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禮記》中關於學習的觀點,希望對你有用

2022-01-17     蚊子聊車

原標題:分享《禮記》中關於學習的觀點,希望對你有用

前面我分享了《易經》的易解,有朋友說學不明白。那我們再分享一下關於怎麼學習的經典,你猜到了吧?論古人教育智慧之首,它當之無愧!

《禮記.學禮》中有:教人先教己;人不學,不知道;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學相長。

古人求學的道路也是有學制的,三年後,考學業的專注力,社交能力。五年後,考實踐能力。七年時,考獨立思考,擇友的能力,這時就是小成。

九年時,所活知識能觸類旁通,遇事不慌,尊師重道,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這稱為大成。此時才有能力教化人民,移風易俗。品行讓人心悅誠服,吸引來更多良師益友。

教育有七個方面:一,尊師重道。二,忠孝之道。三,謙遜學習。四,威儀有則。五,原積薄發。六,作學問先自己思考,再求教於人。七,勤學好問,循序漸進。

學習要從易而難。興趣是最好的學習源動力。多親近師長,努力修學方能成功。

大學教育的方法:防備惡念。教導合乎時宜,循序漸進。讓學生互相學習!

學生也容易犯過失,有:一,貪多而不求甚解。二,淺嘗輒止。三,態度輕忽,不認真學習。四,固步自封,安於現狀。

良匠的兒子,也能學習好做工。良弓的兒子,能製作好的弓箭。剛要學駕車的小馬,要先被系在車後,讓大馬在前面,它跟著學習。觀察明白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學的志向呢!

鼓不是五音中的一員,但演奏時,缺鼓就不調和。水不是五色中的一種,但是沒有水的調和,顏色就無法鮮明。學者不是任何官職,但是,任何官職,不經過學習,就沒有辦事的能力。如老師不是五倫中的一種?沒有老師的教誨,人就不懂得道理。

國君民 學為先

偉大的德行,不偏於任一職務:偉大的道理,不限於任一事物。可貴的誠信,不需山盟海誓。恆古的四時,運轉不停,最是守時。如果了解這此,就可立定學習的志向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否則我們是在耽誤時間,在浪費生命!

古代先王祭祀河川時,先祭河而後祭海。河是水的源頭根本,海是河流的歸處,先本而後末,這叫做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心即為本!

聽過一句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意思就是古人求學作學問是為了求心境的提升,而今天的人學習只是為了讓別人眼裡的自己好看點,是學給別人看,作經別人評的。其實,這也不算什麼大過錯。但是,眾口紛紜,怎能調整一致?

不如好好務本,好好修自己的內心的安定與法喜!讓自己自帶光芒,總是會有眾星拱月的那一天的。是用感召,吸引,而不是故意索取,求人給於!本立,自然道生,道生則無所不通達!

朋友,你還有什麼學習方面的見解嗎?歡迎分享!感謝支持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f7874150bbf1b08e0e4499be6840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