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大片也賣不動了?這部電影,口碑爆了,可也留下3大遺憾

2023-05-08   皮皮電影

原標題:好萊塢大片也賣不動了?這部電影,口碑爆了,可也留下3大遺憾

如果說《復仇者聯盟4》後,漫威電影在4年里的連連敗退,讓人一言難盡。

那今年新出的《銀河護衛隊3》,就更加讓人看不懂。

《銀河護衛隊3》是漫威影業今年的一部重頭戲。

在國外,影片的評價也不錯。

IMDb網站打分8.4,爛番茄網站上拿到81%的新鮮度(媒體評分),而爆米花指數高達96%(觀眾評分)。

引入國內後,豆瓣評分觸及8.6,是進入第4階段以來,表現最好的漫威電影。

但在高口碑的閃光表現之下,《銀河護衛隊3》的票房表現卻平平無奇。

上映第4天,票房剛過2億元,令人感到十分費解。

是由於電影本身質量問題,還是受到客觀原因的影響?

超英電影是否已經走向消亡?

好萊塢大片的未來又何去何從?

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一下。

一、

《銀河護衛隊》系列至今已推出三部曲。

自從2014年的《銀河護衛隊》以來,這個系列就成為漫威電影宇宙MCU中最為獨特的存在。

事實上,在電影開發之前,漫威《銀河護衛隊》系列漫畫,在內地人氣並不高,可以說非常小眾。

但導演詹姆斯·古恩(「滾導」)賦予了電影中角色各自鮮明的性格特點,使其人氣急升,別開生面。

《銀河護衛隊》系列有一個區別於其他漫威電影的特點——

其「太空」背景,使其故事能夠獨立於漫威的主故事線之外,創作空間更為廣闊和自由。

「銀河護衛隊」也叫「銀河守護者」,是一支由超級英雄,為了維護銀河系「安定繁榮」,而組成的英雄團隊。

電影系列裡曾出現兩支團隊。

其一是由「勝利上校」萬斯·阿斯特羅組建。

星爵的養父勇度和「星辰鷹」斯塔卡·奧科德(西爾維斯特·史泰龍飾演)都曾是其成員之一。

另一支,則是由「星爵」彼得·奎爾(克里斯·帕拉特飾演)組建的團隊「銀河護衛隊2.0」。

在經歷了「終局之戰」之後,星爵和毀滅者德拉克斯、螳螂女、星雲、火箭浣熊、格魯特和克拉格林一起居住在虛無之地。

而來自另一條時間線的卡魔拉,則加入了星辰鷹的掠奪者。

《銀河護衛隊3》圍繞火箭浣熊的身世展開。

火箭原是「至高進化」用一隻小浣熊,改造而成的半機械軀體實驗品,編號89P13。

電影中索維林祭司阿耶莎,派出她的「兒子」亞當術士,來到虛無之地,想要將火箭抓住,並送給至高進化。

經歷一場大戰之後,亞當術士被護衛隊擊退,而火箭亦身受重傷。

在搶救時,星爵等人發現火箭的心臟,被至高進化原先設定的系統鎖住,無法對其心臟進行搶救和修復。

如果不在48小時之內解鎖,火箭便將因心臟衰竭而死去。

欲救火箭,就必須找到解鎖系統的代碼,也必須面對至高進化,這個強大的敵人。

星爵明知至高進化,早已設下陷阱,就等著他們往裡鑽。

但為了挽回火箭的性命,他仍義無反顧地帶領銀河護衛隊深入虎穴,與至高進化正面交鋒。

作為漫威電影宇宙的吉祥物,火箭浣熊的人氣一直很高。

除了《銀河護衛隊》系列之外,在其他作品中也有登場。

本作中火箭浣熊,迎來他的高光時刻,全片都圍繞他的身世展開。

電影分成回憶線和營救線,兩條時間線平行發展,最後推向決戰的高潮戲。

滾導的執導能力已一次次得到作品的驗證。

不過,《銀河護衛隊3》和2017年的《銀河護衛隊2》相隔6年,期間滾導和漫威都經歷了重大的變故。

2018年7月,滾導早年的一些言論,被好事者挖出,在娛樂圈引起很大的爭議。

滾導迅速道歉,並解釋都怪自己年輕時口嗨,開玩笑沒有分寸。

但迪士尼迫於壓力,還是將其開除了。

離開漫威的滾導,很快被華納DC挖走,於2021年8月6日推出了《X特遣隊:全員集結》。

又參與製作劇集《和平使者》,得到DC足夠多的信任。

其後滾導雖被漫威召回繼續執導《銀河護衛隊3》,但華納那邊已經任命他為DC工作室的聯合董事。

因此《銀河護衛隊3》成為滾導在漫威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系列電影的收官之作。

在電影上映前,有傳言包括火箭、毀滅者和卡魔拉在內的幾位成員都將「犧牲」。

這引起漫威粉絲們的諸多猜測,甚至有人準備給滾導寄刀片。

好在滾導最終還是為電影安排了一個足夠溫馨的大團圓結局。

雖然火箭和毀滅者很多次命垂一線,但最後他們還是活了下來;

