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老古,知名財經專欄作者
5月12日,科技圈爆發一個大新聞。OPPO宣布終止哲庫(ZEKU)業務,不造晶片了,這一消息一下全網震驚。
OPPO官方在公告說: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面對全球經濟、手機市場的不確定性,經過慎重考慮,公司決定終止ZEKU 業務。
這一決定非常突然,因為就在4月,媒體傳出國內GPU獨角獸「壁仞科技」前海外團隊AI方向的負責人孫成坤將要加入OPPO哲庫,擔任NPU晶片中心部長。
前一秒還充滿希望,下一秒就壯士斷腕,OPPO到底玩的是哪一出呢?
1 這就是止損
明眼人可以看出,這是OPPO最高層的一次果斷而又艱難的決策,因為這就是一次關於止損的決定。
段永平評價這一事件時說:改正錯誤要儘快,多大的代價都是最小的代價。
OPPO在晶片投入上花了多少錢,沒有人知道,但百億是一個基本的數量級單位,OPPO在宣布進入造芯領域時,曾經發出豪言壯語,要投入500億。
從2019年開始正式宣布自研晶片到如今,OPPO的造芯之路已經走了4年,對在晶片領域自主創新的決心一直堅如磐石。
2019年OPPO未來科技大會上,陳明永表示:「OPPO會抱著'十年磨一劍'的信念,勇於邁進研發創新的'深水區',構建最為核心的底層硬體技術。」
2021年12月,OPPO第一顆自研晶片馬里亞納X的發布會上,陳明永又表示:科技公司沒有底層核心技術就沒有未來。OPPO會堅持持續投入、腳踏實地做自研晶片。
「對的路,就不怕遠,不怕難」。
這一句話有多震撼人心,現在OPPO高管們的心就有多痛。因為投入太大了,但收穫無幾。
2018年,OPPO的研發費費用不到40億元,2019年以後猛增到100億元。2020至今都是百億規模。
這麼龐大的投入,並沒有帶來預想中的回報。
自研晶片的目的,是模仿華為路線,向高端手機市場發起挑戰。如果只是服務於低端市場,完全沒有這個必要,低端市場的利潤也不足以收回研發投入。
當然,以OPPO的實力當然還不足以研發手機的主晶片,其主攻方向是影像晶片。
OPPO庫哲努力四年最重要的成果是馬里亞納X影像晶片,應用在其旗艦機型中。但是,這一款晶片產品並沒有給手機帶來讓消費者驚艷的體驗和價值的提升。
作為手機廠商,如果投入沒有產出,那麼這種投入就無以為繼。
科技創新,不僅僅是自己造,而是要創造出讓消費者驚艷的產品出來,消費者才願意為這種創新買單。
OPPO剛剛進入半導體研發四年時間,這種結果也可以理解,但讓OPPO下定決心要停止業務的原因還有不少。
2 全球手機市場蕭條
2022年,全球手機市場就已經進入寒冬。
2022 年,全球各手機廠商的總出貨量不足12億部,導致全球年出貨量下降12%。
而OPPO又是其中受傷最重的一個。
2022年,OPPO銷量同比下降高達27%,遠高於蘋果的3%,vivo的23%,小米的19%。
2023年延續了這一低迷。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的最新報告,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為2.802億部,同比下降14%,環比下降7%。這是自2013年以來最疲軟的假日季度。
照此計算,僅僅一季度,全球手機市場出貨量就同比減少了約4500萬部。
另外,上述報告指出,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智慧型手機銷量同比下降5%,是2014年以來銷量最低的第一季度。
整個半導體行業都處於快速下跌的狀態。
5月1日,半導體行業協會(SIA)宣布,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導體銷售額總計1195億美元,與2022年第四季度相比下降8.7%,與2022年第一季度相比下降21.3%。
5月4日,工信部網站發布2023年一季度電子信息製造業運行情況。數據顯示,主要產品中,手機產量3.31億台,同比下降7%;集成電路產量722億塊,同比下降14.8%。
