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壇 | 蒲陽漢代遺址
蒲陽村屬於臨渭區藺店鎮下轄的一個自然行政村,被國家授予「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第九批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同時也是臨渭區黨性廉政教育基地。它位於渭河以北,臨渭區與蒲城縣相交的201省道東側,新修的榆藍高速公路之西。
蒲陽村遺存有一處漢代城池遺址,被臨渭區政府和文物保護單位定名為「蒲陽遺址」。遺址位置地處村莊的緊北側,北部略微顯高,南部稍微低平,總體呈矩形分布。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400米,占地面積約為40萬平方米。呈現出古代城池類型文化殘留,然而史書、縣誌、地方志對其均無記載。關於它的名稱、由來、興衰則更是無從得知。
蒲陽遺址示意圖
蒲陽遺址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被發現,之前出土過品種繁多的漢代文物。陝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調查到遺址內地下仍然存有大量的漢代板瓦、筒瓦、瓦當、青磚、陶制排水管道等器物,並發現多處面積較大的條帶狀夯土層。查勘地層剖面,文化層厚在0.6-1.5米之間。2011年8月22日,臨渭區人民政府公布蒲陽遺址為區(縣)級重點保護單位。
近年來,遺址內及其邊沿地帶由於農田基本建設,打擊文物犯罪活動,收繳、收集了大量漢代珍貴文物。這些文物包括漢磚、漢代繩紋板瓦、筒瓦、瓦當、彩繪陶罐、陶壺、耳杯、口徑不一的灰陶排水管道、石雕、石刻、廟宇石構件,以及暴露出來的房屋基礎、爐灰碳渣,進一步佐證了漢代早期文化特性與城池功能特徵。
漢代是繼大秦王朝之後的第二個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文字已經成熟,記事亦為全面,那為何從歷史記載之中看不到對蒲陽故城的任何描述?
為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不妨先從臨渭區歷史上有名的、規模較大的蓮勺縣、下邽縣切入,查考其歷史紀年與文獻點滴,結合近年來湧現出的新信息加以剖析,抽絲剝繭,試以解惑。
筒瓦·瓦當·陶管
《臨渭區志》記載:漢高祖元年(前206)在今交斜鎮來化附近置蓮勺縣。高祖二年(前205)設河上郡,轄蓮勺縣。太初元年(前104)蓮勺縣歸左馮翊郡。太始二年(前95),渭南白渠修成,《水經注》載「白渠經蓮勺城南,又東注金氏陂。」五鳳三年(前55)正月,在蓮勺縣北部築皇帝行宮「蓮勺宮」。建武十五年(39)蓮勺縣歸左馮翊郡。建安元年(196)獻帝將左馮翊郡分為左內史郡和左馮翊郡,蓮勺縣仍歸左馮翊郡轄制。西晉時(265—316)新豐、鄭縣隸京兆郡,下邽、蓮勺隸左馮翊郡,期間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到了前秦苻堅甘露二年(360)正月,割新豐、鄭縣地,設立渭南縣,隸京兆郡,下邽、蓮勺依舊歸馮翊郡。《太平寰宇記》載「後秦姚萇廢蓮勺縣」。
北魏太和三年(479)恢復蓮勺縣,廢夏封(下邽)入蓮勺,隸馮翊郡。西魏大統三年(537)復設夏封縣,與蓮勺同隸馮翊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因蓮勺界內有「群盜」,置延壽郡,郡地在夏封縣,領夏封、蓮勺。隋開皇三年(583)撤延壽郡,夏封、蓮勺歸馮翊郡。隋大業元年(605)改夏封為下邽,蓮勺併入,隸馮翊郡。
從此,蓮勺結束了它在歷史上縣的建制,從其初建至消失,延續時間為811年。
由 《臨渭區志》記載當中,得知兩個基本信息。一是「後秦姚萇廢蓮勺縣」(後秦384-417)。二是「北魏太和三年(479)恢復蓮勺縣」。後文再做詳細論述。
《水經注》載「白渠經蓮勺城南,又東注金氏陂。」「金氏陂」名字來源於漢代車騎將軍金日磾。金日磾的封地在今天故市鎮,冢地在吝店鎮。歷史上人們習慣把故市鎮周圍出現的大型水潭、塘堰、池子冠以金氏名而稱作「金氏陂」。所以只有生髮在故市鎮周圍的陂塘才稱「金氏陂」。根據實地查勘,東邊最遠的「金氏陂」不超過渭南北高速入口地段。
據史料記載和調查而知,漢白渠遺址途經了今天故市鎮北和南師以南,呈西北東南方向匯入了渭河。當時蓮勺縣位置若在交斜鎮來化村一帶(來化位於渭南北高速入口以東約13公里),顯然 「白渠經蓮勺城南,又東入金氏陂」就無法立足,況且來化之南是大荔沙苑區內的高「沙梁子」,此處根本不存在「金氏陂」,又談何「東入」?
