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哄,孩子哭鬧越凶?你可能陷入了3種誤區

2022-10-21     窈窕媽媽

原標題:為什麼越哄,孩子哭鬧越凶?你可能陷入了3種誤區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收到一個讀者的提問:

周末帶兒子學自行車,孩子摔倒好幾次,疼得直哭。之前看了很多育兒文章,說要共情,我就試著安慰他說,媽媽知道你很痛,沒關係,遇到挫折就要爬起來,我小時候可比你堅強多了。結果孩子一聽更崩潰了,說我一點也不心疼他。我很納悶,為啥共情孩子,他反而更委屈了?

看得出來,這位媽媽的確做過一些育兒功課。

比如,她了解共情的第一步,是看見孩子的情緒——「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痛」。

但,僅此而已。

她後面表達的,無論是加油鼓勵,還是拿自己做對比,其實都在向孩子傳達這樣的信息:

我看見了你的痛苦,但我拒絕接受,我的孩子應該停止哭泣,勇敢堅強地站起來。

媽媽一邊說著理解,一邊又否定孩子的感受,把「共情」當成是說服教育的鋪墊和工具,孩子自然會產生抵抗情緒。

從心理學上說,這其實是一種「假性共情」

意思就是,父母並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全然接納他們的問題和情緒。與此同時,孩子也無法獲得真誠的看見和發自內心的情感支持。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親子關係里,「假性共情」都有哪些表現?

目的性共情

這種假性共情是最容易暴露的。

就像前面這位留言的讀者,剛說完理解孩子的情緒,緊接著又否定孩子的感受,拋出自己的真實目的。

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句式是:

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我都是為了你好;

我知道你很委屈,但你這樣是不對的;

我知道你很累,但你得為了將來考慮;

我知道你很傷心,但這真不是什麼大事……

嘴上說著理解孩子,實際是為了講道理,指責對方,或是傳遞焦慮等等。

把共情當成了工具和手段,而非真的「動情」。

熱播劇《大考》中,女孩田雯雯唯一的一次情緒崩潰,就是因為母親關悅的「目的性共情」。

因為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田雯雯從小就跟著奶奶在老家生活。

雖然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但她從未有半句怨言,反而十分乖巧懂事。

這份委屈田雯雯一直壓在心底,直到母親偷看她的手機聊天,才一涌而出,爆發了爭吵:

「條件不好的時候,你們生下了我,把我丟給奶奶。」

「等條件好的時候,想的不是接我去武漢,而是生下妹妹」。

「你們有沒有問過我,到底願不願意?」

女兒有怨氣,關悅是知情的。

「我知道這麼多年,你受委屈了,但你都這麼大了,而且你之前一直很懂事的……」

她看見了孩子的情緒,卻又因無法面對愧疚感,便把矛盾的焦點再次轉移到了女兒身上。

她希望女兒能理解父母的不易,自己卻沒有換位思考女兒的處境。

關悅的假性共情,直接讓田雯雯崩潰了:

「從小到大,我最討厭懂事這個詞,我寧願當個什麼都不懂的傻子。」

目的性共情,很容易被一眼看穿。

正如朱芳宜老師所說的:

共情是一種感覺,而不是語言;比起語言技術,它更是一門情感藝術。

所以,共情並不是指你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而是你能否深入對方的內心,體驗他的情感和思維。

如果父母並沒有真正連結孩子的情緒,設身處地去理解他的內心感受,而是用所謂的「共情」否定、教育孩子,那麼孩子是很難領情的。

嘴上共情,身體卻很誠實

育兒博主@花生共和本花坦言,在「共情孩子」這件事上,自己也沒少走彎路。

比如,嘴上滿滿的安慰和理解,內心卻是「假接納」的狀態

她舉了這麼一個例子:

有一次,她帶兒子參加學校組織的爬山活動。

其他小朋友都表現得興奮、有活力,有說有笑,兒子卻在一旁悶悶不樂,緊緊貼著自己。

她說自己當時特別不能接納孩子這樣的狀態,心裡忍不住犯嘀咕:

「為啥別的孩子都能玩到一起,你就這麼另類,又不是不認識他們。」

但是,礙於「好媽媽」的壓力,她沒有說出來。

她認為自己應該保持寬容溫柔的形象,不能對孩子表達不滿。

所以,她選擇把情緒藏在心裡,表面上接納了孩子的「不合群」,但身體還是出賣了自己。

「兒子貼近我的時候,我就故意走的比較快,想把他甩在後面。

或者,他跟我說話的時候,我會比平時不耐煩,總覺得他就是在迴避和別的小朋友玩。」

行為是一個人真實內心的顯性表達。

家長以為自己隱藏地很好,殊不知,孩子的情緒感知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孩子對父母全身心的愛和依賴,會讓他們不自覺地關注大人的行為舉動,甚至小到某個語氣,眼神。

