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孩》:真正勇敢的人,都敢於以真實的自己對抗全世界

2022-10-07     我的萌寵嘟嘟

原標題:《丹麥女孩》:真正勇敢的人,都敢於以真實的自己對抗全世界

01 一部文藝片

有人批評電影《丹麥女孩》:明明是狗血虐心劇,卻拍成了文藝片。對於這則評價,很多人是不能認同的。人們認為:相比歇斯底里和狗血,有油畫般質感的《丹麥女孩》更能雋永。

《丹麥女孩》是奧斯卡最佳導演湯姆·霍珀執導的一部人物傳記類影片,主要講了丹麥畫家艾納·韋格,在同是畫家的妻子格爾達·韋格納的支持下,勇敢接受變性手術,成為真實自己的故事。

《丹麥女孩》由「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主演,埃迪·雷德梅尼憑藉此片獲得了2016年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惜敗小李子。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丹麥女孩》預告片剛一出來,就有人在為小李子點蠟燭了。由此可見埃迪·雷德梅尼的表演之精湛,讓觀眾感到驚訝的同時,更驚為天人。

甚至有人打趣到,埃迪·雷德梅尼沒有拿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是理所應當的,因為他應該拿最佳女主角獎。

本片導演是湯姆·霍珀,他是好萊塢最優秀的導演之一。他執導的影片《國王的演講》,獲得第83屆奧斯卡12項提名,最終斬獲包括最佳導演獎在內的四項大獎!

這部《丹麥女孩》雖然是傳記類影片,但是每一幀都如油畫般精美,使觀者不僅沉迷於主角的人生故事,也沉醉於油畫般質感的畫面。這也正是它為眾多觀眾喜愛並推薦的原因。

02 變性人紀事

《丹麥女孩》脫胎於大衛·艾伯修夫的小說《變性女郎》,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上世紀20年代,丹麥畫家艾納·韋格納和妻子吉爾達相識相戀,相同的職業和興趣,讓他們最終結為伉儷。

一次,由於妻子的女模特臨時爽約,艾納在妻子的勸說下扮上女裝代替女模特,從此他發現了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渴求,也認識到,真實的自己與現在的他截然不同,他本應是一個女嬌娥,束手無措卻成了一個少年郎。

為了追求真實的自己,1930年,艾納在國外接受了世界上第一例變性手術,手術成功後,艾納正式改名為「莉莉·艾爾伯」,並獲得了合法的身份文件。

同年5月,她正式解除了與吉爾達的婚姻關係。此後兩年里,艾納先後接受了4次相關手術,但在最後一次移植子宮的手術中,艾納的身體出現了排異反應,最終不幸去世,終年49歲。

很多人把「變性人」作為影片的一大看點,抱著獵奇的心理來觀看,甚至有人對於艾納所代表的跨性別群體口誅筆伐,認為他們是「道德敗壞」。這完全是偏見。

「跨性別者」這個詞是1970年國外人維吉尼亞·普特斯創造出來的,它指一個人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相信自己屬於另一種性別。就像影片中的艾納一樣。

至於跨性別的成因,主要有二:

一是和其幼年時期的生活經歷有關。比如有的父母希望生一個女孩,於是把兒子打扮成女孩的樣子,並且按照女兒的養育方法來培養,使得孩子的性別認知心理被扭曲,從而導致跨性別的產生。

二是與生俱來,由於某些生物學因素,使得跨性別者在心理上天然地對自己有著與生理性別相反的認知。

不論怎樣,目前都沒有證據表明有哪一種心理精神療法能夠扭轉性別。

03 性少數族群的殘酷社會生態

很多人在看影片時,都想到了我國著名舞蹈家金星。金星向來以「毒舌」而著名,不過最為人所知的,還是她的變性人身份。

金星從6歲起,就覺得自己應該是個女孩,直到她28歲,才完成了變性手術,成了我們現在認識的金星。

和艾納一樣,金星也是跨性別者。跨性別者一般有3個程度,輕度、中度和重度,輕度跨性別者會疑惑自己的性別,中度和重度跨性別者會嚴重排斥自己的生理性別,如果有條件,他們會選擇通過變性手術找尋真實的自己。

跨性別者有三種類型:男變女,女變男,性別酷兒(具有流動性性別認知,可男可女)。

一直以來,在普羅大眾的認知中,人的性別就是以男女為主的二元式,一個人,不是男人,就是女人。

然而,通過科學家的研究,人類的性別本身具有56種之多(來自《有性無別》)。因此,這世界上除了純男和純女,還有很多模糊了男女界定的性少數族群,他們無可奈何地成了我們中的異類。

人們對於「非我族類」者,有著天然的排斥,因此對於這些包括跨性別者在內的性少數族群,人們對他們充滿了污名化甚至敵意。

在口頭上,「男人婆」、「不男不女」、「偽娘」、「人妖」等羞辱性詞語層出不窮,以至於很多性少數者只能在黑夜出沒,因為他們害怕日光下人們異樣的眼光和惡毒的語言。

在行為上,有的性少數人會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遭受到來自陌生人的暴力對待,輕則推搡,重則毆打。

在家裡,由於社會輿論,性少數者被認為是家庭的恥辱,他們會被家人強制要求通過治療轉變性別認知,更有甚者會被逐出家門。

在社會中,性少數者由於不能符合大眾審美,以及遵守大眾的道德規範,他們不被企業和商家所接受,就連生計都成了問題。

然而儘管他們在這世上的生活如此艱難,很多人仍舊努力找尋著真實的自己,並且勇敢地對抗著來自世界的惡意,正如金星和艾納。

04 以認識應對勇敢,才是多數人和少數人和諧共存的法則

人們之所以排斥包括跨性別者在內的性少數人群,最主要的就是認為他們「違背了自然規則」。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一點:不是他們違背了自然規則,恰恰相反,是自然規則創造了他們。

有人大聲疾呼:你們寬容一些吧,人家沒招你沒惹你。

事實上,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寬容。作為大多數者,對於少數者,我們應該做的是認識他們,了解他們。

柴靜在《看見》中如是說:唯有深刻的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

我們沒有資格談寬容,沒有認識,沒有了解,我們甚至連包容都談不上。

這些性少數者,他們或許在心理認同上與我們有異,然而這並不是他們造成的,這是自然造成的,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們也是。在生物屬性上,我們同屬人類,在人類範疇中,我們亦為同類。

他們並不比我們差,相反的,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比我們更優秀、堅韌和勇敢。

如影片中的艾納,如現實中的金星,他們敢於用最真實的自己對抗來自世界的惡意,並且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在這一點上,咱們作為「大多數」,真的要感到慚愧了。

作為逆流而上者,他們更值得人們去了解和敬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61fe8ba7111d79b008880be9de36d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