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剛官宣,就被全網嘲,冤嗎

2023-11-08     獨立魚電影

原標題:她剛官宣,就被全網嘲,冤嗎

這兩天刷到一個消息,讓魚叔兩眼一黑——

《花束般的戀愛》內地版,官宣啟動。

消息一出,網友的哀嚎聲衝上熱搜。

魚叔也很疑惑,這咋拍?

日本原版,編劇坂元裕二以究極細膩的筆觸著稱。

用無數個真實細節,描繪出一個「和百分之百合拍的人說再見」的愛情故事。

在日上映後,口碑爆炸。

已有資源的情況下引進內地,也依然憑近一億票房拿下去年進口愛情片票房冠軍。

評分8.6,好於98%的愛情片,躋身豆瓣電影Top250榜單。

但國產愛情片的水平,咱們心照不宣。

翻拍出來,得是啥樣?

天才網友們發揮想像力,寫起了故事大綱。

要素齊全,逐漸演變成玩梗。

但,就是沒有原版內味。

每個版本似乎都在證明,內娛長不出花束般的戀愛。

「北上廣很難有花束般的戀愛」

靈魂共鳴的戀人被現實打敗,又要呈現出一種輕盈的遺憾與悲哀。

在生存壓力劇增的如今,這樣的愛情堪稱奢侈。

這樣的華語愛情片,更是少之又少。

但魚叔淘金老片,竟有意外收穫。

一部40年前的愛情片,故事走向與《花束般的戀愛》頗為相似。

卻成功落地,且更為現實、精妙。

被譽為1983年最強港片,橫攬金像獎三座獎盃。

還是首次出征柏林電影節的香港電影。

或許,改編秘訣便藏在其中——

《半邊人》

說實在的,《花束般的戀愛》要翻拍得接地氣,確實有難度。

原因在於原作本身確實有些「懸浮」

男女主角意外結識,感情迅速升溫而後投入戀愛。

靠的是對上大量暗號一般的「小眾品味」。

他們喜歡同樣的作家、漫畫、電影、遊戲、音樂、展覽。

像結識了世界上另一個自己,話題永遠聊不完。

甚至最後,兩個合拍的人愛情難以為繼。

也是因為現實壓力讓共同話題逐漸消亡,張口閉口只剩錢。

《半邊人》里,也有類似的文藝元素。

有電影、音樂,也有文學。

彼時剛成立的Beyond樂隊,還來客串了一把。

但故事卻全然沒有離地的懸浮造作之感。

不僅因為這是真實事件改編,連主角都由本人扮演。

還因鏡頭十分克制,不管是彼時的香港城市風貌還是人物的生活,都真實得猶如紀錄片素材。

而更接地氣的,是現實的重量。

女主角阿瑩,出生在香港平民區。

兄弟姐妹七個,她排老三。

阿瑩沒考上學,早早便回家中的魚檔幫忙。

她手腳麻利,腦子又活,總能撐起生意。

生意辛苦忙碌,卻只能勉強過活。

畢竟香港寸土寸金,阿瑩只得與其他七個姐妹兄弟擠在一間房裡的上下鋪。

家裡一張餐桌十個人,一擺就當是客廳了。

生活沒有隱私,精神更沒有出口。

年輕雖好,可一旦與貧窮相勾連,便會更加難熬。

於是,文學藝術成了阿瑩難以喘息的生活里為數不多的放鬆出口。

一有空閒,阿瑩便蹲在音響旁邊聽音樂。

還報名了香港電影文化中心的工讀生,用勞動換課程。

比起文藝消遣,這裡更像現實的防空洞。

但在文化中心,阿瑩也沒什麼歸屬感。

每次來,都要先洗掉一身魚腥味才好意思進教室。

一個人的出現,鬆動了這一切。

文化中心教授表演課程的老師張松柏,為了拍電影從美國回到香港。

上他的課,阿瑩總是別樣開心。

張松柏雖然因病行動不便,卻性情疏朗。

從事電影工作,讓他知識面涉獵廣泛。

豐富的生活閱歷,又帶來一份鬆弛與洒脫。

一次書店偶遇後,張松柏逐漸走入了阿瑩的生活。

一個是新到香港,一個渴求新鮮,二人一拍即合。

他們不斷相約出門,聊文學、音樂、電影。

這位表演老師總能帶阿瑩看到更有趣的東西。

比起文化中心,張松柏身邊成了阿瑩真正的精神憩息地。

天長日久,難免動心。

看似又是一份靈魂契合的愛情故事。

但誰料,阿瑩的心意還未說出口,故事竟出乎意料地突然走向了結局。

老實講,愛情片與愛情一樣難以把控。

既需要有說服力的相處細節,又需要準確捕捉流動的真實慾望。

這慾望是身體的,更是精神的。

內娛愛情片備受吐槽,就是因為兩者都做不到。

性慾,顧左右而言他。

連《花束般的戀愛》來到內娛,翻譯都有好幾版。

精神欲求,更難覓蹤影。

對此,《半邊人》倒是做了示範。

但恐怕,又是內娛不敢觸碰的尺度。

在張松柏出現之前,阿瑩已有男友。

原本二人相當投契,經常見面,如膠似漆。

但逐漸地,阿瑩發現男友只想滿足身體慾望。

對精神上的交流,卻總是迴避。

阿瑩真摯的感情對他而言反倒成了負擔。

對方開始一次又一次地拒絕見面,直到這段感情不了了之。

