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獨立」的人,都有這 6 個特點

2023-09-24     果殼網

原標題:真正「獨立」的人,都有這 6 個特點

「獨立」這個詞在生活中真的太常見了,甚至已被晉升為了一種「普世價值」。

生活中要獨立,工作中要獨立,包括在親密關係中,也有越來越多人認為,越獨立的人就越有魅力。

但究竟什麼是「獨立」,我們真的理解對了嗎?很多人以為與「獨立」相反的狀態就是「依賴」,只要做到儘可能不去依賴別人,就是獨立了。然而,這種思考方式不僅會讓我們對「獨立」產生誤解,還會將我們帶入另一個極端——「過度獨立」。

在心理學中,過度獨立有個對應的概念叫作「反依賴(Counterdependency)」,它指的是一個人拒絕依戀,否認個人需求並對依賴他人產生恐懼的狀態。

「反依賴」就像是「獨立」的另一個背面,對「反依賴」有所了解,我們才能明白「獨立」的真正含義。

獨立,也需要依賴別人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能誰都聽過這句話,特別是當父母期望你學會獨立時。但這句話卻恰恰造成了我們對於獨立的最大誤解。

美國的知名記者 Jennifer Wallace, 在《永遠不夠:當成就壓力變得有毒》一書中講了一個小故事:

孩子的高中老師和學生們做了一個小練習,他要求學生將一張紙一分為二,列出兩個清單——一個清單記錄在 24 小時內他們為了自己的幸福感獨自做過的事情,另一個清單記錄別人為了他們所做的事情。

起初,大多數學生在兩個清單上寫下的內容是一樣多的,比如:我努力學習,父母為我提供衣食住行。後來老師通過一些問題啟發了他們:誰幫助過你?誰教導了你?誰鼓勵你度過挫折……

當學生們逐漸修改完清單後,他們意識幸福感的來源只有大約 5% 是由於自己的行為,而 95% 是由於他人的行為。

《我的天才女友》

這意味著,即使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我們仍生活在一個「彼此需要」的世界中。

真正的獨立,是能夠自行決策(I. S. Kon, 2014),而不是自行完成。這意味著向別人尋求援助、或是對他人建立依賴也可以成為決策的一部分。

但「是否需要這樣做」的決定權,是掌握在你手中的。

獨立,可以接納「脆弱」

「作為獨立女性,我必須學會堅強」「我是個成年人了,不能再讓父母為我擔憂」。

我們常常會把「獨立」和「強大」等同在一起,認為當一個人足夠獨立時,是不應該向他人流露自己的脆弱的。尤其是對於那些在激烈的競爭氛圍中生長的孩子來說,表達脆弱是「失敗者」的標誌。

但對於一個獨立的人而言,能夠表達自己的脆弱是非常重要的。健康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展現內心的脆弱意味著我們有承擔風險和坦白情感的能力

在《無所畏懼:顛覆你內心的脆弱》這本書中,作者布林·布朗寫道:「我們越是願意承認內心的脆弱,正視脆弱,我們就會越勇敢,生活也會越明確。」

能夠「表達脆弱」,也意味著我們願意與他人建立真實、持久的關係。

在心理學中,表達脆弱的行為被叫作「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自我表露」不僅是心理健康的標準,同時,對於關係的發展和營造已建立關係中的幸福感也至關重要(Derlega etal. 1993)。

《我的一級兄弟》

過度獨立的人

可能遭受過虐待(但很難意識到)

心理學家們認為,「過度獨立」的創傷主要來自於幼年時期經歷過的虐待行為。

研究「反依賴」的心理學家 Janae Weinhold 和 Barry Weinhold 認為,反依賴的人即使幼年時期遭受過虐待,但很多人對這種虐待是無意識的,甚至會笑著回憶自己的童年經歷。這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這些虐待很有可能是「看不見」的。Janae 和 Barry 指出,虐待不僅只是生理上的體罰,情感虐待也屬於虐待的一種,它包括言語虐待、試圖過度控制孩子的活動,忽視或不尊重孩子的需求等。

尤其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情感忽視」,這種行為不僅很難察覺,同時也會讓孩子早早認為,「獨立」是生存的必需品,而不是一種選擇。

《傑克》

對於虐待視而不見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們在孩童時期會相信,自己經歷的任何虐待都是「咎由自取」的結果

「我打你是因為你不聽話」「都是為了給你掙錢我才這麼忙」「我罵你是為你好」……無論是情感上的還是身體上的,當父母實施這些行為時總會有一個前綴「為了孩子」。而孩子們也深信不疑:父母是為了我的利益才會選擇這麼做。

