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春芽班」的生命敘事

2022-06-23     家在硯山

原標題:我與「春芽班」的生命敘事

·····················以上廣告······················

我與「春芽班」的生命敘事

新時代里當老師,最幸福的莫過於當語文老師。

人生是花,語文是根,花要開得艷,根須扎得深。小學語文是人生之花培根的關鍵階段讓孩子愛上語文、會學語文是小學語文老師的首要任務。我二十餘載的教學生涯,知道我的老師,都說我上課沒有章法。主要表現在我上課有時在室內上,有時在室外上;有時上一課時的,上出兩課時;有時臨時改變教學內容,等等,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根據語文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情景性這一學科特點而做的,這樣做學生也喜歡。根據教學需要,靈活處理教學內容,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無異於建立師生和諧關係的催化劑。

2016年我在干河小學任教,中途因並校學校新安排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有幸接手了被我命名為「春芽班」的三年級(2)班,更有幸的是這個班我能從三年級下學期帶到五年級結束。在鄉下教書能連續三年帶一個班是很難遇到的事,這樣幸運的事我遇到了,那段日子是我教書生涯中最幸福的日子,於是也就有了許許多多我與「春芽班」之間和諧幸福的師生故事。這裡僅摘那段令我難忘的幸福教育生活中的幾個隨筆 意在總結過去教育生活的得失,鞭策今天的自己,主動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學的需要,教好書、育好人,做一個更合格的「四有」好老師。

「潤物細無聲」,不教而教

本學期由於並校,我校有所轄村寨的三所完小並進來,老師和學生都增加了不少。所以學校的許多工作都新作了調整,我原來上六年級(2)班數學,剛剛和這個班的學生建立感情,現在又調到三年級(2)班上語文了。中途接班,怎樣才能把孩子教育好,這是一件難事。

但無論到哪個班上課,我想每個班都應該有本班的特色精彩獨特的生命故事。我接這個班取名春芽班。一是希望新班級像春天一樣勃勃生機、欣欣向榮;二是寄予了我和這群由54個孩子組成的生命又有了一個新的開始。今天已經是開學第三周。按照計劃,我該帶孩子們到戶外活動活動,接接地氣,感受感受春天的氣息,為「春芽」的「新生命」增添更富內涵的敘事素材了。

童心只有讓它盡情綻放時,才是最美的。

「老師,你敢帶我們去山上玩,就不怕影響了成績?」

學生七嘴八舌地質疑這質疑那。我理解他們的不解,因為現在學生讀書是為了考試,老師教書也是為了考試,已成定勢。

所以我只好微笑著這樣回答他們:「因為我們班叫『春芽』班呀,『春芽』只有接地氣才會茁壯成長」。

孩子們懂非懂,但接著就是歡呼雀躍。

難得周三下午有兩節連在一起的課。在溫暖和煦的春風中,我和孩子們一起衝出教室,直奔學校後山的那片松樹林。去那裡敘述「春芽」班的又一種別樣的生命故事。松林里的活動在人員組合上,可以三五成群,可以獨自行動,隨心所欲,只要不離群太遠即可。活動也沒有具體的內容安排。可以聽陣陣松濤;可以賞松林下星星點點的野花;可以和剛破土而出的小草對話;也可以和「出山」勞作的螞蟻聊天……

有幾個平日頑皮的小男生還自導自演,演起了《王二小》、《小兵張嘎》來。演起來還挺有模有樣的。

我儘量不干擾孩子們的活動。我唯一能做的是,偷偷地拍他們的精彩活動畫面和警告離群較遠的孩子。

好玩的時光總是那麼易逝,不知不覺兩節課時間已過。帶他們下山,有許多孩子還心有不甘。

回到宿舍,我打開電腦,以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口吻,把今天的所見所聞所想敲了一篇100字的短文。晚自習時,展示在電子白板上,向全體孩子炫耀我的「傑作」。

