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出「太懂事」的孩子並非一件好事,他們將來步入社會更容易吃虧

2020-05-05     西紅柿媽媽

文|西紅柿媽媽

前幾天,網易雲音樂給阿山推薦了一首歌《童年》,裡面有一條評論讓他看完後潸然淚下,內容大致是這樣:

大街上,有個手裡拿著糖人的小男孩,吵著想再讓媽媽買一個棉花糖,可媽媽說他有一個孫悟空小糖人就不應該再買糖了。

於是小男孩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大叫著「我就要那個棉花糖」,媽媽沒有辦法,只好又給他買了一串棉花糖。小男孩拿到棉花糖後瞬間開心起來,高興地說:「孫大聖,你有筋斗雲,可以翻筋鬥了!」

看到這短短不到一百字的評論讓阿山很有感觸,他想起小時候的他,曾向媽媽表現出想買一輛價格稍有些高的小汽車玩具,卻聽到媽媽說他應該學會懂事,不要總想著玩玩具的想法。從此他不再敢和媽媽要這些那些,因為心裡總想著這些東西很貴,自己應該懂事了,不應該和媽媽要。

後來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大學,他見過各種各樣的人,有和同學撒潑搶東西的,有哭著喊著要父母買這買那的,還有任性的女孩子和男朋友要錢買包買口紅的等等。他始終覺得他們做得不對,他覺得他們很自私,很任性,很不懂事。

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判斷對錯的法則,但不管怎樣,他都知道他不敢像他們那樣「任性」,而且從小被告訴的最多的話就是要懂事。因為他不敢自私,不敢任性,不敢不懂事,更加不敢拒絕別人,所以讓他在大學四年里都很自卑,很遷就別人的感受,甚至是刻意迎合別人。

像阿山這種從小就被家長教育要懂事的孩子,長大後竟然成為了這樣,所以孩子太懂事真的就好嗎?

一、孩子太懂事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悲哀

要求一個孩子懂事似乎再正常不過,我們大多從小被媽媽打罵著要求要學會懂事。人們大多稱讚「懂事的孩子」,他們身上是有著共同特點的:謙讓、容忍、凡事自己都靠後,這些聽起來似乎很符合我們從小學的道理,更加符合我們從小接受的表面的恥辱觀念。

然而只能說這種懂事是一種表面的懂事,和我們平常說的明理的懂事有著很不同的區別。揠苗助長地讓孩子懂事,會很大程度上讓孩子自卑,時刻嚴格要求自己,過分的壓抑自己的情緒,這樣的人生何償不是一種悲哀。

二、會讓孩子一味的謙讓不懂得爭取

大多懂事的孩子事事都會謙讓他人,但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其實不然,如果孩子想買一件東西時,別人也看上了同樣的玩具,就會放棄協商爭取而直接放棄,聽著讓人格外心疼。

這樣的孩子在成長中,會總是在謙讓他人而完全忽略自己,他會照顧完每一個人的感受後,卻獨獨忘記了自己的感受,這樣孩子長大後,機會、愛情、事業都會因為這種謙讓而措失。

三、會讓孩子喜歡討好別人

據研究顯示,幾個月大的孩子就會討好父母,來獲取自己喜歡的東西。可讓人難過的是,有些父母反而覺得孩子這樣討好別人是一種懂事的行為,驕傲的和別人說「看,我們家孩子多懂事」,沒錯這樣是一種懂事。

有些孩子為了父母的一句懂事,便不斷的「討好父母」,以換取父母更多地稱讚,甚至父母的肯定。這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會把孩子塑造出過分討好型人格,甚至會失去自己的想法。

真正的懂事是要有自己的想法的,不會一味看別人的臉色。也是不會任性要求買過分的東西的,懂事也是有自己的尊嚴和底線的。

如何讓孩子變得真正懂事呢?

1、給孩子選擇權,但是要告訴他們承擔後果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要給孩子選擇的餘地,告訴他「你可以選擇要,但你必須承擔相應的後果」,這樣會讓孩子更加負責從而真正知道什麼叫懂事。

2、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孩子雖然年紀小,可是他們的感情是非常細膩的,也許他們說不出失落難過是怎樣的感受,他們可能以為的懂事就是報喜不報憂。

所以父母要多多觀察自己的孩子,知道他們真正需要什麼,內心的真實感受是什麼。要教會他們把自己的感受善於表達出來才是真正的懂事。

3、教會孩子說「不」

拒絕別人是相處的一門藝術,不拒絕則是一味地討好別人。記得《家有兒女》中的一個故事,樓上班來的新鄰居總是和劉梅一家借東西,可劉梅礙於情面一直不好意思拒絕,直到發現自己家的東西快要被借光時,幡然醒悟自己患上了取悅別人的毛病。

雖然故事情節有點誇張,但確實反映了現實,讓孩子從小學會如何有禮貌地說「不」,才能讓他知道懂事也是有底線、不虧於自己的。

真正懂事的孩子未必每一句話都會聽,他們可以理解別人的不容易,但他們又特立獨行,不給別人添堵。相信這樣的孩子背後一定站著開明的父母。所以懂事不是讓孩子聽話,而是讓孩子學會做正確的自己,有自己的真實想法和底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IEp5HEBfwtFQPkdgXg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