人們可能意識不到虐待,但虐待卻會留下深刻的傷痕。

如果一個人在小時候被信任的人虐待過,長大以後就會擔心,當自己試圖靠近其他人時,會不會上演同樣的事?因此,他們會築建一面「心牆」,防止自己再次踏入深淵。

無法依賴正是因為害怕再次失望

對於反依賴者而言,認為自己不需要他人,是因為過往的經歷讓 Ta 們難以建立信任關係,不想再次產生「失望」的感受。

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作者喬尼絲·韋布寫到,「反依賴的人大費周章地避免尋求幫助,不表現出也不想感覺到自己需要別人。他們拼盡全力不去依賴別人,即使自己要付出巨大代價。」

這種充滿防禦性的心態,其實是一種「創傷」的體現。

在這種情況下,過度獨立可以成為應對不確定性的一種方式,讓 Ta 們重新獲得對於環境的控制感。

真正的獨立,源自於內心的成熟,而不是為了迴避傷害。

《超脫》

過度獨立可能抑制了「親密」的發生

最近對於戀愛腦的批判,許多人將「保持獨立」作為在戀愛關係中保持清醒的良方。但如果過度強調「獨立」,卻很可能抑制了我們的關係向深處生長,因為親密關係的發展,是離不開建立「依賴」的。

如果一個人常常感到對於親密關係的抗拒,或是經歷的所有關係都無法持續深入,總是「點到即止」,這可能是來源於對依賴的「恐懼」

因此,與其說是保持獨立,不如說,親密關係應該更接近於一種「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的狀態

伴侶們能夠重視脆弱性的價值,以有意義的方式向彼此求助,建立情感上的親密關係。同時他們重視自我意識,能夠在關係中「做自己」,而不需要向彼此的身份或價值觀妥協(Caryl E Rusbult etal. 2003)。

獨立代表著自我肯定

真正的獨立包含自我肯定的能力,以及維持自我穩定性的能力(I.S.Kon,2014)。這意味著你可以保護自己、激勵自己,為自己提供支持的能量。

但對於反依賴者而言,獨立卻意味著「自我消耗」。

研究表明,反依賴者可能存在各種生理性的痛苦症狀,包括由焦慮引發的失眠、軀體的功能障礙等 (Joplin, Nelson & Quick. 1999)。

此外,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想儘可能表現獨立但只能依靠自己的反依賴者會認為,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夠好的」。在反依賴者的世界中,沒有自我激勵,只有不盡的自我批評。

《超脫》

在 Janae Weinhold 和 Barry Weinhold 所著的書中,還寫到「反依賴」的另一種成因:「反依賴的形成,與當下的社會文化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的文化實際上促成了反依賴成為一種健康的、功能性的行為」。

從小時候起,我們的教育模式所渲染的氛圍,就是如何「相互競爭」而非「相互合作」;長大後工作將人分割成無數的小塊,我們在工位上各司其職,如果表示需要支持就意味著自己能力不足……

社會文化在不斷強調「獨立」,但沒人告訴我們,獨立中其實也包含著依賴,更沒人告訴我們,該如何獲取正確建立依賴的能力。

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面臨「過度獨立」的傾向,這並不是你的錯。

但希望我們能夠意識到那些以「獨立」之名被隱藏起來的傷疤,找到復原自己的方法。

你認為「獨立」的表現是什麼?

評論區一起聊聊吧~

參考文獻

[1]《無所畏懼:顛覆你內心的脆弱》,布林·布朗[美],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0

[2]Janae B. Weinhold & Barry K. Weinhold. (2008). The Flight from Intimacy: Healing Your Relationship of Counter-dependency – the other side of Co-dependency.New World Library

[3]I. S. Kon.(2014).The Psychology of Independence. Soviet Education.https://doi.org/10.2753/RES1060-9393310957

[4]Gregg Henriques. (2014). Signs of Counter-Dependency:When fear of intimacy is a driving force.Psychology [5]Today.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theory-knowledge/201404/signs-counter-dependency

[6]Caryl E Rusbult, Paul A M Van Lange, (2003), Interdependence,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4(1):351-75. [7]DOI:10.1146/annurev.psych.54.101601.145059

Quick, J. C., Joplin, J. R., Nelson, D. L., & Quick, J. D. (1992).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anxiety: Self-reliance, counterdependence, and overdependence. Anxiety, Stress, and Coping, 5, 41-54. doi: 10.1080/10615809208250486

[8]Irene Gianakos. (2011). Counterdependence at Work: Relationships With Social Support, Control Beliefs, and Self-Monitoring.Journal of Career [9]Development.https://doi.org/10.1177/0894845311415401

作者:青豆

責編:kuma

封面圖來源:《獨自在夜晚的海邊》a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ID:jdxl2000),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dfe05af1fee7cd0d20a485950e13b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