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筐梨子,有青有紅。青的酸澀,紅的甜脆。吃時,先挑又大又紅的,即最好的。這樣,在餘下的梨子中,總能挑到最好的,直到吃完。
在此過程中,一筐梨子給人的印象是:總有吃不完的好梨子。細細思之,這「好」並非錯覺,而是相對意義上的現象。這給我們一種啟發:隨便什麼東西,裡面總是有好的。只要這種思考角度不變,「好」可以維持到最後。如果反過來看,卻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總有壞的。例如買回的梨子先從壞的吃起,以為倒吃甘蔗漸入佳境,卻沒想到好的在漸漸變壞,最後吃的總是壞的。
我的職業是教師。每天面對的學生中,固然有品學兼優的,更有冥頑不靈的。起始,也曾和許多人一樣,對這些「差生」想趕出,也趕出過一兩個「刺頭」。可過一段時間後,又會冒出新的「刺頭」來。我悟到:「差」與「好」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好」與「差」。於是把功夫花在轉化上,果然,「差」在向「好」轉化。
一筐梨子與一班學生中的「好」與「差」之理是相通的。關鍵在於看問題的角度。往好的方向去看,則是優中選優;往差的一面看,則是壞上加壞。從這兩種角度看人生,自然會有悲觀與樂觀之分。面對半杯水,悲觀的人會這樣說:「只有半杯,還差那麼一截」。樂觀的人會這樣說:「已有半杯,多麼可喜。」
因此,我們在生活中,要想方設法看到好的方面。凡事先從好處著想,便是快樂的人生。從這個意義上說,「總有好的」,是積極人生的法則。
(文/ 葉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