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失敗誰之過?慈禧太后重修頤和園,埋下大清滅亡的禍根

2022-06-07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甲午海戰失敗誰之過?慈禧太后重修頤和園,埋下大清滅亡的禍根

甲午戰爭地圖

提起中日甲午海戰,很多人無不咬牙切齒。在中國近代史上,中日甲午海戰的失敗,的確引起我們對於歷史的深思。中日甲午海戰發生在1894年到1895年,包括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威海海戰三個階段,前後歷時不到一年時間,卻讓李鴻章一手建立,號稱「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僅宣告了清朝「洋務運動」的破產,而且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壓力,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主權淪喪,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膨脹,進一步加劇了舊中國半殖民化的危機。

1894年,在經歷明治維新後逐漸強大起來的日本野心勃勃,蓄謀侵略中國已久。日本以武力打開朝鮮的大門,朝鮮向宗主國清朝發出求救信息。這一年,恰好是慈禧太后60大壽,慈禧不願意大動兵戈,清廷主和派占據上風,於是派人就朝鮮問題與日本交涉,戰事暫歇。

然而7月23日凌晨,日軍卻背信棄義,突然發動對朝鮮王城漢城的襲擊,朝鮮守軍被擊潰,朝鮮國王李熙成了日軍的俘虜。在日本政府的壓迫之下,朝鮮宣布斷絕與清朝的關係。就在清政府猶豫要不要救朝鮮之際,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清朝的北洋艦隊。至此,日本率先引爆中日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劇照

1894年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9月17日,在朝鮮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挑起戰爭,阻截護送4000名清朝士兵入朝作戰的北洋艦隊。因為事先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北洋艦隊遭到重創。雖然北洋艦隊官兵一直英勇抗敵,然而中日雙方戰鬥力懸殊,北洋艦隊5艘軍艦被擊沉,損失慘重。

1895年2月,日軍進犯威海,由於眾寡懸殊,威海陸地上的炮台相繼失守,北洋艦隊駐守的劉公島被包圍。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官兵死守劉公島,他所指揮的定遠艦被日軍魚雷擊中,孤立無援之下,丁汝昌在2月12日當晚自殺,年僅59歲。丁汝昌死後,手下軍官牛昶昞盜用他的名義投降日軍,簽訂《威海降約》。2月17日,日軍登陸劉公島,北洋艦隊覆滅。

總結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武備落後,而北洋艦隊之所以買不起「堅船利炮」,則是因為慈禧太后挪用了海軍的軍費修建頤和園,最終導致北洋艦隊「艦船失修,炮彈不響」,一敗塗地。原來在甲午海戰前夕,滿清政府上下為了給慈禧太后過60大壽,花費了數千萬兩白銀的巨款。

慈禧太后晚年,有兩件事一直讓她耿耿於懷:一件事是重修頤和園,另一件事是過60大壽。如果在60大壽之前重修頤和園完成,豈不是雙喜臨門的美事?

當年咸豐駕崩,年幼的光緒皇帝繼位,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奕?則主持朝政。慈禧太后熬死了東太后慈安,又在1884年發動政變罷免了恭親王,從而大權獨攬,轉而倚重幫她發動政變的醇親王奕譞。眼看著光緒皇帝一天天長大,成年之後,他總是要親政的。為了歸政之後還能維持奢侈舒適的生活,慈禧太后一直打算找一個養老的好去處。

圓明園遺址

慈禧太后本來想重修圓明園,然而當時的滿清王朝財政吃緊,壓根拿不出重修圓明園的錢來。退而求其次,慈禧太后看中了清漪園。清漪園山明水秀,歷經金、元、明、清四個朝代逐漸修建而成。1750年,乾隆皇帝為了慶祝皇太后60大壽的生日,對清漪園進行了大修。然而在1860年,清漪園與圓明園一起被英法聯軍燒毀,變成了一片廢墟。

慈禧太后崇拜乾隆皇帝,因此鍾意清漪園,想在這裡養老。醇親王奕譞洞悉了慈禧太后的心思,於是奏請光緒皇帝重修清漪園,作為太后養老之地。1888年,清廷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發布上諭,宣布改清漪園為頤和園,並對頤和園進行一次大修,以慶祝慈禧太后60大壽。

清漪園本身就是一片廢墟,名為大修,實為重建,自然需要一大筆巨款。重修頤和園的這些錢從哪裡來?據史料載,修頤和園的經費有以下幾個來源∶一筆是前戶部尚書閻敬銘在任時,戶部的積余約 800 萬兩,被慈禧太后發現要去修園子了。另一筆,是3000多萬兩的築路經費,慈禧太后徵用其中1000多萬兩用於修建頤和園。剩下的錢,則是以「籌措海軍」的名義搜刮而來。

當時,朝廷正在籌建海軍衙門,滿清政府的財政十分緊張,其他部門的財政開支也異常侷促,唯有海軍經費較為充裕。因此,海軍衙門事務大臣被公認為是一個肥缺。肥水不流外人田,自然不能交給漢人管理,於是慈禧親自任命十分聽話的醇親王奕譞主理海軍衙門。奕譞知恩圖報,於是挪用水師經費用於修建頤和園的事情,自然難以避免。

慈禧太后

慈禧侵占挪用北洋水師軍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在慈禧和奕譞的授意下,海軍衙門就一次性地撥給頤和園工程處45萬兩白銀,作為孝敬太后的禮金。海軍衙門本來就窮,還被太后以慶祝60大壽的名義「打了秋風」,財政上更是雪上加霜、入不敷出。

