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發文:中國家庭最需要教育的不該是孩子,而應是「爸爸」

2023-08-29   IF枕邊育兒

原標題:人民日報發文:中國家庭最需要教育的不該是孩子,而應是「爸爸」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描述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時,他說,在孩子眼中,父親集法律、約束力、權威於一身的「超人」。

事實上,父親在孩子們心目中的形象也確實如同「超人」一般強大、偉岸,不過令人覺得遺憾的是,在中國家庭中,「超人」父親們在孩子成過程中所做的實在太少。

小童剛過完6歲生日,可是,令人沒想到的是,在生日宴過去沒多久,個頭小小的他,居然偷偷離家出走了。周末那天,小童媽媽一大早就在陽台洗衣服,可等到她忙活完時,卻發現兒子小童不見了。

小童媽媽慌亂地查看了房間裡所有的窗戶,在發現沒有一扇窗是打開的時候,她鬆了口氣。隨後她又趕緊拿起電話打給物業,請求對方幫忙尋找孩子。

好在小童一家所在的小區治安很好,小童媽媽在聯繫物業調取監控後,很快就在小廣場的假山後面找到了背著書包離家出走的小傢伙

「你真的把媽媽嚇死了!我還以為你被人販子拐跑了呢!」小童媽媽抱著兒子淚水連連, 想想剛才發生的事,她一陣後怕。「為什麼是你?我爸爸呢?」小童看見媽媽後卻並不開心,甚至神情里隱藏著淡淡地失望

小童媽媽驚詫於兒子的反應,她沉默了一會兒後問道,「你是故意的?」小童看了眼媽媽後沒有立即出聲,他默默地轉身拿起書包,隨即將其狠狠地扔向了遠處。「你們都是騙子!爸爸是最大的騙子!

原來,小童爸爸平時工作很忙,很少有時間能夠陪伴兒子。原本他已經答應這次會陪小童過生日,可是最後他還是爽約了。為了見到爸爸,也為了懲罰爸爸,小童這才想出了離家出走的辦法。

真相大白後,小童媽媽背著兒子,偷偷給丈夫打了個電話。可電話那頭忙著開會的小童爸爸卻不以為然。

「這熊孩子真是欠收拾了,好端端地弄什麼么蛾子!你看看他吃的穿的住的玩得,哪樣不是我掙錢買的,臭小子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人民日報發文稱,中國家庭最該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人民日報在此前發表的文章中,特意提到中國家庭中父親缺席孩子成長的現象較為普遍。站在大人的角度來看,孩子們年幼無知,心理稚嫩單純,他們是家庭教育中接受教育的主角。但是,人民日報卻發文稱,中國家庭中最該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他爸

在文章中,人民日報給予了廣大父親十條建議,以此希望能夠幫助爸爸們更好地成為一名合格的父親。在建議中提到,父親對孩子的陪伴有助於增加親子間親密的情感關係,同時也有助於激發孩子熱愛生活的積極性

文章鼓勵廣大寶爸們做一個「學習型父親」,永遠保持學習的心態來和孩子相處。同時,父親們也要時刻自律,儘可能地為孩子做出好的榜樣作用,讓孩子可以在父親的指引下,走出一條更順遂的人生之路。

父親代表著家庭權威,但是他們卻又更該懂得平等和尊重。所以,人民日報鼓勵寶爸們試著蹲下來和孩子交流,同時給予孩子們更多的包容和耐心。父親高大的形象不會因為「蹲下來」而被輕視,孩子們反倒會因為與父親之間近距離的相處而倍感信服

「超人爸爸」很忙,可孩子的成長卻只有一次

很多父親在談到家庭教育時,他們會習慣性地把話題推到孩子媽媽身上,「我平時工作忙,孩子的教育都是他媽媽在管!」似乎「工作忙」這個理由就已經足以迴避他們在孩子教育上的缺席。

但是事實上,孩子對於父母教育的渴求是有時效性的,如果父親不能夠在他們面對成長的困惑時,為其答疑解惑的話,那麼等待孩子長大後,這份錯過的陪伴就會成為親子關係疏離的誘因。

心理學家皮亞傑直言不諱地說,童年時期是個體認知發展中最關鍵的階段,同時這也是父母教育的最佳契機。所以請別再拿「工作忙」當藉口了,親子關係的經營不該被選擇性忽視。

家庭教育並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不懂得教育之法的父親總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煩躁、易怒、無聊的樣子。

兒童教育學家尹建莉說,大人沖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最後會變成為對孩子的七分傷害。所以,當父親要有個當父親的樣子,別輕易辜負了孩子成長中對父親本該有的期待。

做一名合格的父親並不難,對待孩子重在要用心

首先,別浪費碎片化的相處時間。

扛起家庭的經濟壓力和抽時間教育孩子,這並非是完全衝突的兩件事。父親們可以試著利用起一天中的碎片時間,多做一些儀式感強的事,相信這些生活小細節的助力可以幫助孩子們獲得更多的小確幸,同時也會使得他們感受來自父愛的溫暖。

其次,給予家庭成員最大的尊重。

武志紅說,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一定是出生在一個母親焦慮,父親缺席的家庭之中的。如果父親不能夠給予伴侶足夠多的理解和尊重,那麼不堪重負的母親很有可能會親手毀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

如果父親不能夠給予孩子足夠多的理解和認可,那麼永遠生活在貶低和質疑中的孩子也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最後,對孩子多一點善解人意的耐心。

父親們在處理孩子身上的教育問題時很容易代入自我視角,但是事實上這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是很難幫助他們走進孩子的內心的。

就像教育家汪曾祺說的那樣,一個想要用自己一貫以為的理想模式來塑造孩子的父親,其實是非常愚蠢的。疼愛孩子是為人父親的本能,但是願意給予孩子慢慢成長的耐心這卻是尤為需要教養的。

心理學家皮耶羅·費魯奇說,為人父母,就等同於擁有了照顧孩子的特權,並且也同時獲得了個體再次成長的機會。

當上天把那個可愛的小傢伙帶給你時,請父親們一定要用偉岸的肩膀為其扛起一片天,讓其感到被愛包圍的暖。

枕邊育兒寄語:

家庭教育專家蔡笑晚說,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任何其他人都不能夠替代的。父親既是孩子生活中的規則制定者,同時他們也是孩子成長中最直接的模仿對象。所以,父親身上的教育責任重大,別再輕易地將這份責任感交託給他人。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