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悟空寧願被念咒,也要打死白骨精,你看他用火眼金睛看到了啥

2022-04-10     王宜電影解讀

原標題:難怪悟空寧願被念咒,也要打死白骨精,你看他用火眼金睛看到了啥

在《西遊記》當中,孫悟空被唐僧從五行山中放出來之後便依照觀音菩薩的意思陪著他到西天去拜佛求經。然後一路上開始降服了白龍馬、豬八戒和沙和尚,至此取經人馬總算是集結完畢。

隨後師徒四人就踏上了西天取經的路程,在西去的路程當中,他們遇到了各類型的妖魔鬼怪,經典的場景也很多。但無論遇到何種妖怪,唐僧師徒都齊心協力的一致對外,最終讓他們能順利抵達西天。

然而在整個《西遊記》中只有一場戲直接讓唐僧師徒決裂,第一次出現了心不齊的情況,這場戲就是「三打白骨精」。當時孫悟空因為打死了變化的白骨精被唐僧誤認為殺了人,最後被唐僧趕走。

白骨精的智慧

這場「三打白骨精」的戲不僅受到了戲曲界的歡迎,其實也被改編成了大電影,整場戲其實非常有看頭。而人們對這場戲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被奉為經典的86版改編的那一部《西遊記》。

白骨精在原著中被稱為「屍魔」,是一具化為白骨的女屍,因為怨氣深重於是採集了天地靈氣和日月精華修煉成了人形。但她跟其他有肉身的妖怪不一樣,只因她不具有肉體形態,因此即使化為人形也無法長久的維持。

因此她平時都需要吸食人血才能繼續維持這部軀體,後來收了一幫手下占據老虎嶺為老巢。但她也明白,靠吸人血並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她便打起了唐僧的主意。

在唐僧到來之前,她一邊吸人血一邊等待著他的到來。白骨精是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遇到的第一個妖怪,「吃了唐僧肉可長生不老」也是從她這裡開始流傳的,以至於後來的妖怪都紛紛效仿。

可見白骨精對唐僧是經過一番調查的,甚至對孫悟空他們也有所了解。因此白骨精也是唯一一個用智謀去奪取唐僧的妖怪,跟那些直接上武力的妖怪還是有些區別的。

可能這也是因為白骨精是整本《西遊記》當中段位最低且又沒有後台的妖怪,但又因為她有著奪取唐僧的決心,所以只能智取而不能強攻。因此就在白骨精的一番安排下才有了這場精彩的戲碼。

三打白骨精

在唐僧到來之前,白骨精的手下就抓了一家三口普通人給她打牙祭。後來唐僧出現後,在手下的提醒下,白骨精自知自己打不過孫悟空,於是便利用這剛被他吸光血的一家三口去哄騙唐僧。

只是她沒想到,這招以進為退卻讓唐僧師徒產生了嫌隙,那麼具體的過程如何呢?

首先白骨精化身成農家女兒,以替丈夫送飯為理由去接近唐僧。當時孫悟空被唐僧委派出去摘野果,但他在走之前在唐僧周圍用金箍棒畫了一個圈,並囑咐他一定不能走出這個圈。

白骨精無法靠近那個圈,於是便想用食物引誘唐僧師徒出圈來,好將他抓回去。但唐僧一直恪守本分,沙僧也很聽話,就是豬八戒看著那美味的食物沒忍住,一直在唐僧耳朵邊鼓吹。

就當唐僧耐不住要走出圈的時候,孫悟空恰巧回來了,然後一棍子打死了那名女子,但是白骨精已經提前離體飛回了她的老巢里。唐僧以為孫悟空錯殺好人要趕他走,不過最終在孫悟空的萬般保證下才罷休。

第二次白骨精又化身出來尋找女兒的老婦,結果見到倒下的少女屍體時她便開始大聲地責怪唐僧教徒無方。後來孫悟空抽出棍棒又將老婦給打死了。

白骨精順勢飛了出去,孫悟空去追她然後在空中來了個短兵交接。此時唐僧看到這樣忍無可忍,再次要趕走他。但是沙僧將觀音菩薩給抬了出來,唐僧感念菩薩的恩情再次原諒了孫悟空。

隨後白骨精又化身為老漢念佛打坐,在樹林的小屋中等著唐僧自投羅網。這次孫悟空學乖了,用火眼金睛看出她的變化之後沒有立即拿棍子去打,而是在一旁仔細地觀察。

但白骨精太急於求成,最終惹惱了孫悟空,他不顧唐僧地反對執意要打死那個老漢。後來逼得唐僧只能念起緊箍咒,白骨精也趁著師徒反目的空檔再次發起攻擊,沒想到孫悟空忍著緊箍咒的劇痛也一棒子結果了她。

這次他沒有放走白骨精,而是乘勝追擊,在空中舉起金箍棒把白骨精給打死了。最後她也化成了一堆白骨,骨頭上刻著「白骨夫人」四個字,至此孫悟空才知道她是什麼妖怪。

最後的結果便是唐僧徹底怒了,寫下了跟孫悟空斷絕關係的書文,將他趕回了花果山。

講到這裡恐怕有人有疑問,如果孫悟空打死白骨精會惹得唐僧不高興,那麼只需要將白骨精趕走就可以了,為何非要打死了?那時因為在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中看到了不得了的東西。

三變化代表的含義

其實在孫悟空打死白骨精的時候曾對唐僧說過一句話:「如果不打死這妖怪,就無法完成取經的任務」。這話其實是有深意的,因為悟空看到了最內涵的東西。

在《西遊記》的原著里,白骨精其實代表著人的「慾望」。她的三次化身也就代表了三種慾望。在佛教當中有三毒,即為「貪嗔痴」。佛門認為這三毒是惡之根源,如果不除只能沉淪在輪迴中無法成佛。

因此作為佛門弟子,只有除去這三毒才能得道成佛。而孫悟空從白骨精身上看到的正是她三次變化背後蘊含的「貪嗔痴」三毒,因此他才寧願被念緊箍咒也要將她打死。

且看白骨精的第一次化身,是個拿著食物的少女。食物讓飢餓的唐僧產生了「貪吃」的念想;第二次化身的老婦找唐僧來理論,便是「嗔」。後來第三次化身的老漢便是讓唐僧起了「痴」的念頭。

那時的唐僧已經無法明辨是非,被心中的「痴念」給蒙蔽,硬是要將孫悟空給趕走了。因此孫悟空擔心如果不打死那個妖怪,唐僧就過不了「貪嗔痴」這一關就難以成佛,所以他才會在走之前說下那句寓意深重的話語。

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於《西遊記》「三打白骨精」這一回合,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看法。

甚至也有人說其實吳承恩沒有這個意思,但不可否認的是吳承恩在寫《西遊記》前肯定查閱了大量的佛教典籍和文獻。

如果這樣解釋,吳承恩將白骨精這一回合安排在唐僧遇到的第一個妖怪也算合情合理。因為唐僧只有除去了「貪嗔痴」三念才能更加堅定成佛的信心,也讓日後他在遇到許多誘惑的時候能夠保持清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cb333fc6eb5088c3c0d1100c5bc4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