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談·致2022 | 那些作品,那些舞台,那些創作者

2023-01-28     有染

原標題:眾人談·致2022 | 那些作品,那些舞台,那些創作者

2022年7月8日的上海文化廣場內景

當晚上演了上海芭蕾舞團的《茶花女》

是上海文化廣場疫後復工復演的開幕之作

《有染》

2023年的第一個月即將過去

農曆兔年也迎來「開工大吉」

2022年劇場和劇場人和觀眾們都好嗎?

三年逝去,2023年,是否會迎來更好?

或許,這不應該是個疑問句

而應該是真誠的期許

今天,我們邀請到了5位《有染》的好朋友

和大家分享剛過去的2022年的一些感受

回顧一年以來看到的

這些現場演出,何其珍貴

杯滿盈 常居北京

希望能堅持寫下去的戲劇圈邊緣人士

2022年發生的種種事情現在回想起來,總有一種苦澀的感覺。回看日曆上寫下的劇名和日期,它們常常被我塗掉:很多演出都改期或者取消了,回顧一年以來看到的這些現場演出,何其珍貴。

2021年年底至2022年初放映的《女殺油地獄》《連獅子》和《京鹿子娘二人道成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欣賞歌舞伎藝術。通過這些劇目,我感受到歌舞伎的美感不僅來自於念白、步伐和舞美,還來自於內心的莊重感和肅穆感。我曾寫下對《女殺油地獄》和《京鹿子娘二人道成寺》的文章,聽說這兩部戲2023年初又會和觀眾見面,真誠地推薦給大家。

1月里,我還去看了北京人藝的小劇場戲劇《天邊外》。

3月的驚喜來自於九人劇團的《春逝》,多麼舉重若輕,感人的一部作品。另外,《伊恩·麥克萊恩80歲個人秀巡迴演出》在《李爾王》之外,再一次地讓我對這位老戲骨心生敬佩。

4月,我看到了現場版本的,劉添祺的《Goodbye》。

6月的喘息期,去看了舞劇《奧涅金》還有感覺很不好的《福壽全》,後者可能是我全年最差的觀劇體驗,如坐針氈。好在被全年最佳的觀劇體驗——來自顧雷導演的《水流下來》給衝散了,這真是一部溫情而巧妙的作品。李建軍導演的《世界旦夕之間》,班贊的《老式喜劇》以及陳佩斯的《驚夢》都成為了這一年裡最珍貴的回憶。

另外的獲得感則來自國話青年導演創作計劃的作品以及英國國家劇院的《直線偏執狂》。

期待2023年會有更多美好的戲劇,來自國外的戲劇和我們相遇

《水流下來》天橋藝術中心觀演後

杯滿盈

《驚夢》國家大劇院觀演前

杯滿盈

2022比之前封閉更嚴

演出團隊每天面對不確定性

演出敲定也會忐忑

文 貝七 常居北京

舞台讓我覺得,生活並非是無藥可救的

從2015起我每年年底會盤演出票根,疫情後觀演數量驟減。今年以音樂會為開啟和結束,中間40多場多數是戲劇。印象比較深刻的如《我這半輩子》《我不是潘金蓮》《兩京十五日》都蠻喜歡、補了鼓樓西馬丁三部曲中的兩部、觀摩了《寄生蟲》的排練場、趁在上海打卡了金星老師的《日出》、也解鎖了我看過的《弗蘭肯斯坦》第三個版本 (奧哲維的手語版)。古典新編貌似很受青年導演青睞,丁一滕的《新西廂》,烏鎮肖競的《桃花扇》,甚至還成為2022國話青年導演創作計劃的主題……略有遺憾是今年音樂劇看得較少,以及錯過口碑爆棚的《驚夢》和《一隻猿》希望下一年能補上。

這一年,解鎖了大華新劇場,烏鎮戲劇節也順利舉辦了。沒有引進作品的三年,倒是給了原創作品更充分沉澱打磨的時間和發揮空間。 2022比之前封閉更嚴,演出團隊每天面對不確定性,演出敲定也會忐忑:還取消嗎,能不能飛,飛出去還能不能回來,如此反覆若拿不到高票房高口碑支持,市場還買不買帳……觀眾也不知所措:票能不能買,劇院安不安全,烏鎮能不能去……疫情經濟緊張,大家對於演出票的購買也越發挑剔,錢得花在刀刃上。這讓行業又更被動了一些,陷入票房與演出場次與口碑互相牽制的輪迴里。

致敬以不變應萬變的戲劇人們,不能演出就打磨作品,能演出就出動,抱怨歸抱怨,還是該做什麼做什麼。好在年末全國猝不及防地放開了。繼而又看到有引進演出的消息,真是令人欣喜。雖然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依舊要把口罩戴下去,但2023已經開始讓人期待了。

貝七自2015年的票根匯總

貝七

戲劇之於我們日常生活

真的是不可替代的嗎?

