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神貼預言出來的「LJH梗」,諷刺了網際網路爛梗的誕生過程

2023-02-08     隔夜說動漫

原標題:一個神貼預言出來的「LJH梗」,諷刺了網際網路爛梗的誕生過程

「梗」是網際網路用戶經常使用的一種交流暗語,平時在社區發言聊天,十句話里有九句基本離不開網絡用語,久而久之就融入了現代人的日常用語中。

隨著上網閱歷越來越豐富,人們也開始自行創造出各種新的網絡熱梗來豐富語言體系,有些熱梗的更新頻率快到你難以想像,但凡少沖一點浪,你都不知道大家最近又在講什麼鳥語。

當玩梗變成一種全民習慣,甚至到了一種無梗不歡的境界時,「玩爛梗」便成了當下網際網路的常態,比如只要一聽到「ji」就會立刻聯想到「只因」,然後就聯想到了唱跳rap的畫面,即使視頻內容與這些毫無關係。

也許路人看多了會嫌煩,但對玩梗的人來說這是同好者之間的互動密碼。

正所謂世上本沒有梗,只是說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梗,有位貼吧網友大概是看透了這一點,某天心血來潮說想要搞一個實驗,來驗證一下爛梗行為在現今網際網路的流行速度有多快。

「ljh社會性實驗」

今年1月28日,一位來自孫笑川吧的用戶當天在網上發了張預言貼,說是要創造出一個梗,並會在幾周之後被廣泛傳播,直至成為一個爛梗。

孫吧的名氣大家想必也熟悉,以「抽象大師」孫笑川為名的貼吧,網上一大堆的抽象熱梗都出自於這個地方。

用戶@天才少女伊蕾娜(然而頭像卻是艾倫)創造的這個梗名叫做「ljh」,它本身是沒有什麼實際含義,可以代表任何的意思。

下一步就是號召吧友們來幫忙引流,例如去B站刷流量刷熱度,在一些正常的梗裡面加入「ljh」。

等熱度搞起來後,就開個類似「梗百科」的視頻來給大家「科普」一下,好藉機去忽悠更多的小夥伴,直到梗在網上正式形成氣候,所有人都開始玩爛梗後,再把真相公之於眾,狠狠地嘲諷一波大眾。

到現在一周多的時間過去了,打開B站搜索「ljh」,可以發現一堆平均播放量上萬的視頻,大部分視頻標題格式都寫著「ljh是什麼意思」,其中每個人的解釋說法也是各執一詞。

有人說它是「兩極化」的諧音,該詞語最早出現在2008年的某論壇上,用於指代網友發言太過極端,而現在則是老詞新用,用來稱呼自己是ljh圈的人,意為反諷過於主觀的人,據說這個梗還是被人偷去修改的。

還有人講這個梗是來自遊戲《原神》里的小團體用語,是「老傢伙」的字母縮寫,而「老傢伙」指的是遊戲里那些等級已到60的滿級玩家,或者是那些地圖探索完成度達到80%以上的大佬玩家。

後來這個梗傳入到了貼吧,並進一步擴散開來,再後來又被某些團體所曲解,漸漸變得意義不明了。

這裡順便提一嘴,網友們解釋「ljh是原神梗」的同時,還不忘提醒一句「這不是我們原神的梗嗎下次記得標明出處」,其實這也是一個梗來著,只不過在網上看到這種格式的發言多半都是反串的,未必真的就是原神梗。

除了以上兩種,還有一種說法就特別模糊,沒有具體交代梗的出處,而是在評論強調該梗來自一個溫馨的小眾圈子,最近突然在B站爆火出圈,並被很多人玩成了爛梗。

對此,有些網友心裡感到很不是滋味,在評論區留言說它陪伴了大家很久,真心不希望ljh成為爛梗,千萬別被短視頻平台給毀了。

在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下,「ljh」的確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已經在社區傳開了,最終真的如他所願登上了貼吧熱搜,話題熱度甚至超過《滿江紅》與《狂飆》。

甚至已經發展到了出圈至短視頻平台,不少人都因此信以為真,超話社區開通,網友們繼續在其中進行著看似無意義的討論。

ljh能火成這樣,最大功勞自然就是那些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孫吧「友軍」,他們知道這個梗的實際用意,但就是故意刷梗搞熱度,吸引路人網友的興趣。

當然了,網際網路里的老實人還是很多的,有人就專門做了一期真正的梗百科視頻為大家解惑,而且播放量也是目前ljh系列視頻里最高的一部。

而這一視頻的出現,也意味著那位貼吧用戶的實驗已經順利完成到了第二階段,根據網友的評論時間得知,ljh梗從誕生到走紅只花了短短兩天時間。

有趣的是,ljh的出現也讓一些吃瓜網友無辜躺槍,因為他們的名字拼音縮寫剛好就是ljh,也有的是他們同學的名字。

另一個意外發現是,有個2018年的視頻標題上就寫著ljh,內容只是介紹一些快手平台的吃播而已。

或許這個up主也沒想到,自己擬寫的小標題會成為領先孫吧創造的梗好幾年。

回到正題,無論ljh現在的用意是什麼,從大家都在刷這個梗的現象便可以看出,跟風玩梗確實是一種網際網路潮流,不管它有沒有實際含義,只要有樂子就會跟著玩。

到目前為止,這場「社會性實驗」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所有的解釋都將成為推動ljh梗不可逆的行成。