OPPO巨額投入研發沒有帶來市場的快速增長和高端產品的售價提升,蘋果依然一家獨大,獨占全球高端市場75%的份額,相反,它迎來了市場低迷,而且衰退遠遠沒有到底。
OPPO已經是一家跨國企業了,必然要對全球宏觀經濟進行研判。
全球經濟依然處於加息周期,大範圍的全球性經濟衰退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要背起這麼龐大的研發投入,只怕是越走越難,一個不小心,就得把自己拖入萬丈深淵。
沉沒成本,不是成本。該斷腕時就得斷腕。
從這一點來看,OPPO管理層還是清醒的,沒有進入沉沒成本陷阱。
當然,無數網民心裡是不爽的,又一家中國自研半導體晶片的企業放棄了晶片夢。但大多數普通人不明白的是,晶片自研到底有多難。
3 突破半導體太難了
企業要達成自研晶片,絕不是能夠設計出來、製造出來,就叫做成功了。
這離成功還非常遠,因為晶片是一種商品,最終是否成功,取決於消費者是否願意買單。
華為能成功,是因為海思晶片置入華為手機,取得了性能上的進步,讓消費者接受。
最終,決定中國企業晶片能否成功的,是消費者的意願。
有人總是說要集全國之力來研發晶片,這種想法非常幼稚。因為只有企業家才能去預判消費者的需求,才能通過洞察消費需求來解決各種產品痛點。
企業家當然有可能失敗,但這種失敗是以損失企業的資產為代價的。
所以,他們發現錯誤時,就得認錯。
而舉國之力研究晶片,則有可能出現一個荒唐的結果,那就是最後這樣的晶片沒有人願意買單,巨額的投入打了水漂。
消費者是不會在乎晶片是國產還是進口的,消費者只認產品好不好用,你要想用高價賣一個性能不好的晶片,哪怕打個愛國牌、國產牌,消費者也不認可。
晶片還是所有製造業中複雜度、分工程度最高的產品。不要說一個企業,就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可能在一國之內把一個晶片完整生產出來。
晶片是全球大分工的產物,是世界上所有最優秀企業合作的結果。
OPPO也只是從事晶片設計,生產還是交給了台積電。在這一領域,想依靠某一個企業突破就能夠改變全球分工的格局,幾乎不可能。
小米也同樣嘗試過自研晶片。
2017年,小米發布了投入巨資研發的自主產權的晶片——松果澎湃S1晶片,這是中國迄今為止,在華為之後,第二個自主研發的晶片。當時的米粉歡呼雀躍,雷軍同樣信心滿滿,但最後事實卻很殘酷。
第一代松果澎湃S1,在工藝製作方面相比於其他廠商的晶片,是相對落後的。這造成了其手機續航能力不足和持續使用發熱。
安裝了自主產權晶片的小米5C,發行價格只有不到1500元。雷軍曾說5C只有賣到3千元,小米才能回本,而現在看來,小米的第一代晶片早已失敗了。
2018年的9月份,小米簽署了與阿里的中天微進行了晶片合作項目,也就是說小米已經放棄繼續研發新一代的晶片。
現在的小米,也只是在自己研發電池晶片。因為這條路,太難了。
4 更難的是管理
對於企業來說,不是花錢就能達到目的的,也不是花錢就一定有創新成果的。很多人很喜歡談企業花了多少錢研發,認為這樣的企業就一定有前途。
但死在研發上的企業不計其數,大家不過只看到少數靠研發成功的企業,這叫倖存者偏差。
把華為排除在外的話,OPPO的自我研發實力在國產手機里算是不錯的,但是這家企業的研發基因在半導體行業中就不夠了。
華為能在手機行業里有巨大的創新,是因為在電信設備上的研發實力,讓其擁有了強大的研發能力和企業研發基因。
OPPO為了自研晶片,從各個半導體廠商挖來了大批人才,但並非找的優秀人才多,就一定能出好產品。
來自不同廠商的人才,有不同的企業文化和組織文化,如何形成合力,真正面向消費者需求,打通高效創新的路徑,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阿里今天相對過硬的研發能力來源於當年對萬網的收購,而不是僅僅靠自己組建。
站在分工的角度,不同的企業也各有所長,一家企業想把產業鏈上下游全部搞定,更是不可想像的,透過合作互助,找到優秀的專業公司進行合作,或許才是更為高效的手段。
OPPO折戟自研晶片,不一定是壞事,或許OPPO能為中國手機廠商們帶來一個新的啟示,自己搞定所有的事,可不一定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