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勢力闖蕩港澳市場,如何將「雞肋」吃得津津有味?

2024-05-14     雷科技

2023年的中國汽車市場,自主品牌份額已達到52%,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市場,合資車被自主品牌打得一敗塗地。然而不少內地遊客到香港旅遊時卻發現,該地區的的電動車幾乎清一色是特斯拉,國產新能源車的強勢似乎並未在這些城市中得到延續。

前段時間,曾被譽為「國內造車新勢力御三家」之一的小鵬汽車,宣布即將進入港澳市場,已授權森那美汽車集團為香港地區代理商,重點車型預計五月登陸香港,第三季度開始交付;授權新康恆集團為澳門代理商,小鵬G6、G9、X9、P7i等車型,左舵車預計5月開始交付。

合資車風靡大陸地區,主要原因在於產品超高的性價比,小鵬同樣具有這一特質,旗下的G9、G6、P7i、X9等車型,均深得消費者認可。實際上,進入港澳市場的國產新能源品牌已有數家,面對陌生的市場和熟悉的對手特斯拉,小鵬等準備好了嗎?

大陸車企齊入場,攜手挑戰特斯拉

香港不是沒有電動車,國內老牌車企比亞迪、吉利、上汽、長城等車企,早已進入香港市場,並推出了多款純電動車型,挑戰特斯拉的地位。奔馳、寶馬、奧迪、雷克薩斯等德日車企,也針對香港市場推出了新產品,只是過去的特斯拉太強大了,占據了香港純電動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香港電動車資料庫數據顯示,2017年到2023年七年時間,香港登記的純電動私家車總量為62458輛,其中特斯拉汽車為33909輛,占比高達54.3%。

2023年香港電動車登記數據顯示,特斯拉以9639輛銷量位居第一,接近第二名寶馬的兩倍,第三名比亞迪與第四名奔馳(平治)相差無幾。

上汽旗下的名爵和大通分別取得了1194輛、919輛的成績,吉利旗下的沃爾沃品牌銷量為440輛,長城旗下的歐拉品牌銷量為291輛。

不過到了2024年1月,比亞迪汽車以334輛月銷量位居第一,略超特斯拉316輛的銷量成績。到了3月,特斯拉以862輛銷量數據反超比亞迪812輛銷量,整個香港電動車市場幾乎成了比亞迪與特斯拉競爭的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未進入香港純電動車銷量排行前十的奧迪汽車,今年1月以13輛銷量位列第11,3月以231輛銷量位列第8。

除了這些表現優異的大陸車企,吉利汽車旗下的極氪品牌於2023年10月與錦龍汽車集團聯手進軍港澳市場,基於極氪009和極氪X開發的右舵車將於今年同步在港澳兩地上市。

廣汽旗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埃安位於香港的首家門店於春節前夕在九龍開業,鑒於截至2023年底香港僅有7415個公共充電樁的問題,埃安還表示將加速布局充電網絡初步已規劃超過300個1000V充電樁。

結合銷量數據不難看出,隨著大陸車企逐漸在香港地區發力,特斯拉的優勢越來越小。小鵬汽車的加入,無疑將加劇港澳地區新能源汽車的競爭程度,為當地消費者帶去更實惠的產品。

然而進軍香港、澳門市場很難對小鵬汽車扭虧為盈取得太大幫助,甚至說在進入香港新能源汽車銷量前十之前,小鵬在當地大機率是虧本賣車。

香港,地獄級別的汽車市場

香港環境保護署官網信息顯示,截至2023年10月,香港純電動車已占交通工具總量的7.7%,並且上半年新登記的私家車中,已有超過60%是純電動車。

的確,單純考慮出行成本和便利程度,陸地面積不到1200平方公里的香港,駕駛純電動車完全不會有續航焦慮。再加上香港地域狹小、交通擁堵,城市出行燃油車能耗會特別高,而且當地98號汽油價格目前約22.2元/L,綜合考慮非常適合純電動車發展。

