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骨灰撒向太空:日本人把死後的體面,做成一個巨大的產業

2023-12-04     正解局

原標題:把骨灰撒向太空:日本人把死後的體面,做成一個巨大的產業

臨近年底,最近去世的名人可真不少。

99歲的查理芒格,100歲的基辛格,86歲的老戲骨馬精武,相繼離世。

說到死亡這件事,在華夏文明里,大部分都有些謹慎忌諱。

不過,在日本,卻有點不同:

日本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殯葬博覽會。

參觀的人不但可以親自躺棺材體驗一把,還可以和商家現場談,把去世親屬的骨灰做成鑽石或裝上火箭發往太空。

日本的殯葬博覽會,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在日本,每年會舉辦2場大型的殯葬博覽會。

一個是每年6月份舉行的フューネラルビジネスフェア(未來商業博覽會,簡稱FBF)。

1996年,日本開始承辦首次博覽會,當時有50家企業參展,共3393人到場參觀。

2020年時因疫情中斷,隨後的2021年、2022年來訪者的人數都大為減少。

直到2023年,第26屆博覽會如期舉行,有160家企業出展,共展覽2天,共有11815名參觀者到場參觀。

另一個大型博覽會則是今天我們想要討論的重點:

那就是エンディング產業展(臨終產業展)!

這個展覽會雖然沒有FBF時間長,今年才第9屆。

但已經成長為日本殯葬行業最大最重要的展覽會,也是全球了解日本殯葬文化最重要的窗口之一。

我國也有企業開始參展。

在鼎盛時期,該博覽會曾吸引了350家相關企業參展。

2023年的第9屆展會為期3天,共吸引了12019名用戶到場參觀。

CNN、華盛頓郵報、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等37家媒體都對該展會進行了報道。

那麼日本殯葬博覽會到底是個怎樣的展會呢?

簡單講就是關於喪事葬禮的一切,都可以在這個展會裡找到答案。

從老人的護理,到喪事的承辦,骨灰的處理,各個環節所需要的設備、機器、服務、信息一應俱全。

企業對這個展覽有多重視?

從出展企業的人員構成就可見一斑。

有35.3%的企業都派出了公司高管參加這個行業盛會。

期間還邀請各個大學的教授老師、寺廟的住持現場進行講座,共同討論殯葬行業的發展。

如果說此次殯博會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麼,那毫無疑問是日本寵物殯葬業的發達。

隨著日本少子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人不生孩子,反而會選擇寵物作為自己的家人。

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寵物死後如何能給它們「家人」一般的對待,這件事讓很多日本人苦惱。

在這次展會上,寵物殯葬企業的服務就做得非常溫暖。

當寵物死後,人們可以直接在網上下單,挑選套餐,進行預約。

隨後公司的工作人員就會上門提供服務。

首先他會細心地告訴你準備一些寵物之前喜歡吃的用的東西,可以隨寵物一起火化。

進行火化的設備也非常方便,是一台移動火化車。

在最後儀式前,工作人員還會留出一段時間,進行最後的告別。

火化完成後,工作人員會耐心地講解骨灰的構成,哪塊是頭骨,哪塊是腿骨。

然後將骨灰裝進骨灰盒裡交給僱主。

甚至你還可以將寵物的骨灰寄放在陵園裡。

其實整個流程和人的葬禮方式並沒有特別大的區別。

此外,區別於我們常見的土葬、火葬,日本這些年出現了很多新式奇特的殯葬方式。

比如アンカレッジ這家公司,主推的就是樹木葬!

顧名思義,很多人看到樹木葬第一印象肯定是將骨灰埋到樹底下,實際上日本的樹木葬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這家公司推出的樹木葬就可以在全國23個地區選擇埋葬的位置。

像位於東京的芝庭苑,就在地標性建築東京塔的附近。

這裡有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公園——芝公園,交通非常便利,從地鐵站【赤羽橋站】下車,徒步5分鐘就能到達。

因為東京寸土寸金,所以想在這裡買塊墓地的花費,不是一般人能夠承擔的。

而在這個樹木葬墓園裡,沒有大型墓碑,都是小型臥碑,每平米可以安葬36柱骨灰。

這已經是保存骨灰的方式中最節地環保的了。

另一方面,根據埋葬地區的不同,費用也有所區別,大約在50萬日元上下,相比於150萬日元一套墓碑來說,這是非常物有所值的殯葬方法。

當然如果你覺得50萬日元費用太高,還有更便宜的海葬!

