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董天意
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打破傳統供應鏈邊界,而家電企業從中看到了入局的機會。
日前,國內家電巨頭美的集團投資成立的新公司落戶安徽安慶。啟信寶信息顯示,該公司註冊資金為2億元,由廣東威靈汽車部件有限公司間接全資持股,後者是由美的集團、佛山市美的空調工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持股的汽車零部件製造商。
新公司落地的同時,美的還將同步規劃建設新的生產基地。而版圖的進一步擴大,也讓美的對其汽車零部件業務發展有了更高的期待。
「美的汽車零部件業務將於今年正式迎來『起飛』拐點,目標是打入全球一半主流新能源車客戶的供應鏈體系。」 美的威靈汽車部件總經理陳金濤公開表示,在未來十年,美的還將投入10億美元用於技術攻關,並致力於成為新能源汽車系統級解決方案供應商。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陳鵬麗 攝(資料圖)
事實上,想在「汽車圈」分一杯羹的家電企業並非只有美的,包括TCL、海信、海爾、創維等家電巨頭都在加速投身於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企業自身發展尋求新動能。但有觀點認為,面對博世、大陸等Tier1供應商的擠壓,以及小米、百度等網際網路公司的追趕,產業鏈條中留給家電企業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1
未來投入10億美元,
欲提供系統級解決方案
相比網際網路企業的高調,美的在進軍汽車供應鏈的道路上略顯低調。
2021年末,美的集團旗下機電事業群正式更名為「美的工業技術」。對於此次更名,美的集團副總裁兼美的工業技術總裁伏擁軍解釋稱,這是基於企業的發展需要,過去5年美的機電事業群一直在進行新產業布局和業務邊界擴張,汽車核心零部件便是其中的重點。
「美的未來幾年經營思路的核心就是以新戰略推動新增長,而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布局是美的未來非常重要的戰略方向。」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表示。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韻 攝(資料圖)
實際上,早在2018年,美的集團便成立汽車部件公司,並以「威靈」品牌運營。而美的首次將產品觸角伸到汽車部件領域的時間則更早。在2016年,美的就開始研髮針對車用的電動壓縮機,同時也是全球首家將轉子式壓縮機引入到汽車領域的廠商。截至2022年初,美的旗下汽車零部件產品線銷售規模已達到千萬元量級。
但這樣的成績並沒有減輕伏擁軍的焦慮。在他看來,美的從家電行業進入汽車行業,挑戰其實是非常大的。這個挑戰不是來自技術本身,而是美的作為新進入者,需要時間去建立客戶認可度。「2021年我們的銷售還很少,只是幾千萬量級的。所以時間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同時,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又是非常快的,這個時間等不起。」伏擁軍說。
為了在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中提前卡位,美的採取了自研與收購併行的發展路線,並在產品方向上選擇主攻新能源汽車產品的現有痛點,放大自身在機電產業鏈上的優勢。而從美的在汽車零配件領域的相關布局來看,其野心或許不僅限於「入局」而已,而是意在通過賽道的切換,找到新的業務增長極。
陳金濤表示,美的汽車零部件業務主要圍繞三方面布局,分別是電驅動系統、熱管理以及智能駕駛的執行和控制系統。其中,熱管理系統核心部件是目前美的最具實力的產品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車的熱管理系統與傳統汽車有所不同。與燃油車相比,新能源車熱管理系統不僅更加複雜,要求更高,其單車價值也較燃油車成倍增加。當前,一套傳統燃油車熱管理系統的單車價值約2300元左右,而搭載「熱泵」的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的單車成本則約為7900元,二者相差三倍有餘。公開數據顯示,到2025年,電驅動、熱管理以及智能駕駛在中國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全球市場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而這或許都意味著,美的所切入的賽道都將為其帶來豐厚利潤回報。
不僅如此,美的集團於2020年3月通過下屬子公司美的暖通收購合康新能控股權。作為傳統高、低壓變頻器的製造商,合康新能更吸引美的的或是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布局。據了解,合康新能業務中還包括提供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電機控制器、輔助動力系統、電動汽車智能充電樁及新能源汽車租賃平台建設等產品及服務。目前,在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及關鍵零部件上,合康新能相關產品已與一汽、江淮等國內多家主流車廠形成配套關係。
此外,美的旗下的美仁半導體公司已於2018年下半年進入汽車晶片領域,2021年開始量產,主要投產的晶片類型為MCU控制晶片,其2021年全年產量約1000萬顆。
產業鏈周密的布局令美的對其汽車零部件業務也有著更高期待。「2022年我們走到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汽車行業里的客戶都是項目制,隨著客戶(新車型)開始陸續量產,我們的產品也大量開始上市,美的汽車零部件業務正式來到起飛的拐點。」陳金濤表示,美的汽車零部件業務將分為「三步走」,今年目標是打入全球一半主流新能源車客戶的供應鏈。再下一個三年,美的將致力成為新能源汽車系統級解決方案供應商。未來十年,美的汽車零部件業務還將投入10億美元用於技術研發。
2
家電企業
爭相湧入造車賽道「掘金」
眼下,想在「汽車圈」分一杯羹的家電企業並非只有美的,包括格力、海信、海爾、創維等家電巨頭紛紛加速投身於新能源汽車產業中。
2021年3月,海信斥資13億元成為日本三電控股的控股股東。作為全球知名的汽車空調壓縮機及空調系統供應商,日本三電的車載空調壓縮機2019年全球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二。而完成收購的海信也正式對外公布其將進軍汽車電子領域的規劃。「海信的定位很明確,就是服務主機廠,做智能汽車關鍵部件與方案的一流供應商。」海信汽車電子研究所副所長劉宏舉公開表示。
無獨有偶,TCL的目標也是成為新能源汽車關鍵器件的提供商,只不過其目前更多關注於車載顯示等領域。據了解,TCL華星開發的FHD產品已在比亞迪漢車型上實現量產。而TCL創投集團還在多個產業鏈相關企業中投入資金,其中不乏寧德時代,雷射雷達公司Innoviz、中科寒武紀等行業領先企業。
有分析認為,目前的汽車市場不僅局限於傳統的機械部分,更注重的是軟體和技術,家電企業在電子產品和軟體領域都有著豐富的應用,「美的們」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而從整體布局方向來看,家電企業也都將現有優勢產業作為其進軍汽車領域的主切口。如,主攻熱管理系統及電驅動核心部件的美的,在機電領域有著近30年的技術積累,其空調壓縮機年產量接近1億台,全球市場份額超過40%;而在全球8K TV領域,TCL華星的全球市占率超過40%。
雖然各自的優勢領域不同,但家電企業進軍汽車業的目的或許基本一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家電市場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家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為8333億元,同比下降6.5%。這是繼2019年以來,我國家電市場連續兩年受挫。這意味著,家電企業看中的或是新能源汽車產業背後的巨大潛力。
但也有觀點認為,相較博世、大陸等傳統Tier1供應商,家電企業的在汽車領域的主機廠資源與技術實力並不占優勢。而在生態搭建及賦能方面,其綜合能力也不及華為等ICT(即時通信技術)公司以及小米、百度等網際網路公司。家電企業最終能否在汽車供應鏈中立足?或許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4efdf36bd2bb42a3d27cebf8ac070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