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弊病,貫穿3場!」國足3連敗主因,黃健翔:伊萬,真不懂?
又輸了,國足輸得讓人連憤怒都提不起精神。3場比賽,7-1被日本羞辱,2-3被沙特逆轉,1-3被澳大利亞碾壓,這接連的失利讓人無奈到只剩下苦笑。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球隊表現得如此糟糕?大家心知肚明的真相也許是——教練「伊萬科維奇」實在是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排兵布陣和換人策略。
伊萬科維奇:你到底在幹什麼?
伊萬的臨場指揮堪稱災難。面對日本隊時,全場比賽像是在演「龜縮防守」,進攻端幾乎沒有一次像樣的射門嘗試。明明有五個換人名額可以調整體能和戰術,卻仿佛沒有人提醒他手裡還有換人卡。好不容易動了動腦筋換了幾個人,偏偏又是「添油式」的換法,換上去的人跟不上比賽節奏不說,換下的球員個個一臉問號:教練,你是不是看錯人了?
面對沙特時,對手在下半場被罰下一人,本來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只要穩紮穩打20分鐘,拿下勝利不成問題。但伊萬仿佛沒長記性,死死抱著不換人的執念,好像換人是給對手送人情。於是,在最後時刻,體能透支的球員們像被榨乾的檸檬,根本無力招架對手的猛攻,硬生生把好局變成了送分。這種「固執到讓人捶胸頓足」的教練決策,真是看得球迷直呼「心梗要發作」。
補時魔咒:難道國足天生怕補時?
說到補時,國足仿佛進入了「送分狂魔」的模式。這不,最近3場比賽,日本、沙特、澳大利亞每隊至少一個補時進球。對方一到補時階段就仿佛裝備了「絕殺BUFF」,而我們則像被施了「軟腳咒」。對手隨便往前一頂,球就進了,整支球隊仿佛變成了「佛系球員」:隨便你進,只要比賽能結束就好。
這也不難理解,體能透支、心理疲軟,再加上教練的指揮亂成一鍋粥,補時階段的防守自然形同虛設。伊萬賽後也很「誠懇」地承認:「嗯,我們在補時階段總是表現得不太好。」言下之意,這鍋他不背,可能是球員的問題?要是換個教練,能看到的是,「補時狂魔」的標籤可能就不會一直貼在國足頭上了。
換人換出事,伊萬你到底在看什麼?
如果說戰術不夠出色可以理解為教練個人風格問題,那換人時的「自殺式操作」就是教練無能的直接證據。看看對陣澳大利亞時的「致命操作」:謝文能和胡荷韜兩人在上半場防守的站位和態度,基本沒有給對手太多機會。但下半場一換人,上來個拜合拉木,立馬被對手突得找不著北。連黃健翔都怒斥:「伊萬你在換人時到底考慮了什麼?」
難道換人就是為了換個「新面孔」?還是為了彰顯「我在做決定」?換上去的拜合拉木明顯還沒從替補席的座椅上暖過身,結果,面對澳大利亞強力衝擊時,他就像個被丟到風暴中心的小船,被浪打得左搖右晃。右邊路瞬間變成了「通行無阻」的高速公路,再加上左路體能下降,整個防線完全崩潰。可以說,這次換人直接給了對手「虐菜」的機會,讓對方在我們的主場把「肉切得又薄又均勻」。
訓練呢?是不是只是個「擺拍」?
說到訓練,伊萬仿佛一個「秘術大師」,每天把球隊關在訓練基地,卻從來不公開自己的練習內容。賽前吹得天花亂墜:這場比賽我們加強了定位球防守、提升了反擊速度,還會對補時階段做特別準備。結果一上場,定位球全是讓對手練習頭球,反擊速度不夠散步速度快,補時階段簡直就像「打開球門歡迎你」的超級大禮包。4場比賽丟了12球,倒成了「豪華漏斗式防線」,各隊前鋒都笑嘻嘻地表示:再來個補時階段,也許還能多刷兩個數據。
這也難怪黃健翔火力全開地質問:「平時練的什麼?都白練了嗎?」而伊萬的回答更是模稜兩可:「我對球員們的訓練成果感到滿意。」聽到這話的球迷怕不是瞬間拔掉耳機:教練你自己去看錄像,滿地的傳球失誤,形同虛設的防守站位,散步式的跑位配合,這也叫訓練成果?
心理陰影:國足還怎麼敢踢?
而補時階段屢屢被絕殺的場景,更像是對球員心理防線的「精準打擊」。現在的國足球員上場前就先輸一半,因為他們自己都知道,「只要比分領先、到了補時,咱們多半要出事」。這種自我心理暗示,才是最致命的癥結。對手只要到了最後幾分鐘,心理上是「大心臟」模式開啟,反倒是我們的球員個個一副「心有餘悸」的樣子,隨便一聲「吶喊」,國足就容易掉鏈子。連一向淡定的范志毅都調侃:「未來國足比賽的賣點應該是『買比賽票,送補時絕殺』。」
國足未來,伊萬別再瞎折騰了
當一個教練的決策總是被質疑時,他的威信和話語權自然也會被削弱。現在球員們也許早就對伊萬心懷怨言:我們體能吃不消啊!為什麼換下來的總是該上場的?而伊萬卻堅持他的「神秘之道」,把換人當成一種儀式,而不是一種策略。與其說伊萬的執教風格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不如說他是「無招勝有招」,徹底把國足帶上了一條「永遠擺爛」的不歸路。
至於伊萬科維奇是否有資格繼續執教國足?也許再來一場補時階段被絕殺的比賽,足協高層就該考慮「下一步計劃」了。誰都不願意再看到國足一次次倒在補時的絕殺刀下,畢竟,這已經不是運氣不好,而是災難性的技戰術失調和指揮無能。國足的未來?那不是伊萬一個人說了算的,也不是球迷能決定的。可目前看來,只要伊萬繼續執教,贏球恐怕真的比登天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