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融智庫|男生職業理想前五是軍人、科學家、企業家、遊戲玩家和教師

2023-10-07     時間財經

原標題:京融智庫|男生職業理想前五是軍人、科學家、企業家、遊戲玩家和教師

《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近日發布,報告中發現未成年網民的職業理想選擇以教師行業為主,性別、城鄉差異、學習成績以及親子關係都會對其職業理想的選擇產生影響。

報告還發現,位列未成年男性職業理想排行前五名的分別是軍人、科學家、企業家、遊戲玩家和教師。占據女性職業理想選擇前五名的是教師、藝術家、醫生、企業家和作家。

報告認為,中國未成年網民職業理想和擇業取向存在職業理想選擇集中、性別差距大、職業評價體系單一、職業認知固化、城鄉差距大等問題,因此,報告認為應該從媒體宣傳、職業評價標準重塑、加強城鄉信息溝通以及未成年人個人素質提高等五方面入手,幫助未成年人形成合乎時代和自身發展需求的職業理想。

職業理想之於未成年人,微觀來看,決定了一名未成年人日後的自我要求和職業發展方向;宏觀來看,則決定了一國人才儲備的中堅力量和未來趨勢。

職業理想選擇具有集中性,教師占據主導地位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多種新興職業紛紛湧現,比如新農人、網絡博主等。雖然職業多元,但未成年人的職業理想選擇卻日益集中。數據顯示,無論從總體趨勢還是結合各種變量要素分析來看,未成年人職業理想選擇中教師占比居於首位,為31%,遠遠超過了其他職業選擇。而選擇農民作為職業理想的最少,只占不到2%。

未成年人在職業理想選擇中務實功利的成分增加。與20世紀相比,當代未成年人更注重理想是否有實現的可能,也更關注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物和現象,表現出較強的務實性。

職業理想性別差異顯著,女性傾向於文職類工作

文職類工作是指在政府機構、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等組織中的非專業技術類工作。這類工作通常需要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基本的辦公技能,如文字處理、文件管理、信息錄入和文檔整理等。與之相對應的是專業技術類工作,例如醫生、律師、工程師等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職業。文職類工作通常需要具備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基本的辦公軟體操作能力等,能夠完成文秘、人事、財務、行政等方面的工作。

性別因素也是研究未成年人職業理想選擇的重要變量之一。我國女性參與社會生產活動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女性對於社會生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在全國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24%,女性人口占48.76%。女性人口不僅基數龐大,對社會經濟的貢獻也不容小覷。未成年女性與男性相比,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因而關注未成年女性的職業選擇具有切實且深刻的意義。

調查結果顯示,未成年男性和女性在職業選擇上呈現相反趨勢。未成年女性選擇教師的占比超過了20%,而男性選擇教師行業人數比例不到10%。除了教師這一行業外,未成年女性選擇藝術家、作家這樣的文職類工作的比例也要遠高於未成年男性,而男性選擇技術工人、科學家、工程師等專業技術類工作的比例要高於女性。

位列未成年男性職業理想排行前五名的分別是軍人、科學家、企業家、遊戲玩家和教師。占據女性職業理想選擇前五名的是教師、藝術家、醫生、企業家和作家。

未成年人職業理想和性別因素有較為緊密的聯繫,從社會性別理論出發,社會對於兩性角色和行為的期待往往是對兩性生物性別的延伸,因而社會對於男女性的期待完全不同,普遍認為女性更適合從事競爭壓力小、相對於穩妥的文職類工作。事實證明,約定俗成的社會性別觀點也滲透進了未成年人的擇業觀,從未成年人兩性職業理想的選擇中可見一斑。

城市職業理想選擇更為開放,城鄉教師行業選擇比例差距大

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計劃經濟體制確立,戶籍分為城市戶籍和農村戶籍,由此形成了城鄉二元體制。改革開放以來,城鄉流動彈性增大,城鄉二元界限模糊,但是時至今日城鄉差距依然存在。

現如今我們所說的未成年人,他們的出生區間大約在2004年至今。自從出生之日起,他們就被網際網路文化浸染著,求新求變的時代特性也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個體間的差異化和個性化被極致放大。從未成年人職業理想的動態選擇中我們不難看出城鄉差異的影子。

未成年人的家庭所在地即城市(包括縣城)和鄉村(鄉鎮和村)與其職業理想的選擇具有明顯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的主要表現為城市未成年人在職業選擇時更為多元,而鄉村未成年人則較為集中。選擇教師為職業理想的鄉村未成年人占比為12.2%,而城市未成年人占比不到10%。選擇軍人、技術工人和醫生作為職業理想的農村未成年人占比超過城市。城市未成年人選擇明星、企業家、工程師、藝術家、科學家、作家和電腦高手等的比例超過農村。

學習成績處於下游青少年對職業理想的選擇更無價值偏見

學習成績是評價未成年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之一,尤其是在國內傳統的教育體系中,作為評價標準的學習成績顯得尤為重要。從成績可以間接反映出該生的學習能力、自律情況以及知識運用能力等。這樣一來,學習成績好壞會影響方方面面,比如未成年人自我效能感、朋輩群體的交往以及未來職業方向的選擇等。

在數據分析過程中發現,學習成績差的未成年人對職業理想選擇的寬容度更高,在職業理想選擇時更無價值偏見。學習成績優秀的未成年人在職業選擇方面的集中性更強,職業理想優先選擇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教師、科學家、企業家、醫生、高級幹部等。這些職業屬於知識密集型職業,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從此可以看出,職業理想選擇與學習成績緊密相關。

學習成績處於中等的未成年人的職業理想選擇集中性較弱。在學習成績中等的未成年人中,19.6%的未成年人選擇教師行業。醫生、企業家、藝術家、軍人的選擇比例依次遞減,呈下降趨勢。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職業理想選擇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性變弱。

學習成績差的未成年人在職業理想選擇中教師依然占據榜首,但是每種職業理想選擇的比例較為均勻。且不難發現,這種平均傾向的選擇使得學習成績和職業理想選擇的相關性變得更弱了。換句話說,學習成績差的未成年人對職業理想選擇的寬容度更高,在職業選擇時更能保持中立態度、減少價值偏向。

學習成績作為人才篩選的一個標準,可以高效地挑選人才。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培養人才效率優先的一種捷徑。但是成就評價體系過於單調也會帶來許多弊端,比如會忽視未成年人成就的多樣性、自我興趣發展的可能性等。長此以往,單調的評價標準就會推動未成年人同質化的形成,被壓抑的內心得不到認同也會使得未成年人身心受創。因此,重視傾聽未成年人的興趣想法,建立健全多重職業評價體系是當務之急。這是未成年社會主體參與性的充分體現,也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必經之路。

報告認為,未成年網民職業理想選擇的以下問題:職業理想選擇趨向集中,傾向傳統行業而非新興行業;職業理想選擇受限於社會性別,部分行業存在性別分割現象;以學習成績導向為主,職業評價體系單一;未成年人選擇農民占比最小,職業畫像刻板,職業認知固化;職業理想選擇具有明顯差距,擇業「信息鴻溝」依然存在;親子關係不良的未成年人更傾向於選擇非傳統行業。

因此,報告建議,要構建促進未成年人形成合理職業理想的多重機制:加強對未成年人就業素質的培養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優化政策環境、完善職業評價體系、縮小城鄉信息差距,為未成年人打造更好的就業環境,不僅能夠更好地服務於未成年人的成長發展,也有利於社會的持續進步和發展。

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社科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北京時間京融智庫 焦建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f9d926f43fde641601588c4f047a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