「老師的日記寫得美嗎?誰來誇誇老師的『大作』?」

「老師應用了幾個比喻句,把松樹寫得既生動又形象,讓人讀了有一種美的享受!」

「老師的擬人句寫得形象極了!」

「老師從天空寫到松林再寫到松林下的野花,寫作順序層次清楚。」

孩子們以前讀的都是名家的大作,好像沒多大興趣。今天第一次讀我的「大作」竟然引起了他們的熱議。

「你能像老師一樣,也把今天我們到後山的松林里玩的所見、所聞、所想記錄下來嗎?」

話音剛落,教室里就響起了鋼筆和作業本摩擦的唦唦聲,那聲音美妙極了。

想不到,第一單元的習作「寫家鄉的一處景物」竟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完成了。從完成的質量上看,雖然還存在不少問題,但孩子們至少寫的都是真話,表達的都是自己的真情實感。不再像以前的習作一樣搜腸刮肚胡編亂造或抄襲他作。

教育者的思維就是要像春雨般,於無聲處滋潤孩子的心田,讓孩子的內心隱約感到自己有發展的可能,內心產生獨特的美感體驗進而激發我要學習、要求知的慾望與衝動。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今天我們的「教育實踐在孩子的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願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當孩子意識到他在接受教育時,教育的意義已經失去了。」(林格)。我們都習慣性地給孩子規劃他們的期末成績(特別是在教育功利性嚴重泛濫的今天),甚至規劃他們的人生,「用像給他們的孩子穿衣服的方式,來給他們的思想也穿上外衣。」(赫伯特.斯賓塞)。現在想想我們每天一廂情願的「摁牛頭」式的教育方法,的確是錯了。

我們一起尋找一片心靈的牧場

剛接過這個班時,語文總體成績偏差,上學期期末統測語文平均成績30多分,名列全鄉倒數第一。這個班的學生掌握的語文信息量少,語文基礎差,沒有一個能完整地寫一段話,更沒有一個能完整地讀過一本童書。孩子們的閱讀量遠遠不夠 語文學習興趣不高,語文精神營養嚴重不良。

中途接到這樣的班級,讓我最棘手的事不是讓孩子儘快地適應我的教學風格,而是如何建立我和孩子的共同興趣點,找到一片屬於我和孩子們的「心靈牧場」,能讓我和孩子們都能恣意地在這片「牧場」里汲取營養,從而詩意地駛向遠方。

小牛犢剛出生時,都靠母乳提供營養,但隨著年齡的增大,母乳給它們的營養便漸漸變得有限起來。它們必須自己到牧場裡攝取更多的青草、苜蓿等各種草料補充營養,才能滿足身體的生長需要。人的精神發育也一樣,隨著年齡的增大,精神營養若只單一從一本語文教科書中汲取,是遠遠不能滿足個體的精神發展需要的。新教育的發起人朱永新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人的精神發育營養要良好,就需要在「心靈牧場」的沃野里攝取更多的精神營養。

人的最美麗、肥沃的「心靈牧場」莫過於書。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

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

一頁跳躍著的詩行那樣——

把人帶往遠方。

這條路最窮的人也能走

不必為通行稅傷神——

這是何等節儉的車——

承載著人的靈魂。(美.狄金森)

這是美國詩人狄金森對閱讀的意義的歌頌。能承載人的靈魂、並把人帶到遠方的不是船,也不是駿馬,而是一本本好書、一行行跳躍著生命音符的詩。

面對識字量少,幾乎沒有一點閱讀經驗的「春芽班」的孩子們,怎樣使「閱讀」變成「悅讀」,讓閱讀不成孩子的負擔,避免造成閱讀恐懼,是我最應該首先考慮的問題。

為孩子選書,從最簡單的注音圖畫本開始,調孩子的口味。我選了如《小豬變形記》,《爺爺一定有辦法》,《鴨子騎車記》等低年級的圖書給他們,以消除他們閱讀障礙和心理恐懼。沒想到他們上手還挺快的,當然這在我的預期之中,因為他們畢竟是三年級下學期的孩子了。一周後,便有孩子提議:

「老師,這些都是一二年級的小朋友看的,看這些不過癮。」

隨後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對圖畫本不滿的看法。

我想,孩子們的閱讀口味已開始被調動起來。

「但,看符合三年級學生看的,大多數故事篇幅都比較長,這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你們行嗎?」

「行!」

孩子們的回答還挺整齊的。

「為了和一二年級的小朋友的閱讀區別開來,老師要給你們增加閱讀難度,看故事書時遇到自己喜歡的詞、句,要把它摘抄在摘抄本上,第二天上語文課的前三分鐘念給同學聽,誰做得好老師給他畫星,一個月後他的家長還會收到一封老師寫的表揚信,以資鼓勵。」

孩子信心十足。

我趁熱打鐵,選取了《伊索寓言》里的一個故事,有聲有色地講給他們聽。接著就在學校流動圖書目錄上推薦了注音版的《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西遊記》等童書。

三月份結束,我兌現諾言,評出三月份的「讀書之星」,並親自給家長寫了這樣的一封表揚信:

親愛的xxx同學的家長:

你的孩子,在三月份里除了能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外,還主動地去閱讀了許多課外書,他被評為了我「春芽」班三月「讀書之星」。這封信代表了他在學校里的努力和進步,你應該為他的努力和進步感到自豪和驕傲!

按計劃四月份的任務是練習會用自己的話複述故事大體內容,課前三分鐘講給同學聽。月底評出本班「故事大王」,這已圓滿收官。五月份給同學推薦一個好故事,月底評出「最佳推薦獎」;六月份學寫一篇讀後感,月底評出「最美讀後感」。

「閱讀是快樂的,愛閱讀的孩子是最美的天使。」「春芽班」三四月份的課外閱讀,是有效的。孩子們變得愛說話起來了,也活潑了許多,上課開始會搶著舉手發言了。課間玩玻璃珠的、打卡片的少了,我經常聽到他們在課間津津樂道地談童書里的故事,或交流整理讀書筆記的事。

看到此情景,我暗暗自喜。因為看到了我和孩子們的「心靈牧場」已初見雛形。現在每天放學後和晚自習前的這段時間裡,操場旁的草地上或教室後的松林里,經常活躍著我和「春芽」班孩子們的讀書身影。干河小學也因此多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接下來的五六月份我想也應該會像三四月份一樣順利完成,我期待著「春芽班」每個月底頒獎的那一天的到來。

願孩子們能在這片「牧場」里找到他們所需的營養,並健康地成長,最終詩意地駛向他們人生的遠方!

我們一起看日出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看每天新的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迎候每天第一縷照亮大地的陽光,是我和「春芽」班全體孩子的約定。

新接一個班,意味著又新接了一批新的生命。

記得剛接觸這個班時,課堂上我儘管使盡了我積攢了近20年的,激勵孩子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的經驗,也無濟於事。台下孩子們默默無語,台上我自言自語,一個人在唱獨角戲。面對這樣一群怯懦,缺乏自信,不善表達的孩子,對於我又是一個新的挑戰。我不想讓這些孩子在我的手上這樣一直怯懦、缺乏自信、不善表達下去,我不喜歡我的學生養成這樣的性格。假如聽之任之,將是我為人師的罪過。回到宿舍,我幾度掩面反思,從教學的內容到教法,再到班級管理策略。終究百思不得其解。是我這個大人突然闖入他們的童話世界,而感到不適嗎?我不由想起了蘇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話:「我一向認為,要進入童年這個神秘之宮,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一個孩子。只有這樣孩子們才不會把您當成一個偶然闖入他們那個童話世界之門的人,當成一個守衛這個世界的看守人,一個對這個世界裡面發生的一切都無動於衷的看守人。」(《育人二部曲》,第6頁)如若這樣,縱然我「滿腹經綸」,又將如何?