文 樹兒常居北京

前後浪劇場播客主播,獨立媒體人

2022年我看的劇有20餘部,不算多,但形態還算豐富。

有傳統樣式的話劇,比如北京人藝的《老式喜劇》、國家話劇院的《哥本哈根》,有話劇九人人文知識分子氣質的《雙枰記》《對稱性破缺》,還看了一部新樣式的《抗戰中的文藝》;

有回歸質樸的小劇場獨角戲,如鼓樓西戲劇的《一隻猿的報告》《象棋的故事》;

有孩子根據當下生活創編並主演的、抓馬教育出品的《我們(或個人問題)》《不是問題的問題》;

有大量舞台影像,如英國NTlive、日本的松竹歌舞伎,以及賴聲川導演的《水中之書》;

還有藉助實時影像、充滿科幻元素的《世界旦夕之間》,融合了舞台、動畫、偶等元素的多媒體創意劇《那個小孩》;

當然還有大劇場版的商業舞台劇,如《紅與黑》《我不是潘金蓮》《皮囊》等。

年末,放開之後第一次進劇場

感受到劇場和觀眾之間一種久別重逢的溫暖和親切

非常浪漫 樹兒

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後疫情時代出行的「非必要性」,我開始自覺思考戲劇和我們生活的關係,進劇場的行為是可被替代的嗎?現場是可被影像替代的嗎?創作者、觀眾、演出場所的關係有哪些可能性與稀缺性?

很多舞台影像雖是多年前攝製的,且隔著銀幕,但看了還是會讓人心生享受與敬意,它們或許印證了一場好的演出的穿透力,其構思之獨特、表演之精湛以及配合之默契等,都值得我們學習。

《世界旦夕之間》和《那個小孩》讓我看到舞台與影像結合的創意與可能,這種元素的融合不再是噱頭,而是真的讓形式與內容有了互相支撐的統一性。

抓馬教育的兩部戲,讓我正視戲劇對生活的發言之用,並引發公共討論的珍貴,這一點在觀看NTlive的《初步舉證》時也有同感。

同樣讓我感受到戲劇的力量的是話劇九人的《雙枰記》與《對稱性破缺》,那些藉由歷史對照的現實人生,讓人忍不住追問自心,你相信什麼?選擇怎樣的人生?面對現實可以做些什麼?虛無荒誕之下個體的心力在同儕與歷史中有著怎樣的漣漪效應?又是何其珍貴!

話劇九人的戲和《老式喜劇》也開始讓我自覺地思考主創和觀眾的關係,把觀眾當什麼?好的關係是怎樣的?

鼓樓西戲劇回歸質樸的做戲方式,讓人反思,剝離了華美的外衣,戲劇真正吸引人的是什麼,小劇場的魅力在哪裡,小劇場和大劇場的區別真正在哪裡,在此過程中,我也見識了戲劇的假定性與獨角戲的美,並且如鼓樓西劇場的創始人李羊朵所言,這樣輕盈的方式其實也可以給青年戲劇人更多的嘗試空間。

當遇上好的演出時,無論是在內心激起的波濤與細流,還是全場同呼吸的那種集體連接,都讓人享受甚至貪戀劇場的美好,甚至意猶未盡、餘音繞樑。然而,當看了不好的戲,自然也會有不滿足的情緒,甚至會想反問,為什麼要做成戲?寫成小說或錄成播客會不會更好?

