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小高潮,徐達北伐和蒙古騎兵對沖,歷史上是不可能的

2022-04-10     浩然文史

原標題:《山河月明》小高潮,徐達北伐和蒙古騎兵對沖,歷史上是不可能的

《山河月明》小高潮,徐達北伐和蒙古騎兵對沖,歷史上是不可能的

《山河月明》第2、3集就出現了劇中的小高潮,明軍和北元的戰爭。劇中徐達和化身小兵的朱棣一起出征,明軍在正面戰場和北元騎兵對沖。和蒙古騎兵對沖這種事,放在永樂以後是可以的,但是在明朝剛建國時期,可能還真不行。馬是戰略資源,更是消耗品,明初軍隊其實極度缺馬,明太祖不惜開海,就是為了尋找馬種。所以徐達北伐根本不敢也不捨得大規模使用騎兵戰法。

蒙古騎兵

一、西北成為主要馬區

古代,馬是一種戰略資源,更是消耗品。中國雖然地大物博,各地都能產馬,但各地產的馬並非都可以用作戰馬。戰場情況不同,對馬的需要就會不同,有的需要衝鋒時的爆發力,有的需要有爬山涉水的持久力,有的需要有高大威武的體型以充當儀仗。但中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南方地區產的馬瘦弱,只能滿足日常代步之用。而且馬也是一種動物,有恐懼等感情,如果是江南馬和蒙古草原馬相遇,可能雙方人還沒接觸,江南馬就會因恐懼而掉頭,所以中原和江南等地其實是不產戰馬的。

西北馬

先秦時期打仗都用馬拉戰車,已經用到了戰馬。《禮記》中說,商周時期,中國九州之中的幽、雍、並、冀、兗等五州產馬。周孝王時期,孝王令手下在陝西渭水附近培養戰馬,這是中原重視西北馬的開始。秦朝在西北等邊地設立牧師苑養馬。西漢景帝時期,在西、北邊郡設立馬場36座,並引進西域馬種,改良中國馬,共養戰馬30萬頭,就是憑藉漢景帝的家底,才有了漢武帝北擊匈奴的功績。

至魏晉隋唐時期,西北已經成了中原王朝主要戰馬提供地。唐初在陝西、甘肅等地設置牧馬監,至唐高宗時期,二地的馬匹已經高達70萬匹。安史之亂後,西北馬區淪陷,不論是五代十國,還是宋朝,都沒有恢復對西北產馬區的統治,所以中原戰馬日益缺少,尤其是宋仁宗以後,西夏割據西北,西北戰馬的來源被徹底斷絕。宋朝只能靠次一級的山西、陝西馬補充,而優質戰馬,基本只能向外族購買。比如,宋朝和吐蕃之間有茶馬貿易,每年要進口藏馬2萬匹,沒有優質戰馬也是宋代軍事羸弱的原因之一。以上事件表明,此時中國的主要產馬區在西北。

茶馬貿易

二、明初中國還是個貧馬國

元代以草原騎兵奪取天下,特別重視馬匹的養成,元代禁止民間飼養戰馬,而是在統治疆域內設置了14個超大型官營養馬場,一座在今天的貝加爾湖,兩座在外蒙古,三座在內蒙古,三座在河北省,一座在山東益都,一座在甘肅甘州,一座地跨雲、貴,一座在安徽合肥,一座在朝鮮濟州島。從這個分布我們能看出,中國的優質馬區已經東移,由西北轉向了正北的蒙古草原和臨近草原的河北地區。這是因為,蒙古草原的馬匹的確最優,但傳統皇朝無法完全控制蒙古草原,所以只能用西北養馬。但元朝實現了對蒙古和中原的完全控制,所以馬區發生了轉移。

大元鐵騎

這14座超大型馬場由太僕寺負責管理,太僕寺採取遊牧式喂養,劃定一個超大的地域,讓馬在劃定區里自由奔跑吃喝,實際就是不管理。每年九月、十月,元朝中央會派人去這些馬場視察,按照馬匹好壞給予太僕寺責任人評價。這種養殖方式能激發馬的野性,所以品質優良。

到了明朝建立之初,長城以北、西北和雲貴西南等產馬區不在明朝控制中;而元朝皇室北逃前,曾兩次特意集合全中原的馬匹,不論官營戰馬還是民間私馬,一律向北京集合,然後被帶往草原。所以明初極度缺乏馬匹,《續文獻通考》中說,明初朱元璋「 南征北討,兵力有餘,唯以馬為急」,而北元引弓騎馬之士達百萬,逼臨邊境,給了朱元璋極大的壓力。