我不能成為對他們世界裡發生的一切都無動於衷的看守人。得讓孩子們知道,我只是一個個子比他們大的孩子,走進他們的童年世界裡。我決定放棄課間喝茶休息的十分鐘時間,和他們跳起了橡筋、玩起了老鷹抓小雞的遊戲,或像孩子一樣一屁股坐在地上和他們玩起了抓石子,還常常因抓子和孩子們爭得面紅耳赤。幾天後,孩子們都覺得我這個「大孩子」看著挺嚴肅的,但其實還挺好玩的。輕輕悄悄地,我打開了進入他們童話世界的排他的大門。但我這「大孩子」不能這樣無休止地和他們玩那種「小兒科」的遊戲。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更不是我進入他們童話世界裡的初衷。讓他們消除心中的怯懦,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才是我這個「大孩子」必修的功課。「春芽」班54個孩子,只有3個走讀生,其餘都是寄宿生。放學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們無所事事。我決定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競爭意識,增強戰勝困難的自信心理。

於是一個「宏大」的爬山比賽計劃開始了。爬山對農村孩子來說是「家常便飯」。干河小學教學樓後山有一片松樹林,林下小草青青,野花星星點點,環境優美。通過考察松林坡度適中,沒有安全隱患,適合組織學生戶外活動。爬山比賽以坐在教室里的大組為單位,共分成四組。比賽時既比速度又比團體協作,在爬山的過程中團隊協作被列為考核的重點,比如對弱小者的照顧。開展這項活動,賽前、賽中、賽後都出現了讓我感到欣慰的鏡頭:賽前各組組長,組織組員討論誰照顧誰,如何分工協作,激烈異常;賽中,大的照顧小的,互相幫扶,互相鼓勵打氣;賽後,各組組員聚在一起總結得失。每個過程孩子們都興奮不已,這在語文課堂上我從未遇見過。

孩子們的精力無比旺盛,活動也常玩常新。捉迷藏,「尋寶藏」,找蟻穴,編花籃,山頂看日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學校後山的松林成了我和孩子們玩耍的天堂。以致山上哪裡有個坑,哪裡有個坎,哪裡易藏人,哪裡有一棵歪脖子樹,哪裡有一棵「雙胞胎」樹,哪裡有一棵野桑葚都讓我們了熟於心。

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與磨合,現在孩子們已不把我當成老師,儼然就是他們心目中的一個大朋友。我便自封「老頑童」。為了體現我這「老頑童」和「朋友」之間的真誠友誼,課堂上我們之間沒有責備和批評,只有互相鼓勵的一顆顆星和一聲聲發至內心稱讚,因為我們是「朋友」。為使「朋友」之間的關係更融洽,我在努力改變語文課堂的教學方法。我相信「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梅貽琦)這一說法。在語文知識的海洋里,我這「大魚」把以前的「我的語文課」改成了「我們的語文課」,在「大魚」和「小魚」們共同的語文課堂里,「大魚」導前,「小魚」們尾隨,一起學「游泳」——共賞一篇篇美文,共寫一篇篇活動日記和讀書筆記。雖然賞文見解稚嫩,寫文手法笨拙,但我們樂此不疲。

我和「春芽班」的孩子們一起學習,互相學習。「每天我走進教室,我就在想我能學到什麼。我是教師,也是學習者,而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美】菲利普.比格勒)的態度改變自己。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我和孩子們每天也都是新的,也都在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約定,每天在校園裡一起迎候新的太陽的冉冉升起,一起迎候每天的第一縷陽光,開始每一天新生命的征程。

這隻屬於我和你之間的悄悄話

「春芽」班的同學們一起學習已經快一個學期,我發現直到現在仍有七八個孩子不合群,他們缺乏與同學共享學習感受的合作精神,課堂討論時總是把頭羞怯地低著,不想(不敢)發言。即使被點到朗讀課文,聲音也總是那么小,那聲音或許只有他自己能聽得見。無論是課上還是課間,他們都很難融入到班集體的生活中來。找他們談話,想從其間找到他們內心怯懦和自我封閉的原因,但結果他們在我面前也只是欲言又止,或答非所問,或乾脆低頭蒙臉,然後轉身羞答答地嘻嘻地邊笑邊溜走了。三年級的孩子,應該是喜歡錶現、天真爛漫,口無遮攔,想說就說,充滿幻想的「初生牛犢」的年齡段。但他們卻顯得這般老成,心性與實際年齡格格不入。