實在籌不到錢的情況下,奕譞又想到採用巧立名目這一招,設立「海防捐」一項在各地籌募海軍軍費。什麼意思呢?太后要修頤和園,皇帝也發話了,各省總督、巡撫豈能不孝敬一筆錢?但是孝敬的名義又不太光彩,因此假借「海軍捐款」的名義籌集到白銀260萬兩。這些錢,說白了也是各級官員搜刮的民脂民膏。這260萬兩白銀,一部分被用於修建頤和園,剩下的一部分則被用於鐵路建設。

1893年,慈禧太后的60大壽就要到來,頤和園的工程卻沒有竣工,面臨不小的資金缺口。為了籌錢,海軍衙門又把目光盯向了鐵路工程款,當時的海軍衙門不僅管理海軍,還監管鐵路事宜。每年200萬兩的築路專款,最後被奕譞、李鴻章等人挪用到頤和園的工程建設上。

從帳面記錄上來看,似乎慈禧太后並沒有侵占挪用太多的北洋水師經費。海軍衙門管理的錢款,也不全是水師經費。頤和園工程建設,只是在借用海軍的名義在大肆斂財。然而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戰敗,和慈禧太后勞民傷財,大興土木耗費巨款重修頤和園不無關係。

頤和園

中日甲午海戰的失敗,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分不開。雖然重修頤和園沒有侵占挪用太多的海軍經費,但海軍經費短缺卻是不爭的事實。清朝和日本兩國海軍在建設方面的投入不分伯仲,但在甲午海戰前夕,日本的投入卻比清朝大得多。

日本方面在甲午戰爭的前幾年,就做了充分的準備,為了海軍建設傾全國之力,日本天皇甚至下令從皇室經費中擠出30萬元作為海軍補助費用,受到天皇的感召,日本民眾紛紛捐款用于海軍建設。

清朝這邊,則是全國上下都在忙著給慈禧太后準備60大壽的慶典。當然,清朝也不乏一些有識之士如如兩江總督沈葆楨、台灣巡撫劉銘傳等人,就紛紛上書呼籲加強海軍建設,防範日本。

然而在這關鍵時刻,清朝反而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在頤和園工程修建期間,翁同龢領銜的戶部鼠目寸光,上奏禁止海軍外購軍火,致使海軍失去了申請專項資金用於艦和、武備更新的途徑。滿清王朝從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藥經費,海軍發展徹底陷入停滯。

原計劃籌建北洋水師每年需要撥款200萬兩白銀,實際上每年北洋水師僅能收到100萬兩白銀作為海軍建設,勉強能夠維持北洋水師的日常運轉,卻無力購買具有戰鬥力的主力艦船。

日本海軍的頭號主力戰艦「吉野號」,原本是英國人為清朝政府定做的,因為後來慈禧太后要辦60大壽,海軍衙門就把這筆預算轉為賀壽的禮金。日本方面聽到消息,舉傾國之力購買了這艏主力戰艦。日本商人和民間發起募捐會,甚至連妓女都參與了捐款。

在甲午開戰前,日本政府的財政支出中軍費支出已經占年度財政總支出接近30%。清朝當時的財政收入和日本差不多,但軍費支出卻只有1.6%左右,實際用于海軍建設的經費每年只有100餘萬兩,僅能滿足基本開銷。

甲午海戰

甚至在戰爭爆發前夕,李鴻章請求戶部撥款300萬兩作為作戰經費,結果竟然只收到了18萬兩,北洋艦隊連基本的炮火和彈藥都難以得到補充。戰爭爆發之後,清政府更是手忙腳亂,捉襟見肘,關鍵時刻應變不力,戰爭失敗早已註定。

戰爭期間連300萬兩戰爭經費都拿不出的滿清政府,卻花了一千多萬兩白銀,為了慈禧太后的一己私慾重修頤和園。這一千萬兩白銀可不是小數目,滿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也就七八千萬兩,僅用於修建頤和園就占了七分之一。如果把這些錢都用於建設海軍,甲午海戰也不至於如此狼狽。

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相繼失敗後,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被她罷黜的恭親王奕訢主持總理衙門。奕訢原本就主張對外國屈服,請求英國聯合美國和俄國共同調停中日戰爭,然而並沒有什麼結果。

1895年3月,北洋艦隊覆滅之後不到一個月時間。慈禧太后擔心日軍進犯京津,危及自身安危,於是不顧光緒皇帝等人的反對,慌忙投降求和,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鴻章為代表,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進行談判。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滿清政府和列強簽訂的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軟弱無能的滿清政府再次割地賠款,喪失主權。條約規定清朝需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作為戰爭賠款,後來又增加了3000萬兩的贖遼費。

馬關條約簽訂

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的巨額賠款,意味著滿清王朝對老百姓的剝削和壓迫更加嚴重,苛捐雜稅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民不聊生、水深火熱的局面,則激起了各地救亡圖存、反清起義的運動,進一步加速了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的覆滅。

大清王朝,實則葬送在慈禧的手裡。過完60大壽的慈禧太后死了也不會想到,18年後的大清就這樣被她折騰完了。1908年11月15日,慈禧死了;1912年2月12日,大清亡了。而這一切,早在慈禧重修頤和園之時,就埋下了禍根。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464e0df7515a435f559c31c303cfb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