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治療心衰 改善患者預後

2023-11-02     健康報

原標題:及時治療心衰 改善患者預後

心臟分秒不停地泵血,才能維持全身的血液循環。當心臟泵血功能下降時,有可能導致心力衰竭,簡稱心衰。對於心衰的治療,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主要類型

根據發生的時間和速度,心衰可分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急性心衰指心臟在短時間內發生衰竭或慢性心衰急劇惡化,病情危重,需要立刻住院治療。多數急性心衰患者經住院治療後,症狀得到部分緩解,可轉為慢性心衰,需長期口服藥物治療。慢性心衰患者若沒有堅持用藥,或因各種誘因導致病情急性加重,則可能再次住院。

心力衰竭還可分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臨床上,大多數心力衰竭是左心衰或者全心衰;單純的右心衰比較少見,主要見於肺源性心臟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臟病。

根據患者射血分數是否降低,心衰還可以分為射血分數降低性心衰(HFrEF)、射血分數保留性心衰(HFpEF)和中間範圍射血分數心衰(HFmrEF),這是國內外心衰治療指南中最常用的心衰分類。對於心衰的描述主要基於左室射血分數(LVEF)。LVEF<40%者稱為射血分數降低性心衰,即傳統概念中的收縮性心力衰竭;LVEF≥50%的心衰稱為射血分數保留性心衰,即傳統概念中的舒張性心力衰竭;LVEF在40%~49%之間者稱為中間範圍射血分數心衰。

發病病因和誘因

心臟作為全身最重要的一個器官,為什麼會出現衰竭?最常見的原因是患者本身有基礎心臟病,又遭遇了使心衰加重的誘因。

心衰的病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原發性心肌損害,如心肌梗死、慢性心肌缺血、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心肌病、心肌緻密化不全等;繼發性心肌損害,如糖尿病、甲亢、心肌澱粉樣變性或者心臟毒性藥物等;心臟負荷過重,如高血壓、肺動脈高壓、心臟瓣膜病、圍生期心肌病等;心室前負荷不足,如二尖瓣狹窄、心臟壓塞、限制心肌病、縮窄性心包炎等。

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過度體力消耗或情緒激動、治療不當、原有心臟病加重或並發其他疾病等誘因,都可能加重心衰。

慢性心衰在中醫學裡歸屬於「心衰」範疇,年老久病、稟賦異常、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逸失度等是其主要致病因素。

臨床症狀

一旦出現心衰,患者會出現哪些症狀?

臨床上常見的心衰是慢性左心衰,主要表現為肺循環瘀血,其典型症狀是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如勞力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和急性肺水腫。左心衰患者在早期可能僅表現為體力活動時活動耐量的下降,比如原來可以爬5層樓,現在爬到3層樓就覺得胸悶氣短,需要休息一會兒才能繼續往上爬;隨著病情加重,患者呼吸困難的症狀也逐漸加重,連輕微體力活動都不能耐受,走短距離平路可能都覺得氣短和呼吸困難;當病情越發嚴重時,患者甚至在安靜休息時都可能感覺氣短,平臥久了都覺得憋氣,以至於半夜睡覺都覺得上不來氣,必須坐起來喘息一會兒才能好轉;到最嚴重的急性肺水腫階段,患者可能表現為不能平臥,即使坐著也會有明顯的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甚至憋悶等感覺。

除了呼吸困難,左心衰患者還可能出現咳嗽、咳痰、咯血、乏力、疲倦、頭暈、心慌及尿量減少等症狀。這些症狀一般是由於心臟泵血功能下降,導致其他重要臟器供血不足所致。

單純右心衰竭患者比較少見,主要表現為體循環瘀血,患者可出現下肢水腫、腹脹、噁心、嘔吐、食欲不振、肝區疼痛等症狀。某些先天性心臟病或肺動脈高壓等肺部疾病引起的右心衰患者,也有明顯的呼吸困難症狀。

左心衰或者右心衰發展到晚期,都可能出現全心衰,指既有左心衰,又有右心衰,因此可能既有呼吸困難等左心衰的症狀,又有下肢水腫等右心衰的症狀。

分期分級

心力衰竭由輕到重可以分為A、B、C、D四期。

A期,前心衰階段:患者有高血壓等心衰危險因素,尚無心臟結構和功能異常。

B期,前臨床心衰階段:患者有左心室肥厚或心肌梗死等心臟結構改變,尚無心衰症狀體徵。

C期,臨床心衰階段:患者已經出現了心衰的症狀體徵。

D期,難治性終末期心衰階段:經規範化治療後,患者在休息時仍有心衰症狀,需反覆住院。

現在臨床經常使用的慢性心衰輕重程度分級,是紐約心臟病學會制定的分級方法(NYHA分級),根據體力活動受限程度,共分為四級。

Ⅰ級:患者日常活動不受限,一般活動時無呼吸困難、乏力等心衰症狀。

Ⅱ級:患者日常活動輕度受限,休息時無症狀,一般活動時出現心衰症狀。

Ⅲ級:患者日常活動明顯受限,輕微活動可出現心衰症狀。

Ⅳ級:患者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休息時也有心衰症狀,活動後加重。

治療方法

急性心衰是致命的危重疾病,需緊急住院搶救,醫生會給予患者利尿劑或擴血管藥等靜脈用藥,緩解緊急呼吸困難等症狀,有時還會給強心針等;之後再根據心衰的病因和誘因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慢性心衰患者通常需要長期服用多種藥物,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普利或沙坦類)、β受體阻斷劑、SGLT2抑制劑(列凈類)、螺內酯等;有時也會辯證應用一些芪參益氣滴丸、注射用益氣復脈(凍干)等中藥;或者根據患者病情,考慮安裝心臟起搏器、心臟輔助裝置等;必要時進行心臟移植。

儘管現代醫學診療策略不斷更新,但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確診心衰後5年生存率不超過50%。儘早識別心衰並加以規範化治療,能更好地改善心衰的預後,降低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風險。

文: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 李紅

編輯:肖薇

審核:劉平安 劉立夏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8f5258b9215ba750333e89617e6cb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