意外跌入太空的星爵,也被亞當術士救回,以模仿(惡搞)《創造亞當》的名場面,完成了新舊護衛隊成員的交接。

電影的最後,由火箭浣熊領導的,亞當術士、格魯特、克拉格林、太空狗科斯莫、帕羅·威爾和寵物Blurp組成的「銀河護衛隊3.0」組建成型。

預示著這個IP還有未來。

但想到滾導和他的團隊都將離開,戲裡戲外還是讓人唏噓不已。

二、

2個驚喜外, 還有3大遺憾

《銀河護衛隊3》延續了系列電影的人設、故事和表現風格,著力講述一群頭腦不太靈光的超級英雄的太空歷險。

雖然片中用大量篇幅描寫了火箭浣熊的悲慘過去。

但為了保持輕喜劇的風格,電影還是加入了足夠多的笑料,保證每句對白都戳中觀眾的笑點。

但作為迪士尼漫威今年的大手筆,漫威也投入足夠多的資金,用於電影特效的打造。

因此片中幾場動作戲,都打得驚心動魄。

其中穿插滾導特有的慢動作對打群戲,既讓觀眾將打鬥過程,每處細節都看得清清楚楚,又顯得動靜結合,令觀眾十分過癮。

喜劇部分和動作戲部分,算得上是這部電影的兩大驚喜。

這些突出的優點,都是《銀河護衛隊3》能夠得到媒體肯定,也在豆瓣拿到高分的原因。

但作為一部好萊塢工業電影流水線打造出來的電影,《銀河護衛隊3》還是帶著好萊塢電影本身和漫威電影一貫存在的老毛病。

這些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它在內地的票房走勢。

一方面,雖然電影將主角團隊的各個人物,都刻畫得相當立體。

但也因為篇幅的限制,對其他人物的著墨,就顯得過於簡單粗暴。

比如在漫威宇宙中有著重要地位,此前以彩蛋形式出現過3次,直到本片中才正式登場的亞當術士。

他的戲份少得可憐,性格特點也無從展現。

另一方面,反派設定太弱,也一直是影迷們取笑的一個點。

本片中的大反派至高進化,同樣存在這個問題。

依照漫畫設定,至高進化本名赫伯特·埃德加·溫德姆。

他原是牛津大學的基因工程學家,擁有高等級的智力、巨大的宇宙能量和近乎不朽的身體。

但在電影中,能夠改造火箭浣熊和創造智慧生命的至高進化,卻是個智商和情商,皆不在線的偏執狂。

在與星爵的幾次交鋒中,至高進化都顯得輕浮、急燥、歇斯底里。

這些也使得他對局勢的判斷,一再失誤,最終在銀河護衛隊的重創下,一敗塗地。

作為智商和能力都與滅霸實力相當的超級反派,至高進化的表現都令人失望。

考慮到電影的片長只有136分鐘,大量的篇幅都花費在火箭浣熊的身世和護衛隊主角們的刻畫上。

至高進化的形象刻畫,似乎也只能如此了。

除了這兩個遺憾外,影片還有個最大遺憾。

雖然《銀河護衛隊》系列帶著太空科幻的元素,但仍是處於漫威宇宙架構之下的電影,其設定就遠沒有傳統科幻電影那樣「科學」。

以太空為背景的科幻,和以仙宮為背景的魔幻同時存在,是超英電影宇宙有別於傳統科幻電影的特點,也是其軟肋。

觀眾雖能夠接受代表科幻的星爵,和代表神話傳說的雷神·托爾,同時存在的電影宇宙。

但對這類設定,並不十分嚴謹的電影,始終會有審美疲勞。

漫威電影在輝煌了十多年之後,如今頹勢盡顯。

《銀河護衛隊3》再優秀,單靠這一部電影也無法扭轉這局勢。

三、

「好萊塢大片在內地,真的不行了?」

其實漫威電影宇宙這十幾年來的大行其道,也是好萊塢電影創意枯竭的一種表現。

包括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科波拉和簡·坎皮恩在內的多位名導,都批評過超英電影,正是因為其對整個電影市場帶來的負面影響。

