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從第一個封建王國(1238年)建立伊始,直到今天擁有近800年的歷史。在這近八百年里,泰國曾有過五個首都。
其中,歷史最悠久的大城作為泰都,從1350年起持續了共416年,占據了超過一半的泰國歷史。
大城是擔任泰國首都時間最長的城市
而大城之後則是另一個極端,最短暫的吞武里(1770年-1782年)僅持續了13年的首都地位。
如今的曼谷則在1782年才被確立為首都,不到泰國歷史的三分之一。而泰國歷史上的都城共有五個,這不均勻的五都過往,輝映著泰國怎樣的歷史?
曼谷
一、泰族初興,湄南河域三國起
如今泰國有著約七千萬的人口,而其主體民族是泰族,占總人口數的75%。
今天泰國境內的泰族屬於泰老民族的一支,泰老民族起源於中南半島北部和雲南南部的峽谷平原地帶,那裡是一處亞熱帶的河谷平壩地區,氣候炎熱,雨量充沛,自古以來泰族先民就在那裡繁衍和生息。
廣義的泰語系
9世紀初,大量的泰族先民由於生存空間被擠占,開始逐漸向南遷徙到湄南河流域。
湄南河流域
而此時湄南河流域的控制者是高棉人建立的吳哥王國,作為柬埔寨的前身,吳哥王國盛極一時,在巔峰時曾占領過東南亞大部分地區,其疆域從印度支那半島向北延伸到今日中國的雲南省,從越南向西延伸到緬甸。
9世紀時的吳哥王國疆域
作為外來者,泰族人在遷入後倍受高棉人的蔑視,最初,泰族先民們只得生活在高棉邊緣地帶的幾座城邦,以部族群聚的方式適應著新生活。
泰國境內的高棉式古廟
但很快,西邊緬甸的緬族先民興起,於849年建立了蒲甘王國,並發起了東征,打到了吳哥王國邊緣泰族人群聚的城邦。
面對西邊的異族入侵,泰族人奮起抵抗,最終擊退了緬族人,經歷過戰爭後,泰族對邊境城邦的掌控逐步加深,慢慢展現出脫離吳哥王國控制的勢頭。
正所謂過江遇渡船——天從人願,13世紀吳哥王國逐漸衰落,對邊境的控制也每況愈下,正是在這一時期,湄南河流域接踵出現了多個泰族建立的封建王國。
首當其衝,1238年,素可泰的兩名泰人將領坤邦克覽滔及坤波孟發動起義,宣布獨立,於湄南河中上游的素可泰城建立政權,這也是泰國歷史上認可度最高的封建史開端。
如今素可泰府的位置
素可泰城位於湄南河的一條支流的邊緣,坐落於湄南河分水嶺的永河盆地,永河盆地的排水面積非常廣闊,大部分地區都擁有適宜種植水稻的肥沃土壤,是當時泰族先民的密集聚居地之一,人口較為密集。
素可泰王國
作為泰國古代史的開端,在當時泰族先民零零散散分布在湄南河流域,各個城邦割據的狀況下,素可泰王國見證了泰族人在湄南河流域最初的門戶自立。
直到今天,不少泰國繪畫、雕刻、建築仍存有昔日素可泰王國的影子。而泰文也正是在素可泰時期被創立使用的,第三任素可泰國王蘭坎亨以吳哥文字為底,融合了孟族文化,並積極推廣使用泰文。
素可泰古城遺址里至今還留存著一座石碑,上面記載王國人口曾高達三十萬,並記錄著對城牆與湖泊的命名,以及對土地的分配,印證著素可泰王國曾經的鼎盛。
而在13世紀,素可泰王國的勢力範圍只及於湄南河中上游的部分區域,而正如之前所說,這一時期泰人建立的國家並不止素可泰王國。
素可泰遺址
1292年,在素可泰王國北部兩百公里的湄南河的上游地區,由於受到北方元朝蒙古軍隊的入侵,泰人庸那伽帶領泰族人奮起反抗,並在素可泰國王的幫助下,建造了清邁城,並就地建立了第二個泰人國家——蘭納王國,清邁在泰語中的意思也正是「新城」。
蘭納王國的位置
