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作家馬克斯·蘇薩克小時候,經常與兄弟姐妹在廚房裡聽父母講故事。
有一次,母親講她六歲時發生的事情。
那是二戰時期,一群被押送到死亡集中營的猶太人,正拖著沉重的步伐經過她們家門口。
有個男孩見到隊伍中有位精疲力竭的老人,便飛奔回家拿來一塊麵包,偷偷地遞給了老人家。
不曾想被押送的士兵發現,不但搶了老人手裡的麵包,還用鞭子狠狠地抽打這一老一幼。
人性的尊貴與殘暴在同一時刻顯現。
馬克斯·蘇薩克對這個故事印象深刻,一直有把它變成一本書的想法。
《偷書賊》,就在這樣的契機下誕生。
在書中,作者把由殘酷戰爭導致的悲劇,一一傾注在主人公莉賽爾及她的親朋好友身上。
戰火紛飛的年代,生存已然很難。
更難得的是,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這些小人物依舊保持著內心的善良。
即使自己淋著雨,也不忘遞給他人一把傘。
這些人,僅憑著高貴的品行就已經超越了時代。
故事發生在1939年,當時的莉賽爾只有9歲。
父親因特殊身份被納粹追捕,去向不明,母親怕連累孩子,只能把莉賽爾和弟弟送往慕尼黑遠郊的一戶人家撫養。
可在火車上,生病的弟弟悄無聲息地死在了母親懷裡。
她還記得弟弟臨死的一幕:
弟弟一陣劇烈咳嗽後,頭突然歪到一旁,咳嗽聲也隨即停止。
莉賽爾看著一動不動的弟弟,震驚得連話也說不出來。
她不敢相信,弟弟就這樣離開了。
可任憑她與母親如何呼喊,弟弟都沒有再醒過來。
一切都不能改變了。
她們只好下火車,在列車警衛的幫助下找來兩個掘墓人,把弟弟草草地安葬在那白雪皚皚的陌生地方。
命運對莉賽爾可算是毫不客氣,父親長期杳無音訊,弟弟突然死亡,緊接著,母親又要離她而去了。
她只好被獨自留在休伯曼夫婦家裡。
休伯曼一家並不算富裕,男主漢斯是個粉刷匠,女主羅莎幫富人洗熨衣服掙錢。兩人收入都不高,可他們又喜歡有孩子陪伴在身邊過日子。
他們把莉賽爾當成親生女兒般看待,還送她去上學。
可儘管如此,莉賽爾還是很不適應。
初到新家庭的幾個月里,她根本睡不著,好不容易睡著了又會被惡夢嚇醒。
夜裡,莉賽爾尖叫著醒來,邊哭邊從枕頭底下摸出那本名叫《掘墓人手冊》的書籍,把書緊緊地擁入懷裡。
這是莉賽爾在弟弟的葬禮中撿到的一本書,抱著它,好像抱著弟弟,可以緩解自己思念的痛苦。
每當這時,養父漢斯便會從另一個房間走進來,坐在她旁邊,溫和地安撫著莉賽爾:
「噓,我在這兒呢,別怕。」
然後,他便坐在床沿,輕聲地哄著莉賽爾入睡。
很多個午夜,漢斯都是睡眼惺忪地坐在床頭,在黎明到來時,又蜷縮在離莉賽爾不遠的椅子上睡著。
漢斯體會不了莉賽爾的痛楚,可他懂得莉賽爾的無助。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耐心與陪伴,去撐起莉賽爾頭頂的天空。
漢斯教莉賽爾認字,陪她閱讀,還經常用手風琴給她演奏音樂……
漸漸地,莉賽爾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她也開始以「爸爸」、「媽媽」稱呼她的養父母。
善良,是治癒傷痛的良藥。
爸爸的溫暖,滋養了莉賽爾,也讓她的傷痛慢慢地結痂痊癒。
莉賽爾終於可以獨自入睡,而且不再害怕做惡夢了。
可在她家的地下室里,住著一個像她一樣經常做惡夢的人。
那是爸爸漢斯救命恩人的兒子馬克斯,一個逃亡的猶太人。
德國納粹以宗教信仰不同為由,對猶太人進行大肆屠殺。
馬克斯在朋友的幫助下,幾次「虎口逃生」,在一個午夜,鬍子拉碴地出現在休伯曼家裡。
特殊時期,家裡來了個猶太人,任誰都免不了焦慮與不安。
萬一被納粹搜到,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令莉賽爾驚奇的是,養父母並沒有拒馬克斯於門外,反而在忐忑過後很快冷靜下來,謹慎安排好一切。
也是,善良的他們,怎麼會忍心讓恩人的孩子流落街頭,落入納粹手裡。
一家人分工合作照顧馬克斯,小心翼翼地保守家裡有個猶太人的秘密。
為避免被人發現,陰暗的地下室,成了馬克斯的棲身之所。
不見天日的日子,註定是孤獨的,莉賽爾總會抽空去地下室分擔他的孤獨:
她與馬克斯相互分享自己的惡夢;
每逢周二她都會去垃圾堆里找廢舊的報紙,把上面空的字謎剪給馬克斯填;
還會在晚飯後跟馬克斯一起閱讀,給他講當天的天氣,或者外面發生的事情。
莉賽爾的聰慧與果敢,讓馬克斯逐漸不再沉默,並放下戒備。
