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蜀怎樣參與夏商周歷史?如何被秦國滅亡?和越南又有何瓜葛?

2024-01-16     阿斗愛

原標題:古巴蜀怎樣參與夏商周歷史?如何被秦國滅亡?和越南又有何瓜葛?

在現代的一些歷史敘述里,秦國在公元前316年滅亡巴蜀經常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現代許多人認為:巴蜀在後來成為了秦國的糧倉,使秦國進一步富強,為後來統一中原奠定了基礎。但對於巴蜀在被秦國滅亡之前是個什麼狀態,有什麼淵源,可能多數朋友並不了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巴蜀有什麼淵源,在滅亡之後他們的王族又有什麼故事。

我們這裡首先要說明的是,在被秦國滅亡之前巴和蜀是兩個不同的政權。而關於蜀國的起源,其實可能很多朋友都曾經有過耳聞,因為在詩仙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難》里,就提到了蜀國起源的傳說。《蜀道難》的第三句里就說:「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而這其中提到的「蠶叢及魚鳧」其實就是傳說里蜀國早期的兩個君主。

根據東晉時期的史書《華陽國志》記載,早期生活在蜀地的族群被稱為蜀山氏。而在黃帝的時代,黃帝家族就和蜀山氏進行了聯姻,當時黃帝的兒子昌意娶了出身於蜀山氏的女子昌仆,兩人還生下了兒子高陽,而高陽就是上古傳說中五帝的第三位,也就是帝嚳(kù)。

後來帝嚳又把自己一些庶出的後代分封到了蜀地,而他們在後來成為了蜀地的統治者。當然,這些記載也是很有爭議的,比如在其它一些記載里就說,昌意和昌仆的兒子並不是帝嚳,而是五帝中的第二位顓頊(zhuānxū),而帝嚳是顓頊的侄子,是黃帝的長子玄囂的後代。

但無論如何,這些記載也還是說明當時蜀地就已經和中原有了密切往來,並開始有了相對成體系的政權。而還是根據《華陽國志》記載,到周朝時期禮崩樂壞,這時蜀地的首領蠶叢突破禮制,自封君主。而《華陽國志》在介紹蠶叢的時候還特意提到了他的一個外貌特徵,說他「目縱」,現代一般將這個描述解釋為人眼睛像螃蟹一樣向前突起。那麼看到這裡,恐怕很多朋友都會想到近年在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那些文物了,確實其中一些青銅塑像對於眼睛的刻畫和《華陽國志》里對於蠶叢的描寫是非常接近的。

不過《華陽國志》對於蠶叢統治時間的記載卻和其它一些文獻記載以及傳說有很大出入。因為在那些記載和傳說里,蠶叢在夏朝末期就已經統治了蜀地,還曾經和夏朝末代君主夏桀發生戰爭。根據這些說法,在夏桀十四年,他曾經派軍隊攻打蠶叢和他的盟友有緡氏,而蠶叢在戰爭中讓有緡氏用美女迷惑夏桀,結果夏桀果真被有緡氏所送的兩個美女迷惑,放棄了繼續對蠶叢用兵,使蠶叢對蜀地的統治得以繼續。

但根據傳說,此後蠶叢又活了數百年。在蠶叢最終失勢之後,蜀地的統治者換成了柏灌,他的統治也持續了550年左右。當然這些說法肯定是不能被視為信史的,現代研究普遍認為這些傳說里的蠶叢和柏灌並不是具體的兩個人,而是指早期曾經先後統治過蜀地的兩個部族。

而傳說里在柏灌之後統治蜀地的君主就是魚鳧了。《華陽國志》記載魚鳧「王田於湔山」(可能位於今天四川灌縣境內),現代一些研究認為這個記載說明蜀地在當時已經進入了農耕時期。而近年在三星堆出土的黃金權杖上有魚鳥的圖案,這也被一些學者認為可能是魚鳧氏的象徵。有些史書還記載說魚鳧還參加周武王滅亡商朝的牧野之戰,所以魚鳧統治蜀地的時代很可能就是商周交替的時代了。

