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AWS 大肆唱衰私有雲的時候,顯然沒有料到時隔四年之後「Outposts」的面世——一款可以在本地運行 AWS 服務的混合雲產品(AWS Native或VMware Cloud on AWS)。
在當前這個以用戶為中心的時代,客戶需求的多元化使得混合 IT 成為大勢所趨,通過雲計算重構傳統 IT 環境去解決安全性、兼容性、高性能的負載問題,單一的雲部署方式很難兼顧業務需求和實施成本的平衡。
因此,混合雲、多雲架構被人們視為企業上雲的最佳途徑之一。
在 CIC 2019 雲計算峰會上,青雲QingCloud 公布了「超級混合雲戰略」,宣告混合雲正式邁入 2.0 時代。
青雲QingCloud 解決方案與架構副總裁沈鷗
「如果只是扣著混合雲的帽子是不夠的,因為客戶在真正應用時,他們的方案很難做到快速互聯,很難有一致的架構,甚至連應用在異構多雲的環境里的統一部署,以及整個生命周期的管理都做不到,只是粗淺的資源層管理,就不是真正的混合雲。」青雲QingCloud 解決方案架構副總裁沈鷗說。
1
需求驅動混合 IT 新型態
調研機構 Marketsand Markets 預計,到 2023 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會增長至 6233 億美元,預測期內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為18%,並將混合雲視為未來雲計算的主要模式。
此前,IDC 曾指出 2018 年 85% 以上的大型企業都採用了混合雲。事實上,各行各業在利用雲計算、AI、大數據等技術改造實體經濟時的態度和做法各不相同,上不上雲?如何上雲?儘管有報告說多數企業會把超過 25% 的 IT 支出投入到公有雲,但也有些企業將近 80% 的 IT 系統運行在本地。
筆者曾與一家大型的工業類客戶有過交流,對於傳統製造型企業來說,把業務遷移到公有雲頗有挑戰。工業網際網路時代產生的數據量比傳統的信息化要多數千倍甚至數萬倍,並且是實時採集、高頻度、高密度的,動態數據模型隨時可變,這麼大規模且複雜的數據上傳到公有雲,能夠給出恰當處理辦法和合理價格的雲服務商並不多。
「IT的本質是支撐業務,同時需要有比較好的性價比,也就是用更低的成本完成更多的業務支撐和運行要求。我們認為混合雲兩大推手:一是業務壓力,二是財務驅動。」沈鷗認為,企業對於混合雲的技術訴求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是快速互聯,以往專線、VPN的連接方式在大規模運算時對運維有著很大的挑戰,企業希望利用新的技術手段把公有雲和私有雲快速連接在一起,讓數據在混合的環境里流轉起來。
第二是統一管理。企業希望放在不同環境、不同雲架構里的應用可以得到統一管理。從業務連續性的角度來看,敏捷並不代表要以降低服務水平和系統可靠性為代價。
第三是按需安置,企業在部署應用時是根據客戶的需求場景出發,因此負載可能發生在公有雲、私有雲等不同的環境里,企業想要的是可以在異構環境完成業務系統的搭建、PaaS服務的部署等工作,並且讓這些工作能夠更加自動化,充分釋放混合雲的能力。
對於傳統客戶而言,從頭去評估、設計、選型、實施雲方案有著較高的成本,還要設立專職的技術和運維團隊,而雲廠商所做的就是要大幅縮短這一流程,並且讓一套架構可以適用於任何的應用場景。過去兩年,亞馬遜、微軟、谷歌等雲服務商都推出了各自的混合雲解決方案。
沈鷗談到:「沒有單一的形態可以滿足企業的複雜需求,多雲、混合雲已成為必然的選擇。」
2
混合雲 1.0 的先行者
2013 年交付公有雲、2014 年涉足企業私有雲……青雲QingCloud 可以說是最早在公有雲、私有雲、託管雲、混合雲提供一體化架構的雲服務商之一,這得益於其私有雲的技術架構完全來自公有雲,兩者的核心代碼完全一致。
在為數以萬計的公有雲客戶交付大規模服務時,青雲QingCloud 同樣要兼顧私有雲對穩定可靠的嚴苛需求。「既有最小規模的交付,也能夠實現無限擴展,具備與公有雲同等的雲平台能力」,是青雲QingCloud 對於混合雲方案的要求。
經過七年的技術積累,青雲QingCloud 的產品和技術已經能夠滿足混合雲的核心技術訴求。