戲劇之於我們日常生活真的是不可替代的嗎?或許至少一些好的作品是這樣的吧,但什麼是好呢?價值觀?舞台觀念?技術?人心?我還在不斷的觀看中參照。

世界本該是你醒來的模樣

文 小狂人常居上海

狂人不寫日記,想去看戲

用一個字總結2022年,我想不止我,很多人都會選擇「變」這個字

以前總覺得政策方針宏觀而遙遠,是字字都懂卻又高深莫測的一串黑字。 但在疫情之後,尤其是今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突然具象、微縮到了一扇劇院的大門上。24、48、72三個數字成了這扇門最基礎的一道「檻」。24屬於後台,48和72屬於觀眾,多一分多一秒,都邁不進去。一扇門,把燈光璀璨和爭吵為難隔得分明。

在最嚴防疫政策之後,又突然迎來了全面放開。如果不是我點開隨申碼的肢體記憶依舊深刻,我會覺得過去仿佛是一場夢。但醒了依舊很感動。

這份感動是為這場變局裡一直堅守的人。為明知大機率要延期,還依舊孜孜不倦寫宣傳稿寫到最後一刻的宣傳人 (為自己和同事們感動);為台下寥寥無幾觀眾,依舊用心演出的演員;為線下演不了,轉到線上也要演的決心;為此起彼伏的咳嗽聲里的掌聲;為劇場不滅的燈;為不散的團體;為每一場雙向奔赴……

這一年裡,我去過台側幕後,也隱沒在觀眾席中。看過不少中國原創作品,為主旋律側過目、鼓過掌,也曾在劇場裡睡意朦朧。踏著暮色來,帶著月色走,盼著黎明起。

最後借用一句歌詞——「 世界本該是你醒來的模樣。」

一切都會如常,一切都在變好。

2022年8月23日上戲實驗劇院門前

雨過天晴的彩虹 《有染》

希望2023能期盼來引進劇

也看到國內的劇目更加「卷」起來

文 Daniya 常居杭州 往返於滬杭之間

回歸假期彼得堡人ing

2022年看的劇目有20餘部,場次是2021年的一半,不足百場,基本集中在音樂劇和芭蕾上,嘗試的新劇多,收穫也還算豐富。

芭蕾,今年只看了中芭的《奧涅金》,這部劇本身是我很喜歡的劇目之一,Cranko的編舞和老柴的音樂均是上乘之作,故事性也很適合帶人入門。卡司方面,張劍的塔季揚娜不容錯過,再沒有一支離別雙人舞中的愛與痛能如此動人了。

2022年7月29日,去看2022年第一場人間失格

李建軍的小籠包

《人間失格》依舊是我2022年看過最喜歡和願意重複刷的音樂劇,音樂、燈光、舞美都可圈可點。雖然今年的群舞進行了一次小換血,但很欣慰的是新進組群舞的融合度高於預期。一些留組的群舞演員開始「挑大樑」,效果也很不錯。《人間失格》可以說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中國音樂劇作品。

新劇中,很喜歡的是上話的《I Love You》和《蝶變》。《I Love You》是一部很可愛的小甜劇,用片段式的敘述方式講述了愛情中的百態,有的地方在落力搞笑耍寶,有的地方則會觸動人心,節奏舒適,音樂也有記憶點,是可以拉路人無負擔進場的劇目。

《蝶變》雖然在2023年才正式首演,但先行音樂會上的表現已經足夠驚艷。除了有復古風格濃郁的悅耳歌曲,它也是一個真正女性視角敘事的作品,劇中女性相互幫扶的細膩情感非常打動我。

另外,覺得有點驚艷到我的還有《斜槓進化論》,一些職場故事和演藝圈真實讓人有共鳴。

希望2023能期盼來引進劇,也看到國內的劇目更加「卷」起來。

2022年7月27日,解封后第一場酒館

李建軍的小籠包

-2023會更好-

有染·與美好發生關係

舞 台|藝 文|悅 音|映 像

more:

李歌看戲 | 2022優秀劇目榜

真好·癸卯戲言歷 | 很有文化的周曆,值得入

致2022年 | 在「前行」的時代,遇見最好的一代人

眾人談·年終 | 這一年劇場去得不多,書倒是沒少看

眾人談·這段時間的戲劇人 | 我把生活當成創作,慢慢也成了習慣

悼念熊源偉導演|希望天堂里也有劇場

更多閱讀 可點擊

張艾嘉 林懷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楊易

史依弘 | 蔣瑞徵 | 黃俊達

沈偉 | 杜邦 | 馮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張晉浩

大劇場版《枕頭人》 | 《傾城之戀》 |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電波》

烏鎮戲劇節

亞洲大廈| 進念二十面體

上話·新文本

- 靈 魂 編 輯 部 -

執行編輯: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責任編輯:Paula & Cheers

主編:許安琪 &阿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c2f89bf73929d90366414e1305c92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