根據漢晉時期的史書《蜀王本紀》記載,魚鳧在一次前往湔山打獵時突然去世。之後一個來自南方,擅長耕地的人杜宇成為了蜀地新的統治者。根據《華陽國志》和《蜀王本紀》等書的記載,杜宇在統治蜀地之後,積極地開疆拓土,使蜀國的領地得到了迅速的擴大,在北方抵達了今天陝西的漢中周邊。等於到此時,蜀國已經是一個有相當實力的政權了。

不過一些記載顯示,杜宇統治蜀國也達到了200多年,所以杜宇應該也是指一個部族或至少是指一個家族。而根據傳說,在杜宇統治後期,蜀地漂來了一具「浮屍」,蜀地鄉民把這具屍體打撈上來之後,這屍體竟然活了過來。他說自己是楚人,名叫鱉靈,原來是在長江里「淹死」的。而蜀地鄉民覺得他能「死而復生」,深感敬畏,所以把他當作神明供了起來。

而在當時,蜀地洪水泛濫,杜宇手足無措,因此就想到了這個江水裡「死而復生」的神人。所以杜宇很快任命鱉靈去治水。而鱉靈還真的治水成功,很快被杜宇提拔成了宰相。而在此之後,關於杜宇和鱉靈的關係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說:在鱉靈忙於治水期間,杜宇和鱉靈的妻子私通。後來他看到鱉靈治水成功,造福蜀地民眾之後,心生愧疚,主動把君主之位禪讓給了鱉靈。另外一種說法則說:鱉靈後來勢力超過了杜宇,最終發動兵變,擊敗了杜宇。杜宇逃亡後反攻不成,最終自殺身亡。而無論按照哪種說法,最終結果都是鱉靈取代了杜宇,成為了蜀地的統治者。所以如果我們把這段傳說里的神話色彩剔除,其實可以把這段歷史理解成當時有一個外來的個人或族群曾經為了避難來到蜀地,而在蜀地站穩腳跟之後,他們逐漸崛起,最終取代了蜀地的杜宇王朝,建立了一個新王朝。

而這個新的王朝就是後來被秦國滅亡的古蜀國。因為這個王朝所有君主的稱號都是「開明」,所以也被稱為開明王朝。在開明王朝時期,古蜀國也達到了國勢的巔峰。在開明王朝第2任君主盧帝在位期間,他甚至曾經派兵去攻打秦國,一度打到了當時的秦國國都雍城(今陝西寶雞鳳翔周邊)。而在盧帝的兒子保子帝在位期間,古蜀國國威擴張,曾攻打今天四川雅安到樂山周邊的青衣縣,威震當地的獠和僰(bó)等族群。

到開明王朝第9任君主開明尚在位期間,則開始全面接受中原文化,他去除了自己的帝號,轉而稱王,並按照中原政權的習俗設立了宗廟。而到開明王朝第12任君主蜀蘆(又叫蘆子霸王)在位期間,古蜀國仍然擁有很強的實力。當時蜀蘆甚至曾經在與秦國接壤的漢中地區組織了一次上萬士兵參與的圍獵,並在這裡與秦惠文王會面,在會見時蜀蘆還占了一些便宜,因此非常得意。而這也足以看出當時古蜀國的國勢之盛了。

但在當時正在迅猛崛起的秦國面前這種自大的強勢,可以說也為古蜀國招來了滅亡的禍端。那麼說到這裡,我們也就必須先返回頭,再講講巴國的歷史了。

根據一些傳說及記載,巴人的先祖也是華夏的人文始祖伏羲,伏羲的孫子後照是最早的巴人。而也有學者依據《後漢書》認為巴人可能是源於今天湖北省長陽縣境內的蠻族後代。但無論是依據哪種說法,早在夏朝建立前後,巴人群體可能就已經存在了。

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朝首任君主夏啟在位時,就曾派臣子孟塗到巴人那裡掌管訴訟事宜,這說明當時巴人可能就已經成為了夏朝的臣屬。有些記載還顯示,在夏朝末期,巴人還是夏朝的死忠,曾經幫助夏朝與商朝作戰,在夏朝滅亡之後還曾收留了部分夏朝遺民。

而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朝甲骨文字里,則有一些商王武丁和他的妃子婦好征討「巴方」也就是巴國的記載。在整個商朝時期,可能都沒能讓巴國臣服,以至於在商朝末年,巴國成為了周朝堅定的盟友,派兵參與了武王伐紂的戰爭。

