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平不是蘇軾親戚,蘇軾卻為他戴孝3月,只因他對蘇軾影響最大

2022-07-04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張方平不是蘇軾親戚,蘇軾卻為他戴孝3月,只因他對蘇軾影響最大

清平樂 仁宗

在北宋仁宗到神宗時期涇渭分明的的政壇上,有這樣一個人,他不與任何人結黨,尤其在熙寧變法時期,他既不受司馬光等保守派的歡迎,也不受王安石等變法派的歡迎。但他也不是那種見風使舵的牆頭草和兩面派。除此之外,他還對蘇洵、蘇軾父子有知遇之恩,在「烏台詩案」中更是對蘇軾有救命之恩。他的行為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大家蘇軾的品格。他就是張方平。他有著怎樣的經歷?與蘇軾父子又有怎樣的交往?

清平樂 蘇軾、蘇轍

一、張方平其人與為官態度

張方平,字安道,應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人。張方平出生於一個世代官僚家庭,「諸書一覽輒通,罕復再閱」,可謂少年天才。雖天縱英才,但他這種求快而不求精的讀書法拿來應試明顯不可行,所以他連續兩次科舉失意。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宋綬和蔡齊在張方平家鄉應天府做官,看到他的文章十分優美,便聯合舉薦他參加當時皇帝讓大臣舉薦優秀人才的制科,終於在28歲時張方平中茂才異等科,從此進入官場。

張方平

張方平十分有政治遠見,他第一次暫露頭角體現在宋夏戰爭前的進言中。仁宗朝爆發了西夏的戰爭,西夏向宋廷送來輕慢的文書,試圖挑起戰端。張方平主張不要被西夏所欺騙而急於出兵,應當「順適其意,使未有以發,得歲月之頃,以其間選將厲士,堅城除器,為不可勝以待之」。他清楚地認識到西夏只是一個小國,現在苦於師出無名,如果宋朝被激怒出兵,那是正合其意。宋朝應當安撫西夏,同時精心備戰,西夏國力經不起長時期消耗,到那時再與其作戰,必然取勝。但他當時官微言輕,所以進言不受重視,結果大宋貿然出兵,慘遭大敗。

西夏進攻大宋邊境

而顯示張方平崇高政治品格的,是諫止仁宗封賞張貴妃一事。仁宗時,張貴妃獨得仁宗寵愛,一日夜裡宮中士兵譁變,張貴妃一直陪在皇帝身邊。仁宗十分感動,便下令擬詔封賞張貴妃。當時朝中大員夏竦討好張貴妃,便建議為其上尊號。但是張方平拿漢代馮婕妤的事兒反對給張貴妃加尊號:「漢馮婕妤身當猛獸,不聞有所尊異;且皇后在而尊貴妃,古無是事。」漢元帝帶著眾嬪妃觀看斗獸時,突然一隻熊跳出欄杆,眾嬪妃嚇得紛紛逃跑,只有馮婕妤擋在皇帝前面護駕,衛士趁機殺了熊。馮婕妤這麼大功勞,也沒聽說有什麼尊異之禮,再說皇后在,卻要尊異一個貴妃,從古至今就沒有這麼做的。此事便不了了之了。由此可見,張方平直言極諫,不怕觸怒皇帝和得寵的貴妃。同時進諫之言有理有據有節,讓張貴妃之黨有苦說不出。

清平樂 張貴妃

二、兩次變法中的張方平

張方平生活的年代,是北宋歷史上激烈變革的時代,他先後經歷了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兩個階段。而在這樣的時代下,張方平是怎樣應對的呢?

張方平也深刻意識到了北宋社會所面臨的的危機,在他初入仕途,任崑山縣知縣時,就寫下了十卷《芻蕘論》,陳述北宋的社會危機,並且闡述了自己的改革主張。應對吏制敗壞、冗官等問題,他提出的解決方法與范仲淹的改革措施基本類似。私底下,他與范仲淹的關係也很密切。早在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講學時,張方平就常去聽課,對范十分仰慕。范仲淹對這位後輩也多有關注,並一度為其張羅婚事。對於范仲淹的改革,張方平也是積極支持。

清平樂 范仲淹

慶曆新政失敗,范仲淹被罷免出朝後,張方平極力上奏希望恢復范仲淹變法的法令。但是張方平卻在進奏院一案中,最終選擇站在變法派的對立面。當時反對變法的御史中丞王拱辰拿變法派蘇舜欽等人的招妓行為大做文章。宋代的進奏院有個慣例,就是將廢紙賣錢招妓舉行宴會搞團建。變法派的蘇舜欽也參照慣例而行,且參加宴會的都是變法派的年輕幹將。但他們的政敵卻抓住這一慣例大做文章,試圖完全將變法派趕出朝廷。

