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武漢和上海很像?漢口的那一片建築群:「東方芝加哥」

2022-03-31     蘇丹卿

原標題:為何有人說武漢和上海很像?漢口的那一片建築群:「東方芝加哥」

在武漢生活久了,不由發現,武昌、漢陽和漢口的「城市氣質」太鮮明了。置身其間,便能發現它的不一樣。

從歷史角度來看,武昌是科教文化中心,漢陽是工業中心,漢口是經濟、金融中心。

但若從「氣質」方面來分辨,我的觀察(個人拙見,帶著個人情感)是武昌是「腹有詩書、奮勇爭先,充滿煙火氣」漢陽是「古典、文雅、高山流水遇知音」漢口則是「洋氣、小資、有一定的腔調」

三大重鎮隔江鼎立相望,長江、漢水浩浩蕩蕩,賦予了每一片土地所不同的氣質風貌。這與歷史的發展有著莫大聯繫。

就說說漢口吧。我的一個上海朋友曾來武漢旅遊,她不禁讚嘆,形容漢口跟上海太像了。這個「像」除了地理位置,還有歷史的重要因素:西方列強與租界(這一段歷史於今天的江漢關博物館陳列得非常詳細)。

漢口的商業興起是從明朝開始,但真正使其崛起還是在20世紀初。

1861年,漢口開埠,洋人紛沓而來。英國最先與漢口通商,緊接著其他外國商人也加入進來。美國、法國、德國、丹麥、荷蘭、西班牙、比利時、義大利、奧地利、日本、瑞士、秘魯等國先後來漢通商。

他們憑藉種種特權和經濟、技術優勢,不斷開設洋行,公館,創辦工廠。到了20世紀初,漢口洋行一度超過百家。漢口也成為全國四大港口之一,更是成為全國僅次於上海的國際大都市,它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漢口開埠,漢口的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轉型,不僅打開了開放和進取的格局,也融合了洋氣、海派、小資。

走在今天的江岸區沿江一帶,或深入江岸區的街巷中,如從黎黃陂路進入,眾多西式建築、花園洋樓都在靜靜敘述著當年的盛況。

而在黎黃陂路上及周邊幾條巷子裡,大大小小的咖啡館、小餐廳、酒吧、畫廊…….一股濃濃的海派氣息撲面而來。

年輕人坐在樹下喝著咖啡,聊著天,時光靜好的安逸午後令我感到些許恍惚。

對待歷史遺留下的東西,不同時代的人之間難以產生共鳴,有人不屑一顧,有人迷之傾慕,有人昂首正視。

黎黃陂路曾是俄租界地區,大概是17座西式建築在這裡拔地而起,包括有華俄道勝銀行、怡和洋行、巴公房子…… 我對巴公房子的印象較為深刻。

這是俄國茶商在漢口留下來的老房子,曾作為高級公寓使用,位於江岸區鄱陽街 46-56號的角落裡,今年已有112歲(目前仍在保護性改造中)。

此外,漢口裡分是最讓我喜歡的地方。如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一樣,里分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築,以漢口最為集中。

里分是漢口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的結合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標本。 同興里是漢口裡分的部分之一,與洞庭街與勝利街相連。

同興里是條僅有兩三百米的小巷,能夠一眼見底,巷子裡有咖啡館、手工店。

文藝氣息也很濃,花與咖啡交織的香味縈繞,但比黎黃陂路幽靜,我選擇在這裡歇息並喝了兩杯咖啡。同時,靜靜觀察了這裡的建築風采。

1932年,由16家富商集資修建的25棟石庫門在劉家花園故址落成,人們取共同興旺之意為里分命名為「同興里」。

灰色的清水牆,西式線腳裝飾,磚砌的拱券門,窄窄的門檐,面向巷道開著落地木質百葉窗,建築風格既西式也中式。

抬首望去,屋牆之間,晾曬著衣物,歷史與當下生活融合在一起竟是如此和諧。「文明晾曬」透著生活里的片刻幽默。

通過里分建築群也可以發現,當時的漢口商貿活動並沒有被整個外國經濟利益所左右,其結構也沒有轉向帝國主義。究其核心還是漢口的本身商業中心的牢固。

在漢口開埠之前,這裡已經是一個繁華的商業城市,「天下四聚」之一、「楚中第一繁盛處」,來自全國各省的商人在此經商,成立商幫,設立會館,發起建設模範區。

其中,就曾有兩大幫派在此爭奪「商業老大」的位置,分別是來自湖南的寶慶幫和安徽一帶的徽州幫。

里分縱橫交織,構成大漢口的血管,是老武漢不可抹去的城市印象,也是武漢城市史的重要內容。

希望城市能好好維護這些歷史建築,還原其真實的歷史風貌,令城市記憶更加活躍起來,呈現出一個豐富多彩的武漢形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6ab9852e9a9a2dc0403f55cb82386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