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國婦產科奠基人,首屆中科院唯一女院士,終生未婚卻有5萬多個孩子。
她是林巧稚。
林巧稚(1901年-1983年),醫學家。
她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是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
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雖然一生沒有結婚,卻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生命天使」、「中國醫學聖母」。
1
林巧稚,福建鼓浪嶼出生,08年上蒙學堂後就讀於鼓浪嶼懷仁學校,13年升入鼓浪嶼高等女子師範學校,19年畢業於廈門女子師範學院並留校任教,21年考入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此後餘生都投在了婦產科事業上面。
林巧稚那個年代正是重男輕女十分嚴重的時期,由於母親已經連生二胎女嬰,於是到林巧稚出生時,已經被母親隨意放置在床邊,多虧父親將她及時挽救回來,否則就不會今後光輝的一生。
林巧稚父親在新加坡留過學,思想新潮的父親就讓林巧稚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5歲時林巧稚母親因病去世。
自那以後她便一心想要救苦救難,給自己確立了一個目標:懷著非凡的愛做平凡的事。
眾所周知北京協和醫院是全國最有權威的醫院,但凡能夠擁有畢業文憑,就相當於擁有了在全世界各國行醫的資格。
21年7月,林巧稚和女伴余瓊英一起去參加協和醫院考試,本來以為沒有什麼希望誰知最後被錄取了。
林巧稚被錄取是因為女伴余瓊英考場中暈倒,林巧稚用最短的時間將突發情況處理完畢,其中一口流利的英文讓考官十分佩服,於是她被醫院破格錄取。
醫院考試十分嚴格,同屆25人最後只留下16人,這16人中林巧稚成績最好,獲得了「文海獎學金」。
8年後,林巧稚畢業,成為留院執醫的第一位中國女醫生。
畢業後林巧稚去跟在外國醫生身後學習經驗,29年聖誕節成為了林巧稚的轉折點。
這一天深夜突然來了一位緊急患者,醫生想要趕來但是路途遙遠實在趕不過來。
當時林巧稚只是一名助理醫生,但是情況危急於是她被委命為主治醫生進行手術,林巧稚如臨大敵但是依舊不慌不忙,最後親自操刀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台大手術,手術的成功讓她提前兩個月拿到了繼續任用聘書。當時聘書上寫著,聘任期間不得結婚。其實這條違背人倫的規定很快就被廢除了,但是林巧稚已經徹底投身到婦產科的工作中。
林巧稚一生未婚,後來她說:「結婚就要準備做母親,就要拿出時間照顧好孩子,為了事業我決定不結婚。"
2
出國深造
1932年,林巧稚前往英國倫敦婦產科醫院和曼徹斯特醫學院進修深造。
1939年,又赴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讀研。
1940年,林巧稚被美國聘請為「自然科學榮譽委員會」委員。
同年回國,任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
之後林巧稚去過英國倫敦醫學院和曼徹斯特醫學院進修深造,也去美國芝加哥醫學院當研究生,最後義無反顧的選擇回國,回國後就一直站在了婦產科的崗位上。
3
懸壺濟世
1941年,北京協和醫院被日本人占領。
林巧稚不得不中斷醫學科學研究。
「我們必須回歸醫學本源,醫學本源是人的純潔善良。」
協和醫院因日軍占領停辦期間,林巧稚在東堂子胡同開辦私人診所。為了減輕病人負擔,她主動降低挂號費、對貧窮患者醫療費減免。許多產婦把在林巧稚接產的孩子起名「念林」、「愛林」、「敬林」等名字,以示對她的感激和紀念。
剛開始林巧稚是協和醫院的婦產科主任。
後來醫院因為日軍入侵被迫關閉,於是林巧稚就自己開私人診所,開診所不掙錢反而還免費施診,診所開業後後來協和醫院恢復,這中間6年的時候林巧稚親自填寫了8887份病例。
抗戰勝利後協和醫院重新開張,林巧稚繼續重回醫院任職,還將自己在美國省吃儉用的生活費和車馬費全部捐給醫院,只希望給更多幼兒帶來福利。
林巧稚一生接生了5萬多嬰兒,就連冰心和林徽因的孩子都是她親自接生。
林巧稚一生60載,她堅持在醫院度過,哪怕是49年開國大典禮都未去參觀,直到去世前一天,她還接生了6個嬰兒。
「生平最愛聽的聲音,就是嬰兒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
她一生沒有成為母親,但是卻是成千上萬嬰兒的母親,每一個出生的孩子,她都會用英文寫上林巧稚的孩子(Lin Qiaozhi’s baby)。
因為常年高負荷的工作,林巧稚病倒了,陷入深深的昏迷狀態,82年最終安然入睡。
她的墓志銘上寫著:「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場所便是病房,存在的價值就是醫治病人。」
「關愛,是醫生給病人的第一張處方。」
林巧稚用對親人的方式對待病人,直接用耳朵貼在病人的肚子上,為病人擦擦汗水,掖掖被角。
單有對病人負責的態度還不行,還得掌握過硬的醫術。
沒有真本事,病人會在你的手下斷送性命。
這是林巧稚70年前親手書寫的病歷。這份長達5頁的病歷,是1946年林巧稚在北平中央醫院坐診時寫下的,記載的是一名王姓女子的病情,記錄的診斷內容嚴謹凝練,字跡工整、一絲不苟。
我的惟一伴侶就是床頭那部電話,我是一輩子的值班醫生。
遇到處理不了的情況,隨時可以打通這部電話。
電話里能解決的問題,就電話里解決。
遇到電話說不清楚的,她會起來趕往醫院。
4
獻身醫學
1946年,林巧稚任北大醫學院婦產科主任。同年,協和醫院恢復,醫院邀她重返協和。她再三考慮,辭任北大醫學院職務,將診所結業,返回協和,並在此工作直至去世。
1959年,林巧稚當選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文革」中,林巧稚被劃為「重點改造對象」,被發配到病房做護工,清洗便盆、倒痰盂……「文革」結束時,林巧稚已近80歲。
1978年,林巧稚被確診為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栓、心臟病,此後她在病床上完成了50萬字的專著《婦科腫瘤學》,這是她唯一的一本學術專著,其餘的都是《農村婦幼常識問答》、《家庭育兒百科大全》等科普性讀物,為的是讓老百姓能從中受益。
5
「產鉗,產鉗,快拿產鉗來!」
1983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在昏睡中發出囈語,急促地叫喊:「產鉗,產鉗,快拿產鉗來!」她慢慢平息下來,過了一會兒,她的臉上露出一絲微笑:「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個,真好!」
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後的話。
1983年,林巧稚在協和醫院逝世。
按照遺囑,她平生積蓄的3萬餘元,全部捐獻給首都幼兒園、託兒所;
遺體獻給醫院做醫學研究;
骨灰撒在故鄉——鼓浪嶼周圍的海面上。
1984年,廈門建造了名為「毓園」的林巧稚紀念館。
「毓」意為培養、養育,這是對她一生接生了千萬嬰兒、培養和造就了大批醫學人才的紀念。
鄧穎超在這裡親手植下了兩株南洋杉,以象徵林巧稚高潔的品格——靜穆地佇立,守望一片醫學的凈土。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場所便是病房,存在的價值就是醫治病人。」
這是林巧稚的墓志銘。
和所有父母、學生一起成長,點擊最上方頭像關注「教育行動」
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