清邁城地處素貼山區,平均海拔300米,四面環山,氣候宜人,湄平河穿城而過,山谷寬闊,土地肥沃,糧產豐富,還地處多族勢力交匯之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清邁的位置
13世紀末14世紀初,在素可泰王國往南的區域,出身華富里城的泰人烏通與素攀武里城聯姻,脫離了吳哥的控制,在湄南河中下游建造了新城邦大城,並於1351年宣布建立阿瑜陀耶王國。
素攀武里府的烏通雕像
大城位於巴塞河、湄南河和夜功河的匯合點,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物產豐富,人口稠密,位置地處內地通往海上的戰略位置,區位條件極其優越。
大城的位置
而阿瑜陀耶王國也是結合了泰族的軍力,高棉族的行政,以及華人的商業,集百家之長,充分利用沿海且靠近馬六甲海峽的區位優勢,積極推動貿易通商。
軍事發展也極為迅速,擴張意圖明顯,葡萄牙人曾對這時阿瑜陀耶王國的軍事有過「戰象萬頭」的描述記載。
言而總之,在約13世紀中葉到14世紀中葉這一百餘年裡,泰族人在湄南河流域陸續建立起了三個泰族人國家:素可泰,蘭納,阿瑜陀耶。
東南亞局勢
二、大城崛起,阿瑜陀耶現曙光
素可泰王國在鼎盛時,擴張並控制了當今泰國的大部分地區,但好景不長,在曇摩羅闍二世繼位之後,他痴迷宗教,不問政事,大肆修建佛教設施,國力衰退。
而阿瑜陀耶國力發展迅速,擴張意圖呼之欲出,趁素可泰對國力衰弱,阿瑜陀耶迅速兼并了大量素可泰王國的南部領土,並在1378年通過戰爭迫使素可泰成為阿瑜陀耶的藩屬國。
然後在1438年素可泰王國最後一任國王去世後,阿瑜陀耶吞併了素可泰王國,向北與蘭納王國直接接壤。
15世紀初的東南亞,藍紫色為阿瑜陀耶,橘色為素可泰,紫色為蘭納
而阿瑜陀耶對於蘭納王國自然也是虎視眈眈,1441年,阿瑜陀耶向蘭納進軍,在經歷了三十餘年的間歇交戰之後,雙方雖然並未在領土上獲得太多實際戰果,但戰爭最後還是以阿瑜陀耶的微弱優勢與蘭納的疲弊求和告終。
而對外,阿瑜陀耶王國也敢於重拳出擊,15世紀時阿瑜陀耶向東攻陷了老東家吳哥王國的首都,覆滅了吳哥王國,使柬埔寨進入了黑暗時代。
對南部的馬六甲蘇丹國,阿瑜陀耶也發起過多次戰爭,試圖控制馬六甲海峽,但由於馬六甲蘇丹國與明朝建立了密切的藩屬關係,鄭和七下西洋有五次都以馬六甲為駐紮地,忌憚於當時明朝國力之鼎盛,15世紀阿瑜陀耶並沒有占到馬六甲的太多好處。
鄭和下西洋紀念碑
而對於西邊的德林達依海岸,阿瑜陀耶也一直虎視眈眈,此時占領著德林達依地區的緬甸蒲甘王國因為元朝的擴張,而被元軍打得分崩離析,15世紀後期,阿瑜陀耶趁機出兵控制了德林達依的大部分地區,疆土與國力都達到了極盛時期,大城也成為當時整個東南亞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如今的德林達依地區
好景不長,1531年繼蒲甘王國之後,緬甸的東吁王國另立門戶,掃清了國內的獨立勢力,再次統一了緬甸,並積極向外擴張,而泰緬雙方的爭鬥也逐漸拉開序幕。
1547年東吁向阿瑜陀耶進軍,最終因大城森嚴的城防而撤退,但不久東吁就捲土重來,1556年東吁攻占了清邁,占領了蘭納王國。
1563年東吁向阿瑜陀耶索要朝貢被拒後,再次向阿瑜陀耶發動入侵,一年間東吁連破彭世洛、披集等數城,次年再次兵臨大城之下,經歷了數月的圍城戰後,阿瑜陀耶國王投降,成為東吁的藩屬國。
16世紀中葉的東南亞
直到1584年,阿瑜陀耶抵禦住了十年間東吁的五次入侵,宣布恢復獨立,並在之後的七年里反攻東吁,使蘭納成為阿瑜陀耶的藩屬國。
