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中的木構件:桁檁

2023-03-29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中國古建築中的木構件:桁檁

桁,又叫桁條,檁條、檁子,在宋式建築中稱「槫」。桁放置在枋的上面,是架在梁頭位置的沿建築面闊方向的水平構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並將屋頂荷載通過梁而向下傳遞。桁的名稱隨其量頭所在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由上至下依次有脊桁、上金桁、正心桁、挑檐桁。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有斗拱之大木用桁,無斗拱之大木用檁。

一、桁檁的分類

脊桁:就是放置在脊瓜柱上的桁,緊搭在脊枋之上,它是屋脊骨架最上部的一個「桁」類構件。脊桁在小式大木中就叫做「脊檁」。

金桁:在正心桁和脊桁之間的桁都叫「金桁」,金桁按上下位置的不同又有「上金桁」、「中金桁」、「下金桁」等之別。上金桁就是距離脊桁最近的金桁,下金桁就是距離正心桁或檐桁最近的金桁,中金桁就是處於上金桁和下金桁之間的金桁。同樣,在小式大木中金桁也就是「金檁」,根據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上金檁」、「中金檁」、「下金檁」。

正心桁:在帶有斗拱的建築構架中,處於正心桁上的桁,叫做正心桁。所謂「正心」,也就是指在斗拱左右中信的位置。在小式大木建築中,正心桁也就是「檐檁」。

檐檁:在檐柱上的是檐檁。

--挑檐檁:在有斗拱的建築中,位於挑檐枋上的是挑檐檁。

--老檐檁:在重檐金柱上的是老檐檁。

挑山檁:在懸山大木結構中,檁(桁)伸出山牆或排山之外的檁。

梢檁:懸山建築梢間向兩山挑出之檁稱為梢檁。

註:弧形檁:平面呈圓形或扇形的建築,其每開間的檁、枋、墊板都是圓周的一部分,平面呈弧形。這種弧形構件都是用厚度等於檁(或墊板、或枋子)徑,寬度等於檁徑(或枋厚、板厚)加內側弧矢高,長等於外側弧弦長(外加荒)的木料鋸解出來,然後再形加工做成的。

二、桁檁的搭交方式

正搭交檁桁:

指按90°直角搭交的檁子。歇山、廡殿及四角攢尖建築轉角處,兩個方向的檁子作榫成90°角互相扣搭相交,稱為搭交檁。不做榫、各自截成45°斜頭對交稱為合角檁。

斜搭交檁桁:

斜搭交檁桁指按120°、135°或其他角度搭交的檁桁,用於五方亭、六方亭、八方亭等,在多角形建築中,不存在山面壓檐面的問題,但在同一根大木構件上,卯口的方向應該一致。

三、桁檁與構件之間的連接方式

(1)檁條與梁枋之間的連接

檁條與梁枋之間的連接分為檁條與中間梁枋之間的連接和檁條與端部梁枋之間的連接。

檁條與中間梁枋之間的連接方式,一般是將梁枋端部挖一淺槽,其寬度與檁條的直徑相同,然後將檁條的一端擱置在淺槽內,搭置長度與梁寬的一半,這種連接方式通常稱之為搭扣榫連接,其抗壓強度相對較好,能夠有效的防止構件產生水平位移,提高其整體性能,但因梁端端部挖槽而使梁枋構件的強度局部削弱。

檁條與梁端梁枋之間的連接方式和上面稍有不同,這種情況只有一條檁條與梁枋相連,故其連接方式可為以下連接方式。

(2)檁條與檁條之間的連接

對於當心間的檁條與兩邊間的檁條之間的連接,採用燕尾榫連接。燕尾榫的榫頭是「頭大尾小」,即端部寬,根部窄,這樣能使構件具有很好的抗拔性能,增強了相鄰檁條之間的整體性能。

(3)脊柱與檁條之間的連接

脊柱與童柱不一樣,脊柱上面連接的是脊檁,而童柱上面連接的是梁枋,因此,其連接方式不同。脊柱與脊檁的連接方式為鼻子榫,榫頭位於脊柱的凹口內,具有良好的抗剪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