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高級聚會,曲水流觴席,從西周創始沒落於晚宋

2023-12-23   阿斗愛

原標題:古人的高級聚會,曲水流觴席,從西周創始沒落於晚宋

「曲水流觴」:古人的一種高級聚會。「曲水流觴」在歷史上源遠流長,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演變和發展。

提到曲水流觴,要先了解中國古代的傳統節日:三月上巳節,也叫女兒節。上巳節是一種特別的節日,它在一定時期曾在朝野、官民社會中流行。

曲水流觴原本是上巳節的重要祭祀活動,在先秦時代被賦予了很多的神秘性。《爾雅·釋天》中有「祭川而浮」的說法。「流觴」是一種祭水的儀式而「水」,也就是古代人們所說的「聖水」,一種神聖的東西,是一切生靈的本源,而「曲水」則是一條狹長而平坦的小河,而不是一條奔騰的大河。

祭祀儀式是先將雞蛋、紅棗放入小河、溪流中祭拜,以示對江河灌溉田地的感激之情,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然後再撈起雞蛋、紅棗,享受老天的饋贈。到了西周時期興起了一種名為「月光禊洛」的儀式,起源周王修禊在曲洛飲酒。周朝有一種叫「水濱祓禊」的風俗,「祓禊」是一種清洗自己的身體,以消除疾病的儀式,這是由朝廷任命的全職女巫來掌管的。

傳說中,周王在洛水之畔飲酒,一壺酒不慎落入了洛河,借著月光,酒壺順流而下,被下游的人一飲而盡,讓賓客心情大好。

「曲水流觴」也叫「九曲流觴」,觴是古代用來盛酒的器皿,也就是酒杯。觴通常用輕質的材質如角質或木材,體積很小,重量很輕,下面有一個支架,可以在水裡漂浮。還有一隻有兩側有耳的陶瓷杯,故名「羽觴」,因為它比木杯要沉重,所以使用時必須將其置於蓮葉或者木盤上,才能讓它在水面上漂浮。自那以後,「曲水流觴」就成了一種習俗。

《逸詩》中有一句話:「羽觴隨波泛」,那是一種說不出的意境!不經意間的疏忽,就會產生一種美麗的節俗,可見古人是何等地風情萬種。

此後幾百年間這種宴會活動中的人群有王公貴族,有宮女,巨商巨賈,隱居高人,鴻儒文士等著有頭有臉的人來參加。盛裝出席、或推杯換盞、或賞美景、或作詩、或談論詩歌,在這樣的娛樂場景中,可見上巳節的神秘色彩已經逐漸被弱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遊樂成分的增加,節慶的含義開始轉向世俗的歡樂,欣賞的發展趨勢。

到了漢代,流觴曲水完全成為一種娛樂形式,一種飲酒的遊戲。遊戲的內容是找到一條蜿蜒但並不湍急的河流,所有人在河邊坐下,然後有僕人在上面放上一杯美酒,然後讓酒杯在河面上飄蕩,酒杯落在誰的面前,誰就會寫一首詩,如果寫不出,就會被罰酒。此外,流觴習俗也通過流杯亭、流杯渠等方式得到了天然的保護。

皇家禁苑和府邸的主人們經常在亭渠間建造一條運河,以達到「曲水流觴」的目的。這種流杯渠多為開鑿岩石,蜿蜒曲折,有「曲水」之勢,溝壁上蓋有亭台樓閣。如此一來,那些達官貴人就可以不分季節,不懼風雨,隨時隨地都可以來欣賞。

《蘭亭集序》正是王羲之在和謝安等人在蘭亭舉行的一場曲水流觴席面上揮筆寫下的。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身為會稽內史、右軍大將軍,召集了一群來自東土的名士和世家子弟,在會稽山的蘭亭舉行了第一次蘭亭雅集,王羲之作了三十七首詩。這次的「上巳修禊」,不但造就了「天下第一書法」,更是為後人留下了一處獨特的文化景觀。

據史料記載,王羲之《蘭亭集序》有云:「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之陰,修禊事也。「修禊」二字,指的除了「除惡祭」之事,也有與人共賞的意思。王羲之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他和謝安、孫綽、支遁等四十一位名人聚集在蘭亭,除了祭祀的本意外,還有文人雅士之間的宴會、飲酒、拉近關係。在這之後,修禊、拔禊的表達方式,開始出現在了民間生活的文學作品。

彼時王羲之帶著四十二位著名學者其中包括謝安來到了蘭亭。祓禊儀式之後,所有人都圍著小溪坐下,將羽觴放入河裡,順著蜿蜒的小河順流而下,凡是在小溪旁停下的人,都要寫一首詩,如果寫不出,就會被罰酒。

在這場比賽中,十一個人寫了兩首詩,十五個人寫了一首詩,十六個人寫不出來,被罰三杯。王羲之搜集了大家的詩詞,用蠶繭紙和鼠須筆,在自己的意氣風發之下,寫下了《蘭亭集序》,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更是被稱為「書聖」。

當時有一個人沒有立刻做出詩來,此人正是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他們父子二人都是東晉有名的書法家,被稱為「二王」。乾隆帝的三希堂收藏了他最喜愛的三幅佛帖,其中一幅就是王獻之的中秋帖便是。王獻之的書法雖然不錯,但他當時並沒有作出一首詩。

清朝時,曾有人戲謔王獻之,作了一首打油詩,「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烏衣是指的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代表作之一:「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就是曾經王和謝兩家的聚居地。「王大令」指的是王獻之。此人譏諷的很有水平,他想表達的就是:王羲之您這麼大的官職,這麼有名的人,怎麼會在蘭亭會上寫不出一首詩來?

