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國家空間科學規劃發布,五大科學主題有望獲突破

2024-10-15     上游新聞

10月15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發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以下簡稱「規劃」)。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赤飈。國新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赤飈介紹,我國空間科學發展規劃貫徹堅持四個面向,堅持統籌協同,堅持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規劃編制凝聚了全國空間科學領域廣大專家學者的智慧。來自科研院所、高校和行業部門等相關領域的500多位專家學者參與了規劃編制。歷時2年多,在廣泛徵求和吸納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形成了首個國家空間科學規劃。」

規劃明確了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的總目標是:梯次布局和論證實施國家空間科學任務,統籌和強化任務驅動的基礎研究,打造空間科學高水平人才隊伍,不斷取得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標誌性原創成果,實現空間科學高質量發展,躋身國際前列,成為空間科學強國。

規劃提出了我國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學主題和17個優先發展方向。主題1「極端宇宙」。主要是探索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揭示極端宇宙條件下的物理規律。該主題下的優先發展方向包括:暗物質與極端宇宙、宇宙起源與演化、宇宙重子物質探測。主題2「時空漣漪」。主要是探測中低頻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與時空本質。該主題下的優先發展方向是空間引力波探測。主題3「日地全景」。主要是探索地球、太陽和日球層,揭示日地複雜系統、太陽與太陽系整體聯繫的物理過程與規律。該主題下的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地球循環系統、地月綜合觀測、空間天氣探測、太陽立體探測、外日球層探測。主題4「宜居行星」。主要是探索太陽系天體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開展地外生命探尋。該主題下的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可持續發展、太陽系考古、行星圈層刻畫、地外生命探尋、系外行星探測。主題5「太空格物」。主要是揭示太空條件下的物質運動和生命活動規律,深化對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等基礎物理的認知。該主題下的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微重力科學、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空間生命科學等。

丁赤飈介紹,規劃提出了至2050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第一階段,至2027年,運營中國空間站,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探月工程四期與行星探測工程,論證立項5~8項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形成若干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第二階段,2028—2035年,繼續運營中國空間站,論證實施載人月球探測、國際月球科研站等科學任務,論證實施約15項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創成果。第三階段,2036—2050年,論證實施30餘項空間科學任務,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上游新聞記者 張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8ada628ce275b4ac49c8e7be7cff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