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24人死亡,數億隻動物喪生,大片森林化為烏有……始於去年9月的澳大利亞山火,現在已燃燒了四個月。目前,過火面積已超過整個丹麥,澳大利亞多個城市的空氣品質進入全球最差行列,濃煙籠罩的「血色」天空、無家可歸的當地民眾,觀之令人揪心。
圖片來源:新華社 白雪飛 攝 (下同)
我們不能不追問,為何山火控制不住,災難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不可否認,在澳大利亞,炎熱乾燥的環境致使山火呈周期性發生,火災不是什麼新鮮事。甚至有人宣稱澳洲大陸地廣人稀,著火再滅、甚至任其燃燒都無所謂。然而,每每大火過後,輕則環境受損,重則生靈塗炭,這種情況真的正常麼?又真的無所謂麼?至少澳大利亞民眾並不這麼認為。在此次大火中,一位受災小鎮的婦女拒絕和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握手,抱怨其沒有「給消防機構投入更多資金」;一位消防員更是對著媒體鏡頭,直接表達自己對政府的憤怒;而就在舉國危急之時,又傳出了「莫里森避走國外悠閒度假」的消息。這些事實從側面說明,如果自然條件是山火起因,那麼應急機制不硬、投入力量不足才是大火走向失控的罪魁禍首。
一場山火舉世矚目,也在於這場災難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大火毀掉的物種、植被不僅屬於澳大利亞,更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而大火製造的污染,也要由全人類共同承受。有監測數據顯示,大火已經向大氣中排放了大約四億噸二氧化碳,其產生的煙塵將紐西蘭的冰川染成了「焦糖色」,煙霧飄過太平洋影響到了南美地區,甚至可能抵達南極。回想近些年,類似的天災人禍又何止這一次?亞馬遜叢林大火導致地球之肺「傷痕累累」,彼時巴西媒體集體緘默,巴西政府視若罔聞;美國加州大火侵蝕城鎮,造成數人傷亡,很大原因在於一些防災措施被「政治扯皮」耽誤,最後只得靠持續大雨緩解災情……過往教訓都在告誡我們,面對超級災難,沒有科學完善的頂層制度,缺乏快速響應的救援行動,必將給民眾和國家帶來致命打擊,其慘痛代價將由全人類埋單。
環境是共同財富,民安是最大責任,這場大火對於世界各國來說都是一堂沉重的公開課。目前,自然災害仍是大部分國家面臨的嚴重威脅,有效應對超級災害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政府擔當作為的體現。而從實踐來看,政府的價值導向在應急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尤為關鍵。以澳大利亞為例,作為一個已開發國家,面對火情其未必沒有足夠的資金和經驗,恐怕只是分配給救災的關注度還不夠。先是低估災難規模,再是缺乏統籌行動,直到火情難以控制之時,消防隊伍仍由大部分志願者組成,專門救災機構更是在數月後迫於輿論壓力才遲遲設立。這不能不說是政府部門的失職。
電影《流浪地球》中有一段旁白,「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期待澳大利亞這場大火早日被撲滅,更希望其中的警示能夠喚醒更多人。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