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臨:17歲進大學,21歲放羊,為演李俠體驗酷刑

2023-06-14     蘇冉嫣阿悠

原標題:孫道臨:17歲進大學,21歲放羊,為演李俠體驗酷刑

孫道臨(一九一一年至二零零七年)因擅長扮演電影「英俊小生」、「正工老生」而聞名,他塑造了許多具有教育意義、令當時年輕人著迷、令觀眾印象深刻的角色。

左起:電影《大團圓》(1948)孫道臨,吳茵,藍馬

在這部電影里,孫道臨扮演了一個愛好文藝的老三。

接著,他應崑崙電影公司的邀請,出演了1949的《烏鴉與麻雀》,飾演一位窮教員華潔之。

電影《烏鴉與麻雀》(1949)中孫道臨與上官雲珠的影像

這部影片極其真實地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逃離上海前夕社會黑暗、窮人受苦的情景。

像這樣的影片,解放前只能偷偷摸摸地拍攝,多數拍攝完成於上海解放後。

左起:電影《烏鴉與麻雀》(1949)趙丹,吳茵,孫道臨

不過,最引人注目的並非孫道臨,而是導演鄭君里(1911-1969)、趙丹(1915-1980)、上官雲珠(1920-1968)、吳茵等等。

孫道臨(1949)影片《烏鴉與麻雀》中的影像

解放後,孫道臨在上海電影製片廠工作,第一次穿上人民服裝,唱起了《解放區晴空萬里》。

他以前對革命社會和進步社會的憧憬比較模糊,但是現在一切都變得那麼清楚了,他感到無比的激動。

孫道臨1950影片《民主青年進行曲》中的影像

1950年,他參加了北京電影製片廠的《民主青年進行曲》的拍攝工作。

1954年,他出演了《渡江偵察記》(1954)中的勇敢機智的連長李春林。這是他的成名之作。

電影《渡江偵察記》中孫道臨的影像

孫道臨(1958年)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

隨後,孫道臨又成功地塑造了《不夜城》(1957)、《家》(1957)、《革命家庭》(1961)、《早春二月》(1963)、《李四光》(1979)等影片,塑造了民族資本家張伯韓、忠厚老實、感情矛盾的大哥覺新、江梅清對革命忠心耿耿、肖澗秋青年知識分子、科學家李四光等人物形象。

電影《不夜城》中孫道臨的影像

《燕京大學哲學》

孫道臨如何走上藝術人生之路?其實,他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學哲學的。因此,他既具有演員的激情,又具有哲學家的冷靜。

他嫻熟的表演技巧、圓潤的聲調、大方的風度、瀟洒的風度,全靠刻苦的自學、鍛鍊。以及長期生活的磨練和藝術實踐。

孫道臨少年時代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孫道臨生於北京。在北京崇德小學讀書的時候,他是個沉默寡言的孩子,除了春天放風箏的時候,他常常喜歡獨自登高遠眺。

夕陽西下,紫禁城金碧輝煌,薄霧繚繞,景色迷人而深邃。他常常流連於美景之中,陶冶了他那內向的性格。

1936年,孫道臨在北平的花園讀書

在舊中國苦難的北平,到處都是乞討的乞丐、車夫、街頭賣藝者……這些都深深地印在了孫道臨的腦海里。

在他年輕的時候,他根本沒想過要從事藝術。相反,受父親父親的影響,他學著繞線圈、做礦石收音機、抄寫目錄和做家務。

這使他從小養成了一絲不苟、一絲不苟的作風。

一九八八年,孫道臨在燕京大學一年級留影

父親非常希望他去學工程學,以便將來有一技之長。但孫道臨在青年時代對社會、人生、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38年,孫道臨17歲,進入燕京大學攻讀哲學。

進入大學之後,孫道臨就開始埋頭苦讀,喜歡一個人在校園裡閒逛。這些中外哲學著作使他對社會、人生有了的思考更加。

一九三九年,孫道臨於燕京大學留影,當時已是哲學系二年級學生

他還喜歡寫詩,《風的預感》,《獨往》,《春雁之群》,《光與劍》,雖然有些孤獨仿徨的情緒,卻反映出他對光明的強烈渴望。

【養羊養家餬口】

在燕京大學的時候,他遇到了黃宗江。熱愛文學藝術的黃宗江性格開朗、熱情,對現實的鬥爭更加敏感。他們和其他三個同學組成了燕京劇社,出版刊物,演出話劇。

孫道臨少年時代

孫道臨首次登上舞台,參加話劇《窗外》。這次演出讓孫道臨興奮不已,對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但是,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時期,北平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生活日益惡化,孫道臨被迫退學。

