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登走出的賢人:明兵部尚書翁萬達

2020-02-19     大潮汕灣視點

  在鮀浦,不少人將鞠登稱為「苦丁」,也有寫作「舉丁」,舉登村名也由此而來。

  當年鞠登是一片汪洋大海,浪疾風高,礁石林立,出海的人都要依靠村裡立高竿懸掛的古燈來辨明方向,又名「古燈」。隨著時間推移,「古燈」也被村裡人用「舉登」替代並延續今日。

  明朝兵部尚書翁萬達的啟蒙及少年時代的學業,就是在舉登完成的。


來自網絡,侵刪

  作為一代軍事家和政治家,翁萬達的確不失為潮汕,乃至嶺南先賢中事功最為卓著,詩文也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萬曆朝首輔,大改革家張居正就曾對其作出了世宗朝邊臣「僅僅推公(指翁萬達)屈一指焉」的評價。《明史》對其推崇尤高:「嘉靖中,邊臣行事適機宜,建言中肯寂者,萬達稱首」。其本傳長達3330字(未加標點),比同朝名相、閣老,如高拱、徐階等人的傳記還長。此後,翁萬達一直廣被褒揚。或稱之為「嶺南第一名臣」,或譽之為國之「干城」。更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海外潮人的足跡,其威望還遠播異邦。如在泰國,他被譽為「英勇大帝」,立廟祭祀竟多達100餘處。

  據載:翁氏的始祖翁雄,為避戰亂,72歲時入潮汕,居於鮀江都之舉登寨。翁萬達生於弘治十一年(1498年)農曆六月二十八日,字仁夫,號東涯,隆慶年間追諡襄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因背疽發作,結束了其叱吒風雲的一生。翁萬達5歲喪母,叢小平過著清貧艱辛的生活,但一直勤於讀書。至明嘉靖五年(1526)得中丙戌科進士,時年28歲。

  翁萬達不像歷代多數名流,有較堅實的家庭背景。他既非官宦世家出身,更非將門之後。

  據《翁氏舉登族譜》所載,翁可為人急公好義,藐視土豪,人稱為「義叟」。當時,里正把持公租,巧立名目中飽私囊,還以修祠為名,分攤私派款項。各戶敢怒而不敢言。翁可挺身而出,抗交私派。里正恐村人效尤,煽動流氓惡少掠奪其穀物,勒索其錢財。翁可忍無可忍,遂與惡少爭鬥,但勢單力薄,傷而失物,里正更誣其造反,致使翁可被判罪戍邊,「持戟從戎」。翁玉為此替父辯冤18年,終獲申訴,使翁可歸家,但已傾家蕩產,無法完成學業。嚴嵩撰文,徐階書丹的《梅齋翁公神道碑銘》上也述及此事:「義叟尤嗜書好古,顓顓守善。然義叟鮮兄弟,卒以寡助,厄於仇家。公(按:翁玉)生而閎朗,有志問學,為父辯冤,詣吏十又八年,已乃家計窘甚,又連值大喪,不克卒業。」至今,此碑尚屹立於揭陽錫場公路旁。

(作者:寒江讀舟,只做學習分享,宣傳家鄉,不出於任何商業目的,特此鳴謝原作者辛勤付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我們立即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ByD4XABgx9BqZZIgiW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