蘭亭集會是一次極富啟發性的盛會,也是上巳節的一次盛事,它將曲水流觴從一種初步的祭祀活動轉變成滲透於文人心性的形式,自此以後,它與詩酒文化的關係更加密切。曲水流觴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文化環境中受到的重視和發展也是不同的。

在魏晉南北朝,很多皇帝都在追求文人的風度和生活風格,他們樂意與士大夫聚會,以顯示出博學之士。君臣聚會,一方面保持和延續了「修禊」的禮儀,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士大夫們的風氣和情趣。文人的大量參加會使其更具娛樂性、文化性。

到唐朝,曲水流觴的盛況被文人所推崇。唐高宗永淳二年,王勃率領一批詩人,在雲門寺的敬山亭舉行了一場模擬王羲之蘭亭雅集的聚會,並以《蘭亭集序》為模板,撰寫了《修禊雲門獻之山亭序》。敘景是這樣寫的:「暮春三月,修祓禊於獻之山亭也。遲遲風景,出沒媚於郊原;片片仙雲,遠近生於林薄。雜花爭發,非止桃蹊;群鳥亂飛,有逾鸚谷。王孫春草,處處爭鮮;仲阮芳園,家家並翠。」

一座座仙山,在森林中生長著。野草漸長。黃昏的鳥兒,在山谷中迴蕩,到處都是青綠的,好一個春意闌珊的場景。這一次的詩會,聚集了當時最有臉面的才子俊傑,大家意興闌珊,吟詩作對,飲酒作樂,賞心悅目!唐朝關於曲水流觴的記載大多是畫作。

時至今日我們還可以看到唐朝的曲江溪流,也可以看到西安的曲江池,「關中八景」之一的「曲江流飲」,現在仍保留在陝西省西安市的曲江公園裡。盛唐時,「江流屈曲」是長安郡的一座重要的郊外花園,以「流杯江」、「流杯溪」、「流杯池」等水系構成的花園景觀而聞名。劉駕留下了《上巳日》,其中有一首詩,寫著唐人在上巳節,修禊流觴,百花齊放,秦川動。文徵明的作品也曾以蘭亭雅集為題材。

在這些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北京故宮珍藏的《蘭亭修禊圖》。這幅畫是首次繪出「蘭亭雅集」畫面的佳作,在當時廣為流傳。這幅畫是參考的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描述的場景,畫面主色調是充滿活力的春景,三個人在水榭里對坐,似乎在品茶,山川連綿,許多文人墨客在溪水裡閒逛,順著蘭亭畔的小溪,蜿蜒而過,別有一番情趣。樹影婆娑,翠綠欲滴,一片春意盎然。

在宋朝,民間仍流行著「曲水流觴」的文化。宋代的上巳節已完全成為整個社會的歲時宴賞節日」。但在文人和士大夫的圈子裡,面對這種高雅、風雅、風流倜儻的詩詞美酒遊戲,卻逐漸流露出一種哀愁與傷感。宋人在宴席上喝酒,不像大唐那樣豪放要內斂得多。宋代人在喝酒的時候,對自己的哀愁、對酒的愁怨、對社會的憂慮,都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密切相關。

因為游牧民族的入侵讓宋人內心時常不安,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們,讓他們飲而不醉、醉而不沉,最終陷入了一種難以排解的狀態。因此,宋朝的文人墨客往往喜歡自己喝,或者邀請三五好友一起喝。到了宋朝晚期,文人聚會的規模已經越來越小,就算是有宴會,也多是以品酒、品茶、品茶、琴棋書畫等悠閒的娛樂活動,漸漸取代了山林溪畔中的「曲水流觴」。

明清兩代,由於統治者對文化和文人的束縛,使得曲水流觴的活動變得越來越少,通常都是在涼亭內進行,也就是在涼亭的地面上進行,用人工的方法修建一條蜿蜒的水槽,人們圍著水槽,把杯子放入水池中,然後在水池中放上流觴,這就是「流杯亭」。後來又有人在大石桌上刻下一條蜿蜒的溪流,一端入水,一端出水,眾人圍著曲水流,吟詩作對。

此後曲水流觴的規模越來越小,有這種愛好的人,就會在自己的府邸里修建一座流杯亭,或者挖一條溝渠,低調地舉行宴會,吟詩作對,飲酒作樂。如今,曲水流觴已經基本是不復存在了,這個古老而雅致的聚會,早已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但不管怎麼說,曲水流觴曾經滲透了士人的心靈,寄託了他們的情感,使之成為文人抒情的對象和載體,從而成為一種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