1568年緬甸東吁王朝疆域(深綠)
在17世紀的百年間,阿瑜陀耶和東吁圍繞德林達依海岸和蘭納王國進行了四次戰爭,雙方各有勝負,但都未取得較大戰果,蘭納也一直在雙方之間反覆易主,並伴隨著間斷性的獨立。
在此之外阿瑜陀耶還曾與東邊越南的廣南國爭奪過柬埔寨地區的控制權。
而在17到18世紀間,阿瑜陀耶與清朝以及歐洲的貿易交流使得國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經濟持續繁榮,糧食充足到國王考慮過對外出口大米,大城的人口甚至曾達到近百萬,城內廟宇林立,港口商船接踵比鄰,對外交流頻繁。
城內貿易商品從中國的絲綢到葡萄牙的香料,應有盡有,還有著歐洲的傳教士與清朝的華商共同出現在大城的場面,曾被譽為「東方威尼斯」。
法國大使向阿瑜陀耶國王傳達路易十四的致信
但在經濟的興興向榮之下隱藏的是腐敗猖獗,以及王室內部劇烈的繼位鬥爭,也正是由於激烈的王位鬥爭,阿瑜陀耶一直未建立起完善的徭役制度。
尤其是兵役方面,很長一段時間阿瑜陀耶的大部分軍事力量都是靠臨時征役,這為之後它的覆滅埋下了巨大的禍根。
三、前朝陷落,吞武里南遷中興
1752年,緬甸的貢榜王國建立,作為東吁的繼承者,貢榜繼承了與阿瑜陀耶的仇怨,1759年,貢榜向阿瑜陀耶進軍,1765年貢榜再次發動入侵,派出了約4萬人的軍隊向阿瑜陀耶兵分三路,從蘭納王國以及德林達依海岸方向直逼大城。
緬甸將領
而阿瑜陀耶也進行了自認為充分的準備,召集了約6萬的軍隊進行防守戰,但由於極其不完善的徭役制度,但阿瑜陀耶接連失利,僅僅4個月,貢榜軍隊就再次兵臨大城城下。
在頑強抵抗了數月後,1767年4月,城防被攻破,大城陷落。
貢榜軍隊在大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洗劫屠殺,最終將大城的一切付之一炬,阿瑜陀耶王國隨著大城的火光沖天不復存在。這場暴行作為國讎家恨,直至今日都還在影響著泰緬之間的關係。
大城陷落
而在戰爭結束後,由於清朝與貢榜的邊境衝突升級,貢榜不得不將大部分軍隊回撤參戰,留不下足夠的駐軍,自然無法鞏固戰果。
在這時原阿瑜陀耶一名祖籍潮汕的華人將領鄭信抓住了機會,他在貢榜包圍大城時率兵成功突圍,並在沿海建立根據地反抗貢榜入侵者。
很快鄭信便站住了腳跟,逐步驅逐殲滅了貢榜駐軍以及其他割據軍閥,1767年11月,鄭信收復大城,隨後宣布建立新王國,還在1774年幫助蘭納王國擺脫了緬甸控制。
而在都城選址上,大城的受破壞程度過高,城中所有王宮、佛寺、城門、民宅全部被緬甸人焚毀,只剩下斷壁殘垣的廢墟。
修復會消耗大量國力,並不划算,而另一方面,由於歷史上緬甸人曾多次兵臨大城,對這座城市已經有了充分的了解,在戰爭中會陷於不利的境地,還都大城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大城府守衛戰防禦工事遺蹟
最終鄭信決定定都在大城的南方——吞武里,吞武里相比大城更靠海,對於當時內憂外患並起的新政權來說,位於湄南河河口的位置。
不僅意味著位置適中便於統治,還意味著陸路難攻,水運便捷,而由於位於湄南河沖積三角洲,有著豐富的降雨與肥沃的土壤,適宜大量人口居住。
吞武里位置
然而,雖然吞武里的區位條件極其優越,但終鄭信餘生,都在鎮壓內亂與抵禦外敵,吞武里並未得到很好的建設。
而這一錯過,便是永遠。
吞武里的鄭信雕像
四、塵埃落定,曼谷延續至今