回顧20世紀90年代,在《侏羅紀公園》之後,好萊塢電影迎來全球化擴張的輝煌時代。

那時候既有《終結者》、《異形》、《機器戰警》這樣的科幻片,也有《肖申克的救贖》、《辛德勒的名單》、《阿甘正傳》這樣的文藝片,高口碑高票房作品比比皆是。

但這些年好萊塢電影工業陷入了流水線作業的怪圈。

新的電影IP越來越少,續集電影層出不窮。

像《速度與激情》、《碟中諜》、《007》這些大IP都有好幾部甚至20幾部續作。

在此背景下,超英電影的出現更加加劇了好萊塢電影「自甘墮落」的趨勢。

從2008年的《鋼鐵俠》開始,漫威影業在凱文·費奇的帶領下,經歷了三個階段,共推出23部作品。

其中以2019年的《復仇者聯盟4》表現最為優秀,在全球拿下27.98億美元的驚人票房,內地票房高達42.50億元,也成為一個時代的終結。

今年的《黑豹2》、《蟻人3》和《沙贊2》,在內地只收穫1.06億、2.72億和4120.3萬元票房。

《銀河護衛隊3》全球票房破20億,內地表現卻不溫不火,足見我們的觀眾早已對超英電影沒了興趣。

顯然無論漫威還是DC,都已到了強弩之末。

不僅如此,在北美獲得高口碑的《龍與地下城:俠盜榮耀》和《超級馬力歐兄弟》,來到內地也分別只有8196.5萬和1.61億票房。

足見內地觀眾不僅對超英電影審美疲勞,對好萊塢大片也失去了興趣。

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

因為這些得到高評分的電影,仍然擺脫不了好萊塢電影的條條框框,其嚴重套路化的故事早已令觀眾厭煩。

就拿《銀河護衛隊3》來說,雖然故事講得很好,但從觀感來看,仍然是前面2部作品的延續,並無創新之處。

根據貓眼統計,近年的內地院線,主流的消費群體是95後和00後一代,他們合共貢獻的票房占了總票房的45%。

而增速最快的00後將是未來觀影人群的主流。

這些在數字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人類」,對電影的觀感和創意都有更高的要求。

為了適應這種趨勢,好萊塢的電影人勢必要在創作上多加考慮了。

不僅在電影製作和特效表現上要用心,劇本的創作,新故事、新IP的打造也要下一番功夫,拋棄那些套路化的東西,找到新的方向。

四、

未來會有場「正面廝殺」?

電影的全球化是大勢所趨。

而藝術創作終歸是沒有邊界的,世界電影的邊界感將會越來越模糊。

正如出自美國派拉蒙影業的《碟中諜》系列,和出自英國米高梅的《007》系列,其實風格上非常接近;

而今年內地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其製作上也是竭力向好萊塢電影學習,未來全球的電影,都將處於同一個市場。

與好萊塢電影的「墮落」相對的,是國產優秀電影的崛起。

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勝負如何,就取決於誰的製作更加用心。

好萊塢電影的「頹廢」會延續多久,我們不得而知。

但電影市場是公平的,我們應該看到這種發展的契機。

對於國產電影而言,目前最重要的,是抓住時機,迎頭趕上。

讓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成為一張難以忽視的藝術名片。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