這些孩子怎麼啦?他們內心的怯懦、自我封閉、不合群實在讓我擔心。「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為兒童心理正常發展的必需。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展的兒童,可能終其身只是一個悲劇。」(陶行知)。教育的目的不是讓人考高分,奪得期末考試的頭籌,而是讓人具有健全的人格並過上幸福的生活。三年級的孩子是健全人格培養的分水嶺,假若我的學生在這階段不能獲得心理正常的發展,釀成其一生的悲劇,這豈不也是我教育生涯的悲劇?

為了揭開他們心中的秘密,我除了平時多找機會接觸他們外,還給自己增加了一份鄉中心學校不檢查、不列入考核內容的作業——全班同學每人每天給老師寫一兩句想對老師說的心裡話。我向學生承諾:這只是我和你之間的悄悄話,絕無第三人知道。我試圖以書信的方式與他們對話,這樣不但可以緩解面對面談話的緊張和羞澀,也利於字斟句酌地相對準確地表達想表達的信息。對了解這些孩子,走進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解開他們的心結更有幫助。從此每天下晚自習,我都會收到一摞沉甸甸的「悄悄話」,當孩子們都進入甜美的夢鄉時,我便小心翼翼的翻開他們的「悄悄話」,並謹慎地和每一個孩子「對話」。

「老師,我害怕沒有了爸爸。我還小的時候,爸爸就躺在床上,直到現在也沒起來過。聽媽媽說,爸爸病了,現在病情比原來還要嚴重。老師,我怕,我怕我沒了爸爸,到那時同學們會笑我的,每當想起這事我就會哭。您說我該怎麼辦?」

這是班上自卑感最強的盧翠(化名)對我說的悄悄話。讀完這段文字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深深地為她的遭遇感到傷心難過,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會幫她什麼呢?我含淚寫下了給她的回話:

「你爸爸躺在病床上,你傷心老師也很難過,但只會傷心和難過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現在你能做的就是要好好學習,每周末放學回去,就到他的床邊跟他講你在學校里是如何努力學習的,並把你學到的知識告訴他,這樣他會很高興的。你知道嗎?人高興起來,心情好起來,病就會慢慢地好起來的。孩子,別怕,有老師在,有什麼困難儘管來找老師,在學校里老師會把你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愛你的。相信老師的話,只要你努力就不會有人笑你,看不起你,加油!」

李劍(化名)是我們班對親情最敏感的孩子,他父母外出打工已經有好長時間沒回來了。我發現他每次有同學上台念關於爸爸媽媽的愛的日記時,他就會哽咽,啜泣。有一次在他寫給我的悄悄話里,才讓我明白了這是怎麼回事:

「老師,我爸爸媽媽出去打工已經兩年沒有回家了,我很想他們。每次周末放學回家,看見其他同學和他們的爸爸媽媽一起玩,我就會很羨慕他們。看見他們有爸爸媽媽在身邊,我就抬不起頭來,心想有爸爸媽媽在身邊真好。我真的好想爸爸媽媽,他們是不是不要我了?」

在這段話里流露出了一個孩子,在久別親人的日子裡是多麼地渴望親情。我隱隱地感覺到,他那幼小的心靈里每天都在流血。

「孩子,世上會有哪家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的?他們其實也是很愛你、想你的。他們之所以出去打工很長時間沒回來,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回來,給你買新衣服,蓋大房子,讓你過上幸福的生活。你現在在學校里應該好好表現,好好學習,他們在外面打工才放心,才能賺更多的錢回來。老師教你一個好方法:假如你想他們時,就拿出你的日記本,把自己想對他們說的話寫出來,這樣你的心裡就會好過起來了。

孩子,加油!學會戰勝自己才是最棒的!

