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就出現銀票,為何古人卻很少造假?關鍵在上面這行字

2022-09-01     史鏡說

原標題:宋朝就出現銀票,為何古人卻很少造假?關鍵在上面這行字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支付手段早已變得多種多樣。而因為支付寶和微信的普及,中國已領先世界進入電子支付時代。很多外國人在中國待久了,回國後會發現他們國家的種種不方便。網上有人說,過完年從家出來時兜里揣了100塊錢,馬上就要回家過年了,這100塊錢還沒花出去。由此可見,電子支付在中國的普及程度。而電子支付帶來的好處除了方便之外,還有就是避免商家收到假錢。

雖然在國家的管控之下,大面額的假鈔已很少出現。但5塊、10塊、20塊的假鈔,還是會不時流向市場。有些人就感到好奇,現在防偽手段這麼多,都無法徹底禁絕假鈔。古代銀票只有薄薄的一張紙,為何卻很少有人造假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道說道。

銀票最早誕生於我國北宋時期,當時被稱為「交子」。不過初期的「交子」並不具備貨幣的功用,只是一種存款和取款的憑據。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銀票」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才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功用。南宋滅亡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統治中國,官方推薦使用的便是銀票。朱元璋滅掉元朝後,在洪武年間發行了「大明寶鈔」。清朝統治者初期並未使用銀票,只是後來由於國家經濟困難,所以印發了「戶部銀票」,簡稱「官票」。之後又發行了「大清寶鈔」,簡稱「寶鈔」。

那為何沒有人仿製假鈔呢?首先是原材料搞不來。宋、元、明、清,歷朝歷代鈔票的紙張都是國家特定,一般小老百姓根本搞不來。宋朝銀票的紙張用的是川紙。明朝銀票的紙張是桑皮紙,清朝銀票紙張是高麗紙或白色台箋紙。這些紙都是皇家特供,一般人別說使用,見都見不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便減少了假鈔的出現。

其次,受眾群體小,不好騙。與現在人民幣普遍在民間流轉不同,古代的銀票面額通常都比較大,只有富商或貴族才會使用。這些人一個比一個精,且勢力龐大,或許可能會被騙個一兩次,如果被他們發現是誰在搞鬼,那幕後黑手會吃不了兜著走。所以也極少有人敢在銀票上弄虛作假。

然後,銀票上面的「防偽碼」。古人也不比現代人傻,在印製銀票時,他們同樣考慮到了假鈔的問題。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他們便會在銀票上刻一些小字。這些字並非直接印刷在銀票上,而是由古代的微雕大師先在模板上刻一行密密麻麻的小字,小到讓人認不出,然後在印到銀票上。像晉商發明的微雕章內就刻了一篇《蘭亭集序》,全篇324個字。這種難度,不是一般人能搞定的。除此之外,古代銀票上還有很多複雜的花紋。這些花紋都是用好幾種不同顏色的染料印製的,工序複雜,層次分明。弄錯一步,都會功敗垂成。

最後,製造假鈔屬於殺頭重罪。不管哪朝哪代,統治者都不會允許有製造假鈔的人存在,如果有人敢頂風作案,那統治者必定立斬不饒。南宋曾頒布《偽會子法》,明確製造假幣要被處斬。元朝直接將態度印到了銀票上,「偽造者處死」。明朝皇帝朱元璋更狠,偽造者要被株連九族,舉報者重重有賞。所以很少有人敢在古代偽造銀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d9c5bc155ba9186d94908aec961d5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