻養育了更多的孩子。
而實際上,在新加坡,有意生育的夫妻也能優先分配組屋。
新加坡組屋旁邊玩球的孩子們
那麼,人口問題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他認為,是生活方式的改變。
年輕人尤其是女性受了更多教育,有了平等就業的機會,她們就再也不會把生兒育女、照顧家庭當作最重要的任務。
而且,還要享受閒暇,週遊世界,想要舒適的生活。
這些年輕女性養得起自己,只是慢慢等理想的男人出現,而且這個男人最好賺得比自己多。
如果這個理想的男人不出現,那麼,她們就寧可不嫁。
幾年前新加坡很火的一個採訪片段
那麼,怎麼解決人口問題呢?
李光耀也給出了2個出路:
一是承認非婚生子女。
其實,經合組織國家平均非婚生子女比例近42%,其中,法國、挪威、瑞典等國更是超過50%。
但這個在東亞國家,還不太容易被接受。
而且,大量的單親媽媽,同樣也會導致大量的社會問題。
這在美國黑人的群體里,已經體現得非常明顯。
歐巴馬就是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的,他在《我父親的夢想》這本書里寫道 :
「我知道我媽媽作為單親媽媽很辛苦。」
在當選總統前,他在在芝加哥發表父親節演講,主題就是《我們需要更多負責的父親》,呼籲黑人男性履行父親的義務,承擔更大的責任,照顧家庭。
其二,就是移民。
但問題是,即便是既有國民包容新移民,如果移民的數量太多,可能從文化和根本上改變整個國家。
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正在遭遇這方面的教訓。
移民也只是權宜之計。
其實,說到底,低生育率就像漩渦,一旦跌進去,要爬出來是極難的事情。
現實總是很殘酷:
有些事,你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