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寒冬是今年全球範圍內的熱詞,裁員成為諸多企業的選擇,以此來應對增長放緩。但是,裁員是企業的最佳選擇嗎?換句話說,企業增長一旦陷入停滯甚至負增長,企業只能靠裁員才能力挽狂瀾嗎?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在1980年、1990年和2000年的衰退中,4700家上市公司中的17%尤其受挫嚴重——破產、退市或者被收購。但是,其中 9% 的公司不僅在衰退後三年間復原,而且更勝往日,在銷售額和利潤上至少比對手高出10%。分析結果顯示,裁員並與否不是企業重塑增長的關鍵,甚至裁員也難逃破產的命運,而未雨綢繆才是企業應對網際網路寒冬的良策,主要涉及這三個方面:
第一、債務
研究表明,在市場低迷期間,債務水平高的公司尤其容易受到影響,往往伴隨著入帳和運營現金減少,同時負債越多越意味著支付更多的利息,給企業可供選擇的餘地更少,甚至為了償清欠款,債務越多的公司,越需要大幅削減成本,往往被迫裁員,大幅削減成本會削弱公司生產力和進行新投資的能力。迫使企業做出不情願的選擇,讓他們沒有太多適時行動的空間。
第二、裁員的替代性措施
在增長放緩時期,一定程度上的裁員不可避免。但研究表白,通過裁員削減成本相比,改善運營是更好的解決方式。
在我們通常的認知里,認為裁員傷害的僅僅是員工,不是的,對公司而言成本也很高。
首先,培養一個熟悉企業業務的員工,招聘和培訓費用也是十分高昂的,而度過衰退期後,企業還需重新招聘,並培訓新員工上崗。
其次,裁員會挫傷企業的士氣,我們都知道,當企業籠罩在裁員的陰影之下,職場員工人人自危,生產效率降低;
但是,裁員不是降低人力成本的唯一途徑,公司還可以考慮縮短工時、休假和績效薪酬,作為裁員的替代方案。
第三、投資技術
人們很容易將衰退期視為「閉關求穩」期,這段時間也不求有大作為,能活下來就行。然而,低迷實際上鼓勵採用創新,研發新技術。為什麼呢,其實這就和炒股票道理是一樣的,當所有人拋售的時候,正是你買進的時機。衰退時期的機會成本低於繁榮期,這也是為什麼在經常低迷時期,有的企業能夠逆勢上揚,就在於他們抓住了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