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不久後,關羽孤守荊州,他的同僚們紛紛東渡入川,留他一人獨守重地。在這裡,關羽並未消極等待,而是積極備戰,組織水陸兩軍。
公元219年,關羽揮軍發動襄樊之戰,表現出色,他圍睏了曹仁於樊城,巧妙利用水勢,淹沒了于禁的七軍,並擒獲了龐德。這一系列軍事行動震動了華夏,甚至讓曹操心生畏懼。
但好景不長,荊州的局勢突然急轉直下。曹操與孫權暗中聯手,夾擊關羽。關羽人生最大的挫折來臨了,他在敗退至麥城後,企圖向益州突圍,卻不幸被潘璋手下的馬忠俘獲,最終被孫權斬首。
眾多歷史愛好者疑惑,為何劉備在關羽危急時刻,沒有派兵馳援,而是眼看著荊州失守,關羽戰敗身亡?其實,你看看關羽軍隊的實力有多強大,就明白了。
關羽身邊擁有三位出色的謀士——馬良、伊籍和王甫。
馬良以外交手腕著稱,他不僅成功招撫五溪蠻族,還多次出使東吳,鞏固與孫權的聯盟關係。伊籍,原為劉表之臣,後來投靠劉備,其智謀亦為關羽所用。王甫則作為關羽的隨軍司馬,多次出謀劃策,盡顯其智慧。這三位謀士的輔佐,使關羽在荊州的經營更加得心應手。
在武將方面,關羽更是擁有一批忠心耿耿的猛將。關平、廖化、周倉和趙累,這四位大將各有所長。
關平是關羽的義子,他自幼跟隨關羽征戰沙場,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武藝。在襄樊之戰中,關平曾力戰群雄,殺退了曹魏大將張郃。此外,還有廖化、周倉、趙累等武將,他們也為關羽立下了赫赫戰功。這4員大將,每一位都有著出色的戰績,是關羽身邊不可或缺的武力支持。
此外,關羽手下的軍隊規模也不容小覷。在荊州,關羽指揮著五個師的兵力,約五萬人馬,其中包括兩萬水軍和三萬陸軍。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足以使關羽在荊州站穩腳跟,甚至威懾敵軍。
然而,儘管關羽有著強大的軍事和謀略支持,但他最終還是沒能擋住曹魏和東吳的聯合進攻。劉備為何沒有及時發兵救援,這一問題困擾了無數後人。
有觀點認為,劉備的決策,可能受到了內部政治鬥爭的影響。另一方面,劉備可能過於信任關羽的軍事能力,以及其手下的謀士和武將,認為他們有能力自行解決危機。
劉備身邊的謀士曾分析:「人才濟濟、實力雄厚的荊州,縱然沒有援軍,也足可和曹魏周旋一年半載啊!到時候,我們在西邊穩住局勢,再派大軍東下,豈不是收復荊州指日可待?」
聽罷謀士的分析,我們也不免感慨,原來劉備如此淡定從容,就是因為深知關羽在荊州的實力太過強大。否則的話,他又怎會對昔日的好兄弟見死不救呢?
然而,歷史終究無情。就在謀士分析的「一年半載」之內,關羽的軍隊還是支持不住,萬般無奈下被擒後遇害。荊州也在一場血雨腥風後,落入了孫吳之手。
劉備不救援關羽的決定,想必他自己也後悔莫及。只怪那時謀士等人判斷失誤,高估了關羽麾下的實力,也低估了敵人的決心和殘忍。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劉備當時正忙於在益州鞏固自己的勢力,他沒有多餘的兵力派往荊州。
然而,不管怎麼樣,關羽最終還是兵敗身亡,荊州也失守了,歷史湮沒在風塵里,留給後人的永遠是無盡的疑惑和遺憾。我們又能奈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