怎麼說呢,用來證實玩爛梗現象的梗正在慢慢變成爛梗,實在是既諷刺又抽象。

娛樂至死之下,你我皆是抽象人

玩梗,一直是亞文化圈子人群口頭娛樂的一種自發行為,群體成員之間經常以梗作為交流、接話的切入點,但當同一個梗被人玩得多了,漸漸地就開始感到厭煩,爛梗也由此產生。

很多人都說反感玩爛梗,然而玩爛梗的現象卻十分普遍,幾乎沒有人阻止這種現象,使得很多網友的態度是敢怒不敢言。

特別是最近幾年,網絡熱詞的更新頻率越來越快,像什麼「栓Q」、「真的會謝」、「嗯......怎麼不算呢」、「他在CPU你」等等,梗的形式變得愈發抽象,見識少一點都容易看不懂。

今年開年的第一個熱詞「遠方傳來風笛」來說,這個梗的原出處是周杰倫歌曲《明明就》的一句歌詞,直到有位網友頂著這句歌詞作為ID,乾了件出名的事。

當時網上有一則賣燒烤的騙了老人家錢的報道,有個偽善者說應該體諒一下那個騙錢的人,然後那位網友便跑到他的評論下罵了一句「滾」。

其他網友過來評論區想教育教育他,結果也一律被他用「滾」字回懟,這件事傳開之後,網友們見識到了這位哥們兒的攻擊性,便用這個ID名來代替「滾」字。

同樣類似的還有一個「出生」,這個意思就很明顯,即「畜生」的諧音,出處是有位渣女在網上分享了她與另一位男生劈腿的經歷,結果被一個ID叫「何處秋風悲畫扇」的博主罵了一句「出生」。

從此,「出生」一詞便取代了「畜生」,在這個不允許講髒話的網絡世界裡被大家廣泛使用。

再往前一點,還有一個「依託答辯」的梗,只要一見到令自己反感和不爽的東西都會一口一個「答辯」,玩的人多了「答辯」梗刷得也起勁。

過去大家就說過「玩梗需適度」,網絡熱梗的產生,離不開人們日常娛樂的精神需求,在如今「娛樂至死」的大環境下,很多人玩梗不懂得把握分寸,經常玩過界限。

梗是帶有身份標識性的娛樂方式,人們在狂歡之餘會以求與眾不同、突出個性、製造差異,貌似走在網絡前列掌握了潮流文化。

像去年特別流行的「廢話文學」,它有著極低的理解門檻,不需要人們對其多加思考,僅使用一些較為無厘頭的口語式表達或語氣助詞,就可以讓人一樂。

其次,廢話文學具備批量複製的簡易性,迎合了網絡群眾對低密度信息的迷戀,同時顛覆著過往的日常口語使用邏輯,還有強烈的語氣偏好,更利於多種情緒在不同場所下的宣洩與抒發。

廢話文學相比於那些不著邊際的「雞血文學」,它更貼合到廣大民眾的現實生活狀況,「說了很多,但好像什麼都沒說」,更能反饋出人們對疲累生活的戲謔與反叛,只為求得一份情感共鳴。

玩爛梗的人也是這樣,當你我之間都渴求著所謂的身份認同,渴求同一圈子群體的情感共鳴,根本不在乎玩梗的環境是否合適,內容究竟是什麼。

突出個性的想法則催生了抽象梗的形成,一些人不再滿足於單純的玩梗,而是想製造一些更為與眾不同的梗,以此來彰顯自己也是與眾不同的。

流量時代娛樂至死,梗為網際網路帶來了最簡單便捷的熱度傳播方式,但也讓傳播者們為了流量利益,而逾越了適度性的界限,不斷地去滿足於群體狂歡的快感。

結語

ljh梗誕生於孫吧,盛行也是由孫吧的人來帶火的,但過不了多久,一些孫吧用戶也開始由跟風吃瓜看樂子,轉而陷入了對該現象的思考。

ljh的實驗,充分證明梗的爆火不需要什麼內容和意義,見風使舵就是網際網路的常態,那些自以為在傳播ljh是一種「社會實踐」的網友,或許也只是一個愛玩爛梗的小丑而已,最終會被那些觀看「實驗」的人所嘲諷。

是的,ljh本身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是因ljh帶起的玩爛梗現象,就是當下網際網路社區的一個縮影,即使有清醒者看透這一切,也擺脫不了自己也身在其中的事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da2ff062aadd85593b51e706438fc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