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心血管病報告》顯示,中國目前至少有2億血脂異常患者,且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高血脂,儼然已經成為每個人都面臨的威脅。
現在,我們去體檢時都會注意檢查血脂指標,但有些人仍然抱著很多疑問:血脂指標正常,是不是就不會有動脈斑塊?血脂高了,是吃出來的嗎?
1,比膽固醇更敏感的指標載脂蛋白
一直以來大家都以血液中各類膽固醇含量的高低來判斷血脂水平,但其實有一個指標往往比膽固醇更加敏感,它就是載脂蛋白。
載脂蛋白指的是血漿脂蛋白中的蛋白質部分,其主要作用是與膽固醇結合,並把後者運送到各個器官組織當中,為細胞提供能量。
載脂蛋白就相當於貨車,而膽固醇是貨物,貨物太多時就需要增加貨車數量,於是載脂蛋白指標會先一步升高;等到載脂蛋白也運送不過來時,才會檢測到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升高。
我們通過載脂蛋白指標,可以提前發現膽固醇升高的跡象,有利於預防心血管病變。而載脂蛋白指標又分為3種,分別有不同的作用:
1,載脂蛋白A1
負責運載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正常範圍內數值稍高更加健康;男性參考值為0.92~2.36g/L,女性為0.8~2.10g/L。
2,載脂蛋白B
運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正常範圍內數值越低越好,男性參考值為0.42~1.14g/L,女性為0.42~1.26g/L。
3,脂蛋白a
是被氧化的膽固醇,主要作用可能是阻止血管斑塊溶解,容易誘發或加重動脈粥樣硬化,有時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危害還要大。一般<3.5mmol/L為正常,>7.5mmol/L較為危險。
2,血脂指標正常就不會有動脈斑塊嗎?
很多人把血脂指標當做是檢查動脈粥樣硬化的「金標準」,只要查出來指標正常,就照樣吃吃喝喝無所顧忌,直到發現動脈斑塊,就大呼上當:為什麼當初血脂正常,還是會有動脈斑塊?
不得不說,這樣的想法明顯對血脂指標誤會太深!
1,血脂指標並非唯一標準
從高血脂症發展到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間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血壓、血液粘稠度、血管壁彈性、炎症因子、尿酸、血鈣等,所以血脂指標並非評估血管內有無斑塊的唯一標準。
2,血脂水平在不斷變化
人體的代謝水平在不斷變化當中,相應的,血脂水平也隨之自我調節,保持著動態平衡。所以短期內血脂升高不一定就會形成動脈斑塊,而已有的動脈斑塊也有幾率自行溶解。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在早期的發展十分隱匿,可能會讓血脂指標看上去一切正常,從而掩蓋了真實的病情。
3,發現動脈硬化的「金標準」
那麼動脈粥樣硬化到底有沒有「金標準」呢?只能說,準確的、多方面的檢查才是「金標準」:比如定期做「三高」檢查、頸動脈超聲、動脈造影、肝功能檢查等,根據自身情況綜合考量,才能更加準確。
3,高血脂症究竟是不是吃出來的
以前我們簡單認為高血脂是吃出來的,但新的研究表明,4/5的膽固醇是自身合成的,剩餘1/5才是從食物中獲取。發生高血脂症的根本原因,在於血液中膽固醇的代謝平衡遭到了破壞。
想要遠離高血脂,調節好血脂水平,就需要我們做好3件事。
1,降低膽固醇合成
合成人體膽固醇的原材料仍然來自於食物,所以高血脂患者必然需要調整飲食結構:把高膽固醇和高脂肪食物,比如肥肉、動物內臟、魚籽、動物食用油等,替換成低膽固醇食物,比如鰻魚、鯧魚、鯉魚、瘦肉、雞鴨肉、橄欖油等。
2,減少膽固醇的吸收
多數植物中含有一種類似膽固醇的物質,叫做植物固醇,它不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進入人體腸道之後,植物固醇可以與動物類膽固醇競爭,從而減少動物類膽固醇和脂肪的吸收。
所有植物性食物中都含有植物固醇,其中含量較高的是植物油類、豆類和堅果類,比如小麥、大豆、紫米、薏米、蕎麥等。同時大部分的蔬菜和水果也能提供不少植物固醇,比如菜花、西蘭花、油麥菜、橙子、橘子、山楂等。
3,提高膽固醇的代謝效率
膽固醇最大的作用在於為機體提供能量,那麼增加每天的運動量,就可以加快膽固醇的代謝。適合的運動有健步走、慢跑、游泳、騎行、瑜伽等,注意要運動適度。如果是中老年人活動不便者,也可以進行簡單的抗阻力鍛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e01dd798cb70001b94d040c191c80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