明軍

三、明初拼湊的萬國牌騎兵

今天都知道朱棣時期的三千營是精銳的純騎兵部隊,在朱棣北伐期間出了大力氣,三千營能和專業的草原騎兵一對一交鋒,展現了明軍不俗的戰力。但你們想不到的是,三千營的馬匹其實都是朱元璋時期留下的萬國牌馬匹的後代,這些馬成分複雜。

首先,明初戰馬的來源就是俘虜馬,這些俘虜馬占據了明初騎兵的絕大比例。按照《明太祖實錄》做出的統計,在明朝建立的1368年,因為對元戰爭,明軍獲得了大量的戰馬,總計60376匹。對這些戰馬,朱元璋曾下令「 給本鎮官軍騎操,或即用充賞」。俘虜的馬都是優質的蒙古戰馬,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數量多,但朱元璋還是不敢組建一支純騎兵部隊,而是將這些戰馬作為身份的象徵或作為賞賜來拉攏人心。可見明軍優質戰馬的缺乏。

朱元璋

其次,就是外藩收買。這就涉及到了明初一個重要問題,朱元璋對萬國來朝的追求。一般認為,朱元璋重建宗藩關係是為了彰顯正統,但更現實的原因則是買馬。按照《明太祖實錄》所說,洪武初年,朱元璋可謂四處收馬,其收馬的命令下達給各路土司、外藩、西北地方官。湖廣諸土司、貴州諸土司、廣西諸土司、吐蕃、臣服明朝的蒙古部落等,都給朱元璋上貢過馬匹。少的1匹,多的800,雖然看著少,但進貢方多,就這麼東拼西湊,數量也是不少的,至洪武五年,朱元璋才組建了一支小規模的純騎兵部隊。

但1372年,明軍分三路出塞征伐草原,失敗,肅清漠北的任務沒有達成,其中李文忠的東路軍傷亡最慘,宣寧侯曹良臣在內的諸多高級將領陣亡,明初囤積的戰馬損傷一空。為了快速彌補戰馬的損失,外藩收馬又被提上了日程。海外藩國中最被朱元璋看重的就是高麗和琉球。

李文忠

濟州島(高麗的耽羅)本身就是元朝劃定的馬場之一,元朝時至少將2萬匹蒙古馬放入耽羅馬場,讓蒙古馬和耽羅馬交配,以改良馬種。至明初,耽羅馬已經十分優良。1374年,禮部主事林密出使高麗宣旨,告訴高麗進獻耽羅戰馬馬種2000。但耽羅的地方領主達達牧子卻是個親元派,他以「 吾等何敢以世祖皇帝(忽必烈)放畜之馬獻諸大明」為由拒絕了大明皇帝的旨意,最後高麗搜集了300匹私馬交差。此舉引得林密大怒,林密說「 濟州馬不滿二千數,則帝必戮吾輩,請今日受罪於王」,威脅高麗王要是不交出2000匹戰馬,要不就等著大家一起被皇帝殺頭吧。高麗王非常恐懼,「無以對」,七月就集合全國之力征討耽羅。八月,耽羅被平定,林密也獲得耽羅種馬,滿意而歸。這就是明初,中朝關係史上著名的「耽羅索馬」之事。

琉球國雖然是島國,但也產優質馬匹。按照日本人編寫的《琉球史料叢書》所說:「 大古之世,天然馬生國中。」按照《太祖實錄》所說,1374年,刑部侍郎(當時是正四品)李浩攜帶諸多貨物入琉球國買馬,最後帶回馬種40匹和硫磺5000斤。

琉球馬

文史君說

朝鮮和琉球之事,只是明初諸多索馬故事的代表,明初就是這麼東拼西湊來組建騎兵的。加上後來明朝收復了西北,馬區得以穩定,明朝的騎兵組建才終於走上正軌。至永樂時期,明朝才出現了能和蒙古騎兵一對一交鋒的專業騎兵集團三千營。而《山河月明》中徐達北伐出現的大規模騎兵交戰其實是不大可能的。

參考文獻

谷光隆:《明代馬政の研究》,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會,1972 年。

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2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62f636c0e3f9c120ab69e033d6fc6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