他剛來到時,還很擔心這小姑娘會不小心把自己說出去,可一直以來,自己擔心的事情並沒有發生。
馬克斯與莉賽爾成為好朋友,在莉賽爾十二歲生日時,絞盡腦汁為她畫了一本小冊子作為生日禮物。
聖誕節來到,莉賽爾也給馬克斯準備了一個驚喜。
室外雪花飄飄,她把家裡的鍋碗瓢盆都拿來裝雪,並在養父母的幫助下,一點一點搬到了地下室,與馬克斯一起打雪仗、堆雪人。
這個沒有節日禮物、食物也少得可憐的聖誕節,因為這個雪人的存在,變得意義非凡。
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的相處,讓這個戰亂下的家庭充滿溫馨與歡樂。
你知我的不易,我懂你的溫情。
善良,總會與善良的靈魂相通。
有句話說:人間最溫暖的輪迴,是善良遇見善良。
當善良與善良相扣,形成一個迴環,你的善意,終會以不同的方式再次與你相見。
正因如此,世間才會有很多不期而遇的溫暖,讓你覺得人生值得。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馬克斯在地下室安全度過了近兩個春秋。
然而,最讓人擔心的一天還是來了。
那天,一位納粹「砰砰砰」地敲休伯曼家的門,進來就表示:
「如果方便的話,我想看看你們家的地下室,看看它是否適合做防空洞。」
戰火不斷蔓延,慕尼黑進入緊張防備狀態,為防空襲,軍方只能借用平民百姓的地下室當防空洞。
那一刻,莉賽爾與養父母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生怕藏在地下室的馬克斯就這樣被發現。
可他們又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只能故作淡定地讓納粹下了地下室,三個人煎熬似地度過了有始以來最漫長的幾分鐘。
萬幸的是,納粹關注的只是地下室的深淺,沒有發現藏在樓梯下油漆桶里的馬克斯。
好不容易過了這關,可沒過多久,又發生一件讓莉賽爾更糾心的事情。
她的好朋友馬克斯,在一個寂靜的深夜裡,提著行李箱獨自走出了家門。儘管莉賽爾與養父母極力挽留,可終究沒有動搖馬克斯要離開的想法。
馬克斯的離開,讓莉賽爾與養父母難以釋懷。
漢斯經常徹夜不眠,莉賽爾總是跪在床墊上不停祈禱,羅莎則一改往日的火爆脾氣,變得異常安靜。
當下局勢嚴峻,四處危機重重,馬克斯出去後簡直是寸步難行,安全也毫無保障。
其實,馬克斯又何嘗不知道危險。
在這個充斥著死亡的時期,自己為了活下去,已經打擾漢斯一家很久了。
雖然住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室里,可自己能一直安然無恙,全是漢斯一家人在負重前行。
他不想因為自己,給漢斯與家人帶去更多的困擾。
生活已經不易,讓他們每天提心弔膽,於心何忍?
或許離開,是最好的選擇。
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他不知道;可他知道,即便是面臨死亡,自己也該離開了。
這個善良的男子,即使身處低谷,也不忘顧及他人的安危。
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有些人哪怕失意落魄,也依然善良依舊。
這些刻在骨子裡的善意,如同灑在世間的陽光,讓他人的內心也明媚燦爛。
人生走的是波浪線,能在人生最低點仍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是一個人最大的修養。
自馬克斯走後,地下室成了莉賽爾最喜歡待的地方。
她坐在馬克斯平常坐的位置,閱讀、寫字,回憶曾經的種種。
心心念念,必有迴響。
1945年,戰爭結束,馬克斯在一場場浩劫中活了下來,又回到慕尼黑,找到了莉賽爾。
這對真摯的友人,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刻相遇,用善意溫暖了彼此。
《菜根譚》有云:人品極處,本心使然。
當人品修到最高境界時,所思所行,都是自然流露。
而要知一個人的品行,就看他低處時的樣子。
時運不濟時,請志氣存心,保持善良,這是生活的考驗,也是人生的修行。
願你我都能在起落沉浮的人生中,做個溫暖的人,從此眼中有笑意,心裡有歡喜。
作者 | 百合弄墨
主播 | 應猶,公眾號:枕邊經典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