王拱辰

明眼人一看這就是政敵構陷,因為按照慣例搞團建原本就是很正常的,但張方平這一次卻站在反對派一邊,他甚至請求誅殺此案中的王益柔。只因為此人太過狂妄,他曾作詩:「醉臥北極遣帝扶,周公孔子驅為奴。」這夥人依仗才氣而自傲,尤其目無周孔,老成的張方平自然容不得這些狂妄的人,所以不惜站在變法派的對立面。

王益柔

到了神宗朝,張方平已經為參知政事,成為宰輔高官,當時他極力反對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張方平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時期擅長理財的官員,但是二人的經濟思想是不一樣的。張方平主張節流,但王安石主張開源。所以張方平一直阻礙皇帝任用王安石。但戲劇性的是,張方平因父喪回家丁憂去了,神宗隨即就任用王安石大張旗鼓地開展變法。張方平復官之後,就不竭餘力地反對新法。

王安石

按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但有趣的是,張方平與王安石最強硬的反對者司馬光關係十分惡劣。因為司馬光處事可以說極端迂腐,強調絕對的「正義」。但張方平講求策略,所以二人經常在政見上有衝突。

清平樂 司馬光

三、張方平與蘇家父子

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川局勢突然緊張起來。蜀地60年前爆發了李順王小波起義,而蜀人認為六十年一甲子會有大事發生,加上當時傳言四川蠻族儂智高將聯合南詔發動戰爭,所以人心惶惶。於是仁宗便任命禮部侍郎張方平入川為官,安撫人心。張方平入蜀後,經過分析,判斷儂智高不會攻打四川,同時採取一系列措施安撫民眾。張方平睿智的處理贏得了民眾的信任。

穩住局面之後,張方平還做了一項工作,就是為朝廷尋訪蜀中名士。有人告訴他,眉山蘇洵乃一代大才,但不為世人所知。蘇洵也苦於無人舉薦,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帶著兒子拜訪了張方平。張方平覺得蘇洵為人沉靜,且做文章的能力極強,他稱讚蘇洵的文章道:「左丘明國語、司馬遷善敘事、賈誼之明王道,君兼之矣。」於是不久就向朝廷舉薦蘇洵,但是此次舉薦沒有得到朝廷答覆。張方平又將蘇氏父子引薦給朝中大官歐陽修,讓他們直接到汴京去拜訪歐陽修,並給他們提供盤纏路費。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蘇氏父子三人入京見歐陽修。自此,同為唐宋八大家的三人開始為世人所知,張方平無疑就是識得千里馬的伯樂。

清平樂 蘇軾兄弟與歐陽修

王安石變法開始之後,張方平和蘇軾父子在政治上都不得意。此時張方平已經退隱,而蘇軾卻在朝上站在變法派的對面,所以仕途一直不得意。蘇軾對新法不滿,發了很多牢騷,並作了很多詩,如「謂主上好興水利,不知利少而害多」,就是譏諷朝廷的水利工作。反對派以此為證據稟告皇帝,一心變法的神宗大怒,蘇軾便被下獄,在獄中長達4個月之久。這就是元豐二年(1079年)的烏台詩案,差點要了蘇軾的命。當時眾人明知這是變法派以蘇軾之詩文為藉口打擊反對派,都不敢為蘇軾辯護,所謂「天下之士痛之,環視而不敢救」。當時張方平已經退休居家,但依然不顧自身安危跳出來為蘇軾辯護。也許是感受到了大儒張方平舉動之真摯,當時的太皇太后曹氏都出面為蘇軾求情,所以蘇軾得以倖免。

曹皇后

蘇軾始終稱張方平為恩師,對他十分敬仰。張方平於元祐六年(1091年)去世,時年85歲,諡號「文定」。蘇軾聽聞這一消息後悲痛欲絕,他與張方平無親無故,卻為其服孝三月,並親自為其撰寫了墓志銘。

文史君說

蘇軾一生政途坎坷,只因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政見,不偏向任何一個政治團體,在變法派得勢的時候,他不受待見。而守舊派得勢的時候,他仍指責守舊派做得太過,因此也不受待見。正因為此,他的一生一直在被貶斥的路上。蘇軾的這種做人為官原則,深受張方平的影響。二人也展示了中國古代士人的一種風骨,即始終堅持自己的本心做事而不計較得失。

參考文獻

《宋史·張方平傳》、蘇軾《張方平墓志銘》、王鞏:《張方平行狀》

王雪梅:《張方平交遊考》,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bddf8d868500bd852ef1387f4f1f6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