因此,父母「言語寬容,行為不寬容」的矛盾狀態,孩子是可以敏感捕捉到的。

而這種假性共情,很容易讓孩子陷入糾結的狀態。

因為他們始終無法確認,自己的行為是否真的被允許。

所以,為了猜測父母的真實想法,孩子反而會花更多精力,一次次地試探父母的底線究竟在哪裡。

就像博主說的,她「假共情」兒子的那段時間,孩子總是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不順著他立馬就會掉眼淚。

孩子通過媽媽的行為表現,感受到了被嫌棄的內在情緒,由此產生了不被接納的焦慮和恐懼。

為了證明自己依然被父母實實在在的愛著,他反而會更「作」。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共情」了孩子,孩子卻更敏感、更愛哭、更暴躁了。

因為這種共情接納,並不是由內而外、發自真心的,而是一種形象的偽裝。

看見情緒,卻忽略需求

《和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的作者,分享了這麼一個故事。

她說,兒子剛去幼兒園時,發生了「行為倒退」現象。

孩子之前明明已經可以自己吃早飯,結果開學那段時間卻變得異常磨蹭。

而且,還學會指揮父母了:

我要吃花生醬,我要那個碗,我不要這個叉子,我不要吃麵包……

剛開始,爸爸還有耐心,利用共情認可孩子的情緒。

但幾次之後,孩子也沒什麼改觀。

爸爸也被惹毛了,直接衝著孩子吼:

我看你就是故意的,今天只有麥片,不吃就餓著。

作者觀察了幾天,發現孩子依然如此,就試探性地問孩子,為什麼不想吃早飯。

孩子聽到這句話,哭鬧的情緒倒是平復了一些。

爸爸也受到了啟發,接著問孩子:

你是不是怕吃完早飯就要和爸爸媽媽說拜拜,和我們分開,對嗎?

孩子的神情立馬柔軟了,還衝爸爸點了點頭。

你看,雖然爸爸一開始也用了共情,但他只關注到孩子的外在情緒,沒有看到孩子的內在需求。

並且,他還在頭腦中預設了孩子的行為目的:

——孩子三番五次不聽話,就是在故意搗蛋。

在這種負面想法的影響下,無論懂再多育兒技巧,也是徒勞。

因為他忘了,任何行為,都有其背後的成因。

父母真正需要了解的,是孩子不想吃早飯的原因,而不是用共情來調教孩子不吃早飯的行為。

孩子的情緒表達,實際上也是一種求救信號。

當你覺得」共情「對自己的孩子沒啥作用時,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

我到底有沒有看到,孩子情緒背後隱藏的深層需求?

有的父母,並非不想和孩子共情,而是不容易做到共情。

比如,他小時候沒有被父母共情過,自身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而且,共情意味著要用心感受孩子的經歷,這很可能會喚起自身的創傷性體驗。

這其實是許多父母不願意換位思考的原因。

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也是在逃避自己的過去,害怕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心。

但,這些理由不能一直作為父母拒絕成長的擋箭牌。

錯誤需要終結和改變,而不是無意識地繼承下去。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共情孩子呢?

霍思燕在綜藝《媽媽是超人》里,就做得恰如其分。

兒子嗯哼因為不小心踩到一個玩具零件而受傷。

他歇斯底里的哭泣、發脾氣、還惡狠狠地扔掉了玩具。

霍思燕是這樣共情孩子的——

首先,她識別了孩子的情緒,肯定了孩子當下的感受。

「很疼是吧,這玩具太尖了,踩上肯定會疼的。」

「天吶,破了,你看破了。」

她沒有說「男孩子要堅強」,而是把嗯哼抱在懷裡,輕撫他的後背,陪他呆在當下的感受里,讓孩子的情緒自然發泄出來。

在她的安撫下,嗯哼的情緒慢慢穩定了下來。

其次,她真正做到了換位思考,不以自己的想法揣摩孩子。

霍思燕沒有安慰兒子「這點小傷算什麼」,而是找到了那個罪魁禍首的玩具,自己也用腳踩了踩。

「哎呀,太疼了,完全能體會到你剛才那麼痛,寶貝你真棒,真堅強。」

她不僅親身經歷了孩子的「痛」,還鼓勵誇獎了孩子,給了他正向反饋。

如此一來,孩子再遇到同樣的問題,很可能會想起媽媽的鼓勵,真的堅強起來。

最後,她還引導孩子去共情他人。

「生氣扔掉的話,你可能又會不小心踩到,媽媽也可能會踩到,別人也可能會踩到。」

霍思燕沒有斥責嗯哼扔玩具的行為,而是告訴他這樣的行為後果,可能會讓自己二次受傷,甚至傷害到別人。

這樣不單讓孩子認識到問題所在,還間接地告訴了他,做事既要考慮自己,同時也要顧及到別人。

當然,孩子的很多問題,父母或許無法真的親身經歷。

但我們可以試著撥轉時針,回憶一下那個年齡段的自己,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渴望些什麼,希望父母如何對待自己。

把自己帶入到相同的情景中,也許就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

最後我想說:

學習共情,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調教和控制孩子,而是為了和孩子構建一個健康的關係以及和諧的溝通橋樑。

用愛和真心去陪伴孩子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b2b347e2c3e8bbe4a0005d753311f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