一位才華橫溢的大學生,一個剛剛踏上藝術之路的熱血青年,在1942年的災難中,在舊的中國變成了一個放羊的孩子。

打羽毛球的是孫道臨

為了生活,他在北平交道口附近的一座大院裡修起了羊圈,養了一打羊。他每天都在忙著喂羊、擠奶、送牛奶。

這一時期的艱苦生活和勞動,使孫道臨的瀟洒性格多了幾分樸實,也使他在送牛奶的過程中,接觸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實際上,也為他以後在戲劇、電影中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下了基礎。

孫道臨20世紀四十年代

他的興趣廣泛,使他在這個時期的勞動生活格外充實。

電影《大團圓》中孫道臨的影像

不久,應朋友之邀,孫道臨加入專業劇團。1943年至1949年間,曾在上海上海國華劇團,北京南北劇社,北平藝術館演出過許多話劇。

電影《大團圓》中孫道臨與藍馬的影像(1948)

抗日戰爭勝利後,經過近4年的舞台實踐,孫道臨逐漸成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但是他仍然不習慣這樣的「賣藝生涯」。

當他得知燕京大學複課的消息後,他決定回到燕大,完成自己的哲學系。經濟困難的時候,他半工半讀,幫助學校看管圖書館,努力讀書。

電影《大團圓》中孫道臨的影像

電影《大團圓》中孫道臨的影像

1947年,他的父親去世了。恰巧黃宗江回國後,受邀參加黃宗江自導自演的話劇《大團圓》。

後來,他又應金山創辦的清華電影公司的邀請,孫道臨變賣家產,到上海參加電影的拍攝。從此那,他踏入了電影圈,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

身穿軍裝的孫道臨在天安門前合影

【因演「兵」而結緣】

後來隨文藝考察團參觀山東老區,聆聽擁軍模範、戰鬥英雄的故事。

一九五二年冬,孫道臨坐在後排,范正剛坐在後排,馮喆坐在後排。

一九五二年參加上海市「五反專責小組」.同年年底,他和馮喆、鐵牛、鐵牛一起奔赴抗美援朝前線,同吃同住、同戰鬥。

革命根據地人民的優良傳統、英雄事跡、現實鬥爭的嚴酷考驗、志願軍戰士崇高的思想和犧牲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孫道臨,使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電影《渡江偵察記》中孫道臨的影像

他從朝鮮戰場歸來,在電影《渡江偵察記》中飾演偵察連長李春林。

這是他第一次操練兵法,心裡沒底。

電影《渡江偵察記》中孫道臨的影像

在與戰士們一起吃飯、住、訓練的日子裡,他除了認真探索革命戰士豐富的內心世界,學習他們優秀的思想品質和千練的戰鬥風格,每天三刻鐘的行軍,以軍人的姿態出現,努力拉近與自己的角色之間的距離。

電影《渡江偵察記》中孫道臨的影像

在軍事顧問的幫助下,經過艱苦的努力,他終於成功地把偵察英雄李連長的形象塑造成了銀幕上的英雄。

孫道臨在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時說,《渡江偵察記》里的李連長,是我創作生涯中的轉折點。

電影《渡江偵察記》中孫道臨的影像

的確,在《渡江偵察記》拍攝前,孫道臨在一般觀眾和戲劇、電影同行的眼中,只會演知識分子,尤其是那種洋氣十足的小知識分子。但是自從他成功塑造李連長形象後,人們對他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1974年,《渡江偵察記》被要求重拍,李春林連長自然就換了一個人。但是觀眾們依然懷念孫道臨扮演的那個「李連長」。

孫道臨(1958年)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

此後,他戲路貫通,演兵不斷,《南征北戰》中的我軍軍官(1952),《南島風雲》中的游擊隊長(1955),《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李俠,《紅色的種子》中的政委(1958),江梅清……孫道臨無意間在銀幕上上演了一出「兵系列」。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孫道臨與王心剛的影像

孫道臨的表演藝術風格比較內斂,常常以少勝多,恰到好處,總是適可而止。

在刻畫人物的過程中,他的主要創作精力集中在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揭示心靈美等方面。