一開始,阿瑩也故作洒脫。

只要能在一起,未嘗不能學鼓手男友那樣對待愛情。

但久而久之,阿瑩反倒更為失落空虛。

愛情或許包括肉慾,但肉慾卻並非愛情的全部。

片中使用了一條頗具張力的長鏡頭,呈現這種不平衡的愛情狀態。

二人分手後進行了一次開誠布公的交流。

鼓手男友仍舊無法投入任何一段嚴肅感情。

面對阿瑩的提問與試探,他時而沉默,時而搪塞。

因為演員即是原型人物,尷尬與黏著充斥現場。

現實與戲劇的邊界被電影模糊,流露出的真實感讓人恍惚。

也讓阿瑩笑容中的失落,更刺痛人心。

有了這層慾望缺失的鋪墊,阿瑩對張松柏的動心才是如此自然而然。

可惜的是,張松柏未有回聲。

他對阿瑩好,卻能同樣開著關於愛情的玩笑。

他與阿瑩的相處,也能看作是朋友之間的交流。

甚至來到阿瑩家中了解她的生活,連同採訪阿瑩的前男友。

都可以說是為了寫出更貼近生活的劇本。

即便是「我愛你」的對白,也不過是表演課作業的一部分。

大雨傾盆模糊了車中二人的樣子,更讓「我也愛你」顯得分外不真實。

二人之間最親密的接觸,不過是阿瑩為張松柏扣上了一顆扣子。

夜風中,心意欲說還休,始終未曾挑明。

張松柏卻話鋒一轉,提到年輕時當兵因意外感染瘸了一條腿

扣子是解還是扣,在心前讓人搖擺。

顧慮隻字未提,但答案似乎已經呼之欲出。

其實,不管是《花束般的戀愛》還是《半邊人》,最讓觀眾心有戚戚之處,便是這份克制。

與靈魂伴侶分手,是一種無法言說的隱痛。

故事幸運地躲過狗血,只有淡淡的遺憾留作多年難消的餘震。

但這樣的克制,同樣在內娛少見。

編劇們似乎唯恐情節不夠刺激,迫不及待地讓故事抓馬出花。

與《花束般的戀愛》相似的愛情故事,內娛不是沒拍過。

電影《長沙夜生活》中,就有一條相似的愛情線。

尹昉飾演的景為為失眠嚴重。

每到晚上只好去書店哲學區呆著看書。

意外邂逅了張婧怡飾演的女孩何西西

二人因誤會結識,相約在女孩第二天離開之前一起夜遊長沙。

同樣是談及共同語言。

不管是用哲學用語吵架還是朗誦詩歌,都難掩尷尬刻意。

表現慾望,靠突然的質問。

「你不是想睡我吧」

表現精神上的互相理解,靠女主角突然跳入湘江。

只為了讓男主角救起,解開他因未曾救下自殺的前女友而困住的心結。

所有的哲學書,都無法解釋他倆如此突然的行動邏輯。

一切原本被試圖當作靈魂伴侶證據的文藝元素,也都淪為主角強行裝叉的道具。

但《半邊人》之所以沒有造作感,正是因為每個元素出現都有它的用意。

就像張松柏與阿瑩偶遇時,曾幫她買下一本書。

而後,書中的故事《將軍族》被張松柏選作表演班的畢業作品排成話劇。

故事裡,一個北方的老兵結識了一位被父母賣掉的年輕養女。

二人久處生情,但無奈現實差距、輿論壓力都橫亘在他們之間。

老兵只得傾盡積蓄為其贖身後默默離去。

多年後再見面,老兵已近暮年。

年歲與殘缺的身體,還有無法跨越的身份,讓這份愛情重到此生無力相繼。

只好寄希望於來世,清白而又輕盈地相愛。

台上,阿瑩與張松柏說著這句台詞相擁。

鋪墊的故事,成了二人愛情命運的預言。

這樣的愛情故事對於內娛而言不僅隱晦,且充滿雷點。

愛情故事無法輕盈,同樣和輿論土壤有關

就像各種城市版《花束的戀愛》改編,由對內娛創作力的調侃逐漸演變成對相似愛情故事的嘲諷與貶低。

唱衰聲中,暗含著大眾如今愛情敘事抱有的巨大悲哀與懷疑

沉重的社會生活壓力和日趨緊張的性別議題,讓現實中愛情的容錯率降低。

也讓部分觀眾對愛情故事的評價標準發生了變化:

真實人性被罵。

《花束般的戀愛》中,二人的愛情出現問題,評論中各種「出軌」審判隨即展開。

「戀愛腦」也會被罵。

像阿瑩那樣為了留住男友委曲求全的做法,不難想像在如今會受到怎樣的指摘。

更不用說阿瑩與張松柏之間的世俗差異

不管是年紀長相還是身體條件,放在現在都分分鐘被群嘲。

這讓創作者僅靠刻板懸浮的想像,更難以在觀眾心中埋下一顆信任的種子。

輕盈的花朵長成,不僅需要輕盈的土壤,更需要耐心澆灌、細心呵護。

一言以蔽,待之以用心。

花朵如此,作品亦如此。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白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80b60b41815fb160885064604802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