另外,漢代洛渭漕渠為什麼由洛河南下,途經官路鎮,要繞過來化塔南至西南方向的孝義開口流入渭河?原因依然是因為來化以南的這些高「沙梁子」不具備開鑿條件。
既然漢代時的蓮勺縣位置不合乎於 《臨渭區志》記載的來化村方位,那麼它的初建之地究竟在哪裡?據相關考證結果與「蒲陽古城遺址保護研究學術研討會」論證,蒲陽漢代遺址與蓮勺古縣的初建相關。
石飾品
《陝西通志》卷三,在介紹蓮勺縣名稱時載「以草受名也」。蓮勺縣最初稱作「輦酌縣」,是以鹵陽湖特生的一種叫做「輦酌」的水草而命名,而「輦酌」這種水草,唯鹵陽湖僅有。蒲陽正好位於鹵陽湖東側,直線距離僅幾公里。從名稱起源學說與古人命名常常以「近山水、據地物」分析,蒲陽應該是蓮勺縣的初建之地。
史料載:秦武公十年(前688),「伐邽、冀、戎」得勝。為了便於統治,在天水一帶設立縣治,是為上邽。同時東遷當地部分居民沿渭河而下,至臨渭區北部,在今天故市村另設縣治,為了與上邽縣相應,稱之為下邽縣。北魏時,因避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名諱中的「珪」,曾一度將「下邽」改稱「夏封」(夏音同下,邽去右耳改寸曰封)。隋大業十一年(615)將下邽才遷至今臨渭區下邽鎮。明洪武十四年(1381)撤下邽併入渭南縣。
《漢書》記載,漢宣帝劉詢年幼時流落於民間,曾困於蓮勺縣鹵泊灘中,後因當地民眾搭救而逃過此劫。下邽鎮今天的屈駕村、見駕村村名皆由來於此。它不但記載了當地先民曾因救駕而遇見皇上,同時也說明皇上是困在了「蓮勺縣鹵泊灘」。鹵泊灘即鹵陽湖外灘,按說鹵陽湖離位於當時故市的下邽縣城最近,而距東南方向來化方位的蓮勺縣更遠,史料記載為什麼不是下邽縣鹵泊灘,而是蓮勺縣鹵泊灘?原因只有一點,那就是當時的蓮勺縣位置就在今天的蒲陽,鹵陽湖區域隸屬蓮勺縣管轄。
《中國歷史-專業詞典》在介紹蓮勺縣中記載:「西漢置。治今陝西渭南市北下邽鎮東北。先屬內史、左內史。太初元年(前104)屬左馮翊。西晉後屬馮翊郡。」提供了蓮勺在今天蒲陽村位置的依據。
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的《漢代長安詞典》載「蓮勺,縣名。在今陝西省渭南市渭河北部與蒲城縣南部地區。漢於下邽縣北部置蓮勺縣,屬左馮翊。隋大業元年(605年)撤銷,蓮勺縣地入下邽縣。如淳曰:『縣南有鹼池,縱廣十餘里,鄉人名為鹵中,漢宣帝微時,常困於蓮勺鹵……』」詞典亦說明了蓮勺在蒲陽村的事實。
查渭南方誌與文史資料:「蓮勺縣治一開始設在下邽東北角城角寨村一帶,後移至今交斜鎮耒化(讀lěi huā)村一帶」。通過調查確認:「城角寨子村」位置在屈駕村南側,今下邽鎮的東北方向。而這「一帶」的東南緊接蒲陽村。故而說地方資料描述蓮勺縣的位置也是蒲陽村。同時文史資料還提供了蓮勺縣曾經有過挪移的依據。
後秦是十六國時期羌族貴族姚萇建立的政權。前秦苻堅淝水兵敗後,關中空虛,原來降了前秦的羌族貴族姚萇在渭北叛秦。《太平寰宇記》載「後秦姚萇廢蓮勺縣」。姚萇是在渭北「叛秦」,《太平寰宇記》中又用了個「廢」字。因為戰亂,「廢」可以理解為「焚毀」「屠廢」「毀歿」之意。後秦時期為公元384-417年,總共延續了34年。滅亡之後的63年間依然是戰亂紛紛,到了北魏太和三年(479)才又恢復了蓮勺縣。這期間極有可能因戰火使當初的蓮勺縣城一度毀歿,恢復時直接位移到了今天臨渭區來化村方位。因移地近、戰亂、朝廷更迭頻繁原因,未作變更記載。
《水經注》是北魏年間(515-524)酈道元在漢代與東晉《水經》基礎上加以注釋完成的,他本人未曾到過渭南實地考證,所以蓮勺縣後來的變故他自己也就不得而知。因此, 酈道元所撰寫的《水經注》在描述渭南白渠流向時,只是遵照了早期的水經原文而未新察。今天已經查明,漢白渠途經了故市鎮的緊北側,呈西北東南方向流入渭河。「白渠經蓮勺城南,又東注金氏陂。」正好吻合於蓮勺縣在蒲陽位置。
蒲城縣的蘇坊鎮,位於蒲城縣城位置以西,鹵陽湖的西北方向。據蒲城縣地方志資料記載,這裡曾經屬於蓮勺縣後來的崇德里或崇德鄉。吻合於《漢代長安詞典》「蓮勺在今陝西省渭南市渭河北部與蒲城縣南部地區。」同時也對應了蓮勺縣治在蒲陽村的方位。
「蓮勺宮」博山銅熏爐
綜合考證分析,筆者認為蓮勺縣的初建地先設在蒲陽,後遷至今天來化塔位置。蒲陽漢代遺址是漢蓮勺縣城池的初建之地。
「為了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誠望能夠通過考古手段,查明蒲陽漢代遺址文化區域確切範圍與其內涵,對文化核心區進行發掘,考證城池遺址的名稱、文化淵源、人文背景和歷史變遷。若如此,不僅有利於地方文化傳承,更有利於今後對遺址的保護和利用。
【作者簡介】吳勝利,臨渭區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高級土木(岩土)工程師,地方志特聘資料員,渭南人文歷史研究者。
來源:渭南日報·華山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