問題在於香港太小了,大約廣州六分之一的面積,居住了相當於廣州五分之二的人口,擁擠程度可想而知。為了緩解當地交通情況,香港政府對於汽車徵收重稅。

比亞迪在香港地區推出的海豹車型,參加一換一活動後(用油車換電車),510公里版本售價仍高達309000港幣(約合人民幣28.6萬元),再加上要交的稅,購車總成本517350港元(約合人民幣47.9萬元)。

除了購車成本高,香港的上牌費、車位、保險費用也非常高。香港在職員工的月工資中位數雖高達2萬港幣(約合人民幣1.85萬元),但他們購買比亞迪海豹的壓力,可能比大陸地區北上廣深打工人更高。

這種情況就導致,擁有750萬居民的香港消費者雖然非常願意買純電車,但當地純電車銷量並不高,7年來累計銷量才62458輛。

小鵬進入香港市場後,一方面要面對本就不大的市場,另一方面還要與特斯拉、比亞迪、寶馬、奔馳等眾多強敵競爭,堪稱地獄級難度。哪怕旗下車型在香港市場的售價比內地高很多,初期也很難在香港、澳門地區實現收支平衡。

然而對於小鵬汽車而言,產品出海是下一步主要戰略,近在咫尺的香港和澳門地區若不能取得成功,何談距離更遠的東南亞、澳大利亞、歐洲等市場。

更何況,香港汽車市場的現狀更適合自主品牌車企發揮固有優勢——性價比,與包括特斯拉在內的其他車企競爭。

智駕和性價比,國產品牌的取勝之匙

今年小鵬加速海外布局,2月與阿聯經銷商集團Ali&Sons達成合作,進軍中東非市場,3月進軍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協國家及德國市場,5月進軍澳大利亞市場。

2023年小鵬汽車僅出口3261輛車,占小鵬銷量的2.3%。日前小鵬汽車宣布,今年第一季度出口汽車總量已達去年全年的61.8%。嚴格來說這個數據並不算很高,但對於小鵬也是值得慶賀的進步,同時也說明小鵬汽車在海外的影響力和品牌價值不斷攀升。

面對香港、澳門及其他,小鵬與其他自主品牌車企相同,優勢主要在於中國全套供應鏈和成熟運輸體系下的低成本。再加上小鵬一體化壓鑄技術的應用可以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擁有足夠的實力通過性價比殺入海外市場。

香港地區目前汽車普遍價格昂貴,且存在極高的稅率,比亞迪旗下海豹、ATTO3(元PLUS)等車型,幾乎都是價格翻倍後在港銷售。小鵬如果能堅守價格優勢,在結合關稅之後合理定價,有機會取得不錯的銷量成績。

另外,香港和澳門屬於中國,而且距離小鵬汽車總部所在地廣州很近,採集道路信息用於適配高階智駕較為方便,有利於小鵬通過另一項核心競爭力——智駕,與特斯拉、比亞迪、BBA等車企競爭。不過小鵬的智駕普及在海外也有一定的進展,比如說日前正式宣布在德國開啟XNGP的測試,但距離全量推送、普及,相信仍有較長的距離。

綜合來說,港澳市場固然是「吃之無味」,但不失為國產品牌出海的一個試驗田。當然,如果國產新能源車想要在港澳這片自家土地上大展拳腳,除了等到當地對新能源車的接受度進一步上升外,相信還有賴於政策方面的調整,比如調整相關准入規則,讓國產車到當地銷售不再以進口的方式,從而降低購車成本。

此外,以香港國際化大都市的身份,隨著國產新能源車越發頻繁地出現在當地市場中,相信也能讓外國消費者來香港旅遊之際更好地認識到中國新能源車產業的發展情況。用產品品質取得用戶認可繼而進一步占領市場,中國新能源車從來都是依靠這樣的「套路」攻城拔寨,這一次相信也不例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acaa5ade0839b3830ad890f3c9463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