首先,無縫互聯、數據流動,藉助光格網絡 SDN 的智能廣域網,企業客戶利用光盒只需通電聯網即可把節點通過廣域網連入公有雲上,配置可以自動分發,減少了人力運維成本。同時,基於帶寬的彈性計費能幫助企業客戶按照業務需求進行網絡互聯,帶寬可以彈性伸縮,滿足爆發性的業務增長需求。
其次,統一架構、一致體驗,對於客戶而言,一致的使用體驗會降低其學習成本,對於合作夥伴而言,系統遷移和運維會變得更加容易,統一的 API 使得合作夥伴或者 ISV 在應用開發和對接時可以同時支持公有雲和私有雲環境。
青雲QingCloud 的統一多雲管理平台 iFCloud 還能通過對接多種雲資源池實現對異構雲虛擬化平台的統一管理,不止是青雲自己的雲,還可管理物理機、虛擬化,以及其他公有雲平台等其他資源,從而盤活企業舊有虛擬化資產,最大化的保護企業投資。
此外,業務負載,按需安置,通過開源 OpenPitrix 多雲應用管理平台,青雲QingCloud 提供了跨異構環境的應用部署,涉及應用發布、版本管理、管控和計量計費等,只要遵循青雲QingCloud 提供的框架即可完成。
「在做OpenPitrix這個產品時,得益於青雲QingCloud 多年研發和運營 PaaS 平台,以及 AppCenter 應用平台的運營經驗,把這些經驗匯聚到產品里。」沈鷗稱,「不管是青雲QingCloud 自己的產品,還是合作夥伴、客戶的應用,只要遵循 OpenPitrix 架構,可以實現應用完整生命周期在異構環境里的實現。」
3
三趨勢解讀混合雲 2.0
如果說以上是混合雲的 1.0 時代,那麼青雲QingCloud 在基礎設施、平台層積累了像 iFCloud、QingStor、光格網絡SD-WAN、OpenPitrix、KubeSphere 等可用於混合雲的組件之後,希望為客戶所提供的將是一種覆蓋核心到邊緣、以客戶業務需求為中心的統一架構、自由組合的混合雲體驗。
在沈鷗看來,青雲QingCloud 的超級混合雲戰略是混合雲 1.0 與混合雲 2.0 全部能力的整合,而混合雲 2.0 的特徵則體現在三個方面:
從「以資源為核心」走向「以業務應用服務為核心」。
隨著分布式應用、微服務、容器技術應用趨於成熟,以往以計算、網絡、存儲等資源的形式向客戶交付並不能直擊客戶需求痛點,像容器集群這樣的手段可以讓混合雲迎來全新的架構,異構雲平台彼此間的差異將由於容器技術而變得微小乃至無感,業務應用會更容易地在多雲環境中部署、運行、管理、調度。
青雲QingCloud 的 KubeSphere 容器平台可以運行跨雲、跨環境運行,開放性和標準化的特性能夠讓應用在多雲環境中得以部署、運行、管理、調度,集中管控。這樣一來,企業客戶無需再關心底層的物理資源,可以把精力放在應用「開發-測試-上線」的 DevOps 流程中。
從「中心」走向「邊緣」。
當物聯網逐漸成為新的業務發展動力,企業需要採集更廣泛的數據,需要一個能夠支撐海量的數據採集、海量設備的管理和配置工作的平台。
青雲QingCloud 認為,只有網絡通暢穩定、雲平台高度可擴展才能夠支撐物聯網。邊緣計算平台 EdgeWize 提供了多種邊緣計算的物理實現架構,海量的消息處理和設備配置處理,使雲-網-邊-端可成為一個整體,支撐多樣化計算所需要的能力。
企業雲化的混合路徑。
當傳統企業雲化時,會面臨諸多挑戰,存儲、網絡等方面都需要選擇適合、可落地的解決方案,青雲QingCloud 希望提供的組件類型是可以相互松耦合、相互集成的,通過軟體、服務的形式交付給客戶,而且像 OpenPitrix、KubeSphere 對硬體平台沒有任何限定,企業可以自由選擇這些混合路徑來降低 TCO。
「雖然大家都很看好混合雲,都在這個方向上努力,但是要想做一個『滿漢全席『,真正』做菜『的時間並不長,前面要準備很多原材料,重要的反而是前期的準備。過去幾年,青雲QingCloud 所做的就是在儲備原材料。」沈鷗表示,「憑藉持續的投入,青雲QingCloud希望在混合雲2.0時代可以幫助客戶快速取得混合雲的突破。」
- FIN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d4dPmwB8g2yegNDr8y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