本次出展的シーセレモニー就是一家專業進行海葬的公司。

所謂海葬流程也非常簡單,客戶在該公司進行預約後,就會攜帶骨灰乘坐該公司的快艇出海。

在進行完獻花和獻酒的儀式後,最終將骨灰撒入大海,在巡航一圈後返航。

該公司將出具《散骨證明書》,證明海葬儀式的完成。

海葬最大的特點就是價格便宜,如果選擇由該公司的員工代理完成海葬儀式。

費用最低只要55000日元,約2670元人民幣。

儀式完成後,《散骨證明書》將會通過郵寄的方式寄給家屬。

有人會說,海葬這種方式太隨意,想要祭奠都找不到地方。

於是又有日本公司開發了新項目,那就是將骨灰做成鑽石首飾,可以隨身攜帶,寄託哀思。

但這種方式對工藝要求極高,目前日本還沒有能力實現,只是作為代理將項目發給美國的專業公司進行製作。

收到骨灰後,將骨灰內的碳元素分離再結晶,做成鑽石原石,然後將原石細細打磨,做成首飾。

一套下來,價格非常高,一克拉就要248萬日元。

當然這種方式也不是誰都能接受,有的老人就覺得這種方式太恐怖!

這又是海葬,又是樹木葬的,有人會說,你咋不上天呢!

你別說,日本還真有飛上天的葬禮,那就是「氣球葬」。

バルーン工房就是一家專業提供「氣球葬禮」的公司,他們將死者火化後的骨灰裝入小氣球,然後再放到一個大氣球里。

然後選擇一個直徑5米的空曠場地,周邊沒有高層、電線、障礙物的話就可以施放。

氣球將會飛行3小時,到達與地面約40-50km的平流層,受到氣壓影響,氣球將會膨脹到之前的3倍大小,然後將會爆炸,最終骨灰在空中散落。

事後,家屬也會收到一個《氣球葬禮的證明書》。

氣球葬禮的費用一般為24萬日元,據了解目前已經舉辦了超過300場葬禮,預約人數也超過了100人。

當然如果你覺得不夠高,只要你有錢,還可以將骨灰送往太空。

對於懷揣航天夢,嚮往升天的人來說,確實很有吸引力,已經有日本公司開始和馬斯克的SpaceX謀求合作。

早在2016年,就有媒體報道日本已經進入了「多死社會」!

少子老齡化嚴重的日本,死亡人數預計2039年將達到峰值,攀升到167萬人。

多死社會的到來,對於殯葬產業來說應該算是個好消息。

如今日本殯葬行業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1.8兆日元的程度,並很有可能未來突破2兆日元。

但疫情的到來,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葬禮的認識。

尤其是疫情初期,日本也實施了比較嚴格的管制制度。

疫情期間去世的老人,無法邀請很多朋友來參加祭奠。

大部分人都選擇了僅限家屬參與的小規模葬禮,隨之而來的就是葬禮的花銷下降了不少。

除了疫情的原因,如今日本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也不如以往密切,越來越多的單核家庭,每個人本身接觸的朋友就少,工作上的關係隨著跳槽、離職變得疏遠,同事之間的關係也相對冷漠。

在日本,傳統上一直以為身後事都應該由家人和子孫負責,但隨著老齡化和居住方式的變化,老人死亡時可能年齡近百,其孩子也已經是70-80歲的高齡。

本應負責的高齡子女和其他親人,在經濟上和體力上都難以承擔。

獨居老人和終身未婚的人越來越多。

身體好的時候尚能應對,問題是到了需要護理、需要處理身後事的時候,除了家人又有誰可以依靠呢?

哪怕有專業的護理人員處理,那死後又有誰能操辦葬禮,誰來掃墓?

某家喪葬公司的調查顯示,1996年時,這家公司操辦的葬禮平均有180名列席者,2005年時減少到了100人以下,到了2013年,平均就只有46人了,短短17年間銳減了將近四分之三。

在日本公正交易委員會2005年對全國喪葬業進行的調查中,67.8%的受訪企業表示,與五年前相比,「列席人數有所減少」,而在2016年的調查中,該比例達到了86.8%。

未來沒有孩子能照看自己的墳墓以及不想給孩子添麻煩的老人越來越多,於是選擇海葬等便宜葬禮的人越來越多。

如今選擇火化後直葬的人越來越多,省去了一些特定的宗教儀式。

日本有機構曾在2020年做過相關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70%的人表示未來可能會選擇直葬的方式。

從費用來看,一般葬禮的花銷在191萬日元上下,而直葬只需要36萬日元。

另一大隱憂就是如今葬禮行業的從業人員不足。

雖然是藍海產業,但同國內大部分人的想法一樣,殯葬行業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工作。

2008年曾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入殮師》,講的就是日本殯葬從業者的故事。

妻子的不理解、死者家屬的冷嘲熱諷,都曾讓主角懷疑自己的選擇。

《入殮師》劇照

日本殯葬行業同樣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尤其是今後少子化問題更加嚴重,勞動人口將會更少。

不少企業也推出了線上諮詢、念經機器人等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殯葬行業看似沉悶,天天與死者打交道,但給予死者死後的體面時,這個行業才實現了它真正的意義。

正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說過:死亡並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思考死亡,就是思考如何活著,也許這就是這場博覽會的最大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c73f9328e22a5ddcc00093a49c1b9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