而在武王伐紂勝利之後,周武王將一個同宗族的姬姓貴族分封到了巴國,因此在此之後,巴國成了與周王族同姓諸侯國之一,與西周王室一直關係友好。但在西周滅亡之後,東周王室衰落,各地諸侯崛起,巴國也在此時與迅速崛起的楚國發生了多次戰爭。

在公元前688年,巴國在戰爭中曾擊敗了楚文王率領的楚國大軍,最終導致了楚文王的死亡。在公元前611年,巴國還曾聯合秦楚一同滅亡了位於今天湖北和重慶交界地區的庸國,並分到了庸國的魚邑(今重慶奉節)。但在公元前477年,巴國在與楚國的戰爭中先勝後敗,國力大幅削弱,被迫退出了漢水流域。

此後巴國的重心逐漸遷移到了長江上游,也因此與蜀國發生了一系列衝突。而在隨後的100多年時間裡,巴國又多次被楚國擊敗,多次向楚國割讓領土。最終在公元前329年前後,巴國最為重要的經濟來源,也就是三大鹽泉都被楚國占領。這使巴國走到了崩潰的邊緣,也使古蜀國王蜀蘆看到了吞併巴國的機會。

而在此之前,蜀蘆曾將自己的弟弟葭萌封在漢中地區,葭萌雖然出身於蜀國王族,但他到了漢中之後,出於自身利益考慮,與巴王關係友好,所以很快和蜀蘆兄弟反目。結果葭萌在戰爭中很快被擊敗並逃亡到了巴國避難。這樣戰爭很快就蔓延到了巴國,而本身就在崩潰邊緣的巴國無奈,被迫向秦國求援。而秦惠文王在之前觀摩蜀國軍事演習的過程中已經對蜀國的實力有了充分了解,本來就已經在惦記蜀國。所以巴國的求援簡直是想瞌睡來枕頭,秦惠文王隨即否決了丞相張儀攻打韓國的計劃,全力支持大將司馬錯攻打蜀國。

公元前316年,司馬錯和張儀率領秦軍南下劍門關,進入成都平原。而之前志得意滿的蜀蘆此時才知大難臨頭,被迫倉促應戰,結果在今天四川廣元周邊被秦軍大敗。蜀蘆隨後率領殘軍逃到了彭山地區,最終死於敵軍之中。不久之後,古蜀國相國和太子領導的抵抗也宣告失敗,兩人在白鹿山戰死,古蜀國滅亡。此後不久,張儀順路把巴國也一併滅亡,把巴王和葭萌都抓到了秦國。

不過在古蜀國滅亡之後,秦國並沒有立即將古蜀王族斬盡殺絕,而是將出身於古蜀王族的公子通冊封為蜀侯,作為自己統治的工具。但公子通和後面的兩任蜀侯卻都在獲得冊封后不久獲罪被殺,在公元前311年前後,秦國轉而讓自己任命的蜀國守張若直接治理蜀地。一年之後,張儀在蜀地按照秦國國都咸陽的標準興建起了蜀地第一座大型城市成都城,秦國正式完成了對巴蜀的整合。

這樣秦國不但大幅擴大了自己的領土和資源,還完成了對楚國的側翼包圍,使巴蜀成為了從西南方討伐楚國的基地。而巴蜀也確實在後來的黔中之戰和鄢郢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為最終秦滅六國,統一中原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而古蜀國雖然在公元前316年就滅亡了,但其殘餘勢力卻可能又延續了100多年。因為根據近代越南的官修史書《大越史記全書》和《欽定越史通鑑綱目》記載,在古蜀國滅亡之後,有一個古蜀國王子蜀泮率軍南下,最終抵達了今天越南境內的東英縣周邊。在這裡他擊敗了之前就跟古蜀國有世仇的當地政權文郎,之後自立為安陽王,並改國號為甌貉。而這個甌貉一直存在到了公元前208年,才在秦軍南征中被秦將趙佗滅亡。至此,關於古巴蜀的歷史才算告一段落。當然,這裡要說明的是,因為早期可靠史料的稀缺,就像巴蜀的起源一樣,甌貉政權是否由古蜀國余脈建立也是存在一些爭議的。(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d7f4419618efbf19ba1e5378ef46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