晚年的鄭信對於治國逐漸心有餘而力不足,加之逐漸沉迷於佛教,在吞武里修建了大量佛寺,勞財傷民。於是,作為剛剛重新統一不久的新朝統治者,吞武里不幸地和隋朝撞了命。
1782年,一名貴族在大城附近起兵發動起義,並很快控制了吞武里,鄭信為被迫遜位,並被送入寺廟出家為僧。
鄭王廟,又稱黎明寺,鄭信出家的寺廟
而此時,吞武里的開國元帥之一通鑾正在東邊與越南在柬埔寨交戰,聽聞吞武里發生了政變,迅速與越南進行議和,休戰回撤,回到吞武里後,通鑾率兵平定了叛亂,但野心勃勃的他指責鄭信治國不力,應當對此負責,於是他處決了鄭信,自立為王。
吞武里王國也就此告終,僅存在了15年。
拉瑪一世畫像
處決了鄭信之後,通鑾於1782年加冕,自稱拉瑪一世,他將都城遷到了吞武里對岸,湄南河的東岸——如今的曼谷。
曼谷的意思在泰語裡是「河濱之島」的意思,早在阿瑜陀耶時期,曼谷就用來被稱呼湄南河附近的城市,而在新城建立之後,拉瑪一世將其命名為拉達那哥欣,但民眾及外國人仍習慣稱之為曼谷。而這個王國就是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曼谷王朝。
剩下的百餘年裡,曼谷王朝在19世紀末將蘭納王國併入了版圖,結束了蘭納王國的長達600年的歷史,作為和主體政權一直同時存在的蘭納的首都,清邁也擁有著悠久而豐富的歷史,作為泰國北部最大的歷史文化城市一直延續到現在。
曼谷王朝自建立之後再也沒有被成功入侵過,近代也因為處於英法勢力交界之地,雖然主權受到了部分侵害,但最終通過周旋巧思,以割地為代價避免了列強殖民,成為東南亞唯一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英法在中南半島的殖民過程,其中只有泰國(黃色)保持了獨立
曼谷在遷都之前是個規模很小的漁村,遷都興建時城牆內面積僅僅約3平方公里,但經過八十餘年的發展,1865年時曼谷就已經是集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為一體的國家中心了。
而進入現代之後,曼谷充分發揮湄南河的貿易優勢,發展工商業。如今曼谷擁有1600萬人口,世界最著名的米市,世界頂流的旅遊業,歷史文化景點豐富,有著四百多座佛教寺廟以及數家博物館,以及豐富多彩的夜生活。
拉瑪十世的登基儀式
如今的曼谷官方名恭貼瑪哈納空,擁有著最長地名的金氏世界紀錄,全稱長達167個拉丁字母,中文意譯為「帝釋天旨述、工巧天神築,天子御駐,極宮浮出,九玉樂都,宏偉盛處,金湯天固,玉佛永屬之天神京都」。
泰國目前共有77個一級行政區,曼谷除外的76個行政區都稱為「府」,這其中就包括素可泰府、清邁府、大城府,而1971年泰國政府將原本的吞武里府撤銷,併入曼谷,成為曼谷的五十個縣區之一,一同構成了當今的現代曼谷,人口規模超過1000萬人。
如今的曼谷被湄南河一分為二
有趣的是,由於吞武里開發度不及對岸,保存著許多鄭信時代的廟宇及城中水道,加上許多做工精細的建築和傳統歷史地標,鄭王廟就是其中之一。
鄭王廟主塔高達82米,據說當年鄭信驅逐緬軍後,順湄南河而下,經過此寺前正好是黎明時刻,遂下令上岸到寺里做禮拜,鄭信登上王位後,下令重修此寺並將其改名為「黎明寺」。
而這些西岸飽含歷史氣息的景觀與對岸的現代化城市一同構成了一副古今共鳴的獨特景象。
湄南河西岸風光,圖中最高建築為鄭王廟
作者|恪謬
西南政法大學在讀法學生 | 歷史角落發掘愛好者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