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華人親述:在澳洲,找尋歸宿感究竟有多難?

2019-07-26     南心只要九塊九

為了夢想,多少年輕人選擇了遠方,家,成了觸摸不到的溫暖;

為了孩子,多少家長們選擇了遠方,家,成了無暇顧及的存在;

為了團聚,多少老人們選擇了遠方,家,成了陌生冷清的房子。

今天,我們講故事。

講3個在澳華人的故事,也許正是每個人所經歷的…

家的定義

每個人和澳洲都有著一段屬於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相同卻又不同。他們恰巧都生活在墨爾本,也恰巧都在追尋家的定義。

家,是不懼迷途

日落時分,中國女孩兒Abby的飛機平安落地墨爾本國際機場,她在澳洲的留學之旅從這一刻便開始了。

一個人拖著兩箱行李、一個人坐上火車、一個人在陌生的墨爾本街頭找尋回家的路。比起好奇與興奮,初來乍到的Abby更多的是感到迷茫與不安——「一個人在異國的生活原來這麼累,到墨爾本的第一天,我已經開始想家了。」

後來,Abby發現,她不止第一天想家,往後的每一天,她都在想家。天生「路痴」的她住在離學校很遠的地方,每天往返路上需要花2個小時。

周五,她最害怕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因為住的太遠,再加上對火車線不熟悉,她下錯了站。漆黑的車站上一個人都沒有,隨著火車漸行漸遠,帶走了最後一絲聲響,這裡安靜的讓她害怕。

「媽媽,我下錯站了,怎麼辦啊?」

一開口就帶著哭腔,直到這時候,她才意識到——自己到底有多想家…

家是什麼?對於Abby來說,家,是不懼迷途的港灣。

家,是不為工作所累

CBD的高端寫字樓里,坐著無數的城市精英,華人媽媽Sherry也是其中一員。

她是別人口中的「女強人」,是閨蜜們崇拜的對象——「能把事業和家庭兼顧的這麼好,能娶到Sherry這樣的女人,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吧!」

但只有Sherry自己知道,為了維持這份所謂的「平衡」,她到底有多累。

從下班後的第一秒開始,她的角色就要從「職場女強人」立刻切換成「家庭婦女」。

為了給家人做一頓可口晚餐,哪怕工作再忙,她也要去市場採購最新鮮的食材。從CBD的辦公樓到菜市場買菜,需要花費一個半小時。

買完菜,還要穿著高跟鞋走十幾分鐘的路才能到家,然後還有無數的家務在等著她,這背後的狼狽和疲憊,有時也會讓這個「女強人」崩潰。

你問她最理想的家是什麼?她說:「家嘛,如果可以不和我的工作衝突就好了,這樣我能輕鬆很多。」

家,是老有所依

黃爺爺和李奶奶跟著兒子移民來澳洲已經好幾年了,熟悉了這裡的冷清、也習慣了這裡的等待。

因為老病纏身,老兩口定期都要來醫院檢查、做康復治療,每次來醫院都要花掉大半天的時間——路上往返的時間不算,光是在醫院裡排隊、檢查、治療就要花上5個小時。

這一次來醫院,醫生卻告訴黃爺爺,下一次治療必須要等到2個月之後,別無選擇。

老兩口從來不願意麻煩兒子,但沒想到自己在澳洲治個病要這麼折騰。

老黃回家後和老友通話,嘆氣:「人老了也不盼點別的,有個家,老有所依,就算圓滿了…」


他們的故事不同,卻又相同。

在找尋歸屬感的路上,他們都被時間所束縛。

當時間變得窘迫,我們離理想的家,似乎又變得更加遙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NxCPGwB8g2yegND0UO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