尤其是《永不消逝的電波》里飾演李俠時,那句「同志們,再見吧,我想你們了。」成了當時流行的一句話。

孫道臨(1958年)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

孫道臨(1958年)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

電影《不夜城》中孫道臨的影像

【頂級聲優習慣】

孫道臨在音樂、詩歌朗誦、電影翻譯方面也頗有造詣。他不僅是一個出色的男高音,而且還擅長拉小提琴和鋼琴。

電影《家》中孫道臨的影像

那個時候,配音演員都是用翻譯過的劇本來配音,但孫道臨不一樣,他必須先看原版。

他給出的理由是,配音劇本跟文學翻譯不同,需要考慮每句話的字數、口型是開口還是閉口,還要考慮節奏。當孫道臨配完音的時候,整個人都僵住了。

電影《革命家庭》中孫道臨與於藍的影像

此外,他還為捷爾任斯基配音《列寧在一九一八Ленинв1918году》(1942)中的茹可夫配音,《無罪的人Безвинывиноватые》《無罪的人Безвинывиноватые》(1945)中的兒子,《白痴Идиот》(1958)中的梅斯金公爵,等等,聲調各不相同,把人物的風度、風度和典型的性格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電影《革命家庭》中孫道臨與於藍的影像

雖然他是公認的語言藝術大師,擅長朗誦和解說電影,但是他有個習慣,那就是隨身帶著字典,遇到發音不準的單詞,就認真查字典,練習標準的普通話發音。

他認真工作的態度深深打動了許多同行。

孫道臨與謝芳電影《早春二月》(1963)劇照

【白頭偕老的愛情故事】

1926-2021年,孫道臨與妻子王文娟喜結良緣,兩人結為一段佳話,《早春二月》中的「蕭澗秋」與《紅樓夢》中「林妹妹」的婚事,幾乎全中國觀眾都知道。

此後,兩位藝術家攜手走過40多年風風雨雨,卻始終低調地處理著二人世界的生活,甚至孫道臨在《走進陽光》一書中,隻字未提他們的婚事。

孫道臨與王文娟的結婚照

那時候,孫道臨和王文娟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情。那時候,孫道臨已經快四十歲了,還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人。

那時候,孫道臨有空就去看王文娟的越劇,王文娟喜歡看孫道臨的電影,黃宗江也注意到了他們的一舉一動。

孫道臨與王文娟1962年9月在廬山

有一回,孫道臨直截了當地去找黃宗江、黃宗英(一九二五年)姐弟倆:「哎,我要結婚了,請你幫我找個對象。」

黃宗江一臉喜色,道:「現在只剩下王文娟一個人了,不知道你對她有什麼看法,如果可以的話,我可以幫你做媒。」

另一個熱心的人也注意到了孫道臨的心事,那就是張瑞芳,孫道臨的同事。

王文娟與孫道臨

在幾位好心人的幫助下,1960年初,這對年長的男女終於幸福地結婚了。那年,孫道臨三十九歲,王文娟三十五歲。

婚後,女兒孫慶原的出世,使這對藝術夫妻更加恩愛,更加珍惜生命。

1986年一家三口合照

後來,孫慶原回憶起他父母的過去,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父親知道他的工資比毛主席還高,就主動向上級申請減薪;媽媽從軍回來後,就把所有的工資都上交了。」

當孫道臨因主演《早春二月》而飽受詬病,王文娟因拍《紅樓夢》而被冠以才子佳人之名時,兩人又攜手共渡。

孫道臨與王文娟20世紀80年代合照

1996年,孫道臨親自投拍了10集越劇電視電影《孟麗君》給王文娟。

王文娟由衷地感謝丈夫幫自己圓了這個夢:「道臨一開始很納悶,問我為什麼那麼喜歡孟麗君,我就把原稿給他看,儘量說服他。」

這是他們共同藝術的結晶,也是他們「白首偕老」的誓言。

越劇電視電影《孟麗君》(1996年),孫道臨與王文娟交談

2001年,年逾古稀的孫道臨又為越劇《早春二月》擔任藝術顧問。

自那以後,孫道臨的健康每況愈下。2003年,孫道臨82歲高齡,在話劇《家》中飾演「高老太爺」。

劇中有很多台詞,當時孫道臨已經記不清了,但他一遍又一遍地背誦,直到把台詞背得滾瓜爛熟。這是他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a41f410f3cb3c48ebed96057c0b55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