在挑燈與孩子們「對話」的每一個夜晚裡,不知有多少個晚上,我熬到深夜,也不知有多少個夜晚孩子們對我說的悄悄話讓我輾轉反側,久久難以入眠。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當我看到孩子們,因與我「對話」而有所改變時,在不斷的「對話」中我和孩子們找到共鳴時,我感覺到我已開始撥動了他們沉寂的心弦,心中就會充滿對教育的激情。

有人說「讓你抱一塊20公斤重的石頭,過不了多時你就會感到沉重,煩心,但假如你抱的是20公斤重的你的孩子,卻永遠也不會有這樣的感受。」在為人師的道路上,在與「春芽班」的孩子們一起學習的道路上,我一直在享受著後者給我帶來的快樂與幸福。

我願獨享這隻屬於我和孩子們的悄悄話的每一個夜晚。乘著童話的翅膀,讓心飛揚。

乘著童話的翅膀,讓心飛揚

記得上一屆,我帶的一個班,有老師來聽課,課後聽課老師跟我講,我的課堂紀律太差,鬧哄哄的,學生不尊重老師,不像上課的樣子。當時我沒有跟這個老師說什麼,只是笑了笑。現在我經營的「春芽班」又開始「鬧」起來了,我不知道會不會又被其他老師視為「課堂紀律太差」,「不像上課的樣子」。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喜歡這種「鬧哄哄」的課堂,因為在課堂上我不喜歡唯我獨尊、我說了算。

但剛接手這個班時,我卻被孩子們的「乖巧」,「聽話」給嚇懵了:課上孩子們齊刷刷的把手放在桌子上。回答問題只要班長一說,就沒人能再說或敢說第二種,第三種看法;對課文重點段、句的理解和感悟是出奇的一致,無論我再怎麼引導也無濟於事,弄得我一頭霧水、哭笑不得。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都是文學藝術精品,是孩子汲取精神營養最好的養料。對文學藝術的欣賞和品讀,應該是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和不同的生活背景,就有不同的感受和感悟才對。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道理。對課文的理解如果沒有自己的感悟和想法,這不僅對語文學習,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也是一種殘酷的摧殘。若不注意引導和培養,孩子涉世膚淺,生活經驗本來就少,再加上今天的唯分數論英雄,背、記標準答案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他們隨著年齡的增大,年級的升高會變得越來越無語和隨從,沒有自己的主見。

這是我從事語文教學近二十年來從未感到過的教育危機。接手這個班我嘗試著用童書去打開這群孩子的心扉。記得新教育發起人朱永新教授說過:「童書是打開兒童心扉最偉大的力量。」於是「春芽班」的「師生共同尋找心靈牧場」的「宏大」計劃開始了。

「尋找心靈牧場」的童書閱讀中,我和「春芽班」的孩子們共讀一本書,一起複述故事情節;一起積累好詞好句;一起討論書中的主人公命運,一起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基於這班孩子剛剛學讀課外書,我選取的都是一些淺顯易懂的,孩子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書。諸如鄭淵潔的《皮皮魯傳》、《魯西西傳》、《大灰狼洛克傳》等。為調動孩子讀書的慾望和積極性,使之來得自然,讓孩子容易接受、樂於接受。我們從複述故事開始,把複述故事或用自己的語言創造性地複述故事內容,作為本學期的讀、說練習重點,積累好詞好句次之。並把每月最後一周的周五最後一節課定為「故事會課」。迎合孩子的口味,適合孩子的認知水平,我們在愉快的講故事、評故事中不知不覺地把讀書和說話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中,這一切都顯得自然而實在,沒有任何強迫的影子。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里談到:「自然發展一切事物都是從頭開始的,開頭雖然顯得無關緊要,但是具有巨大的潛伏力量。」(《教與學的便易性原則》第94頁。)我想我們的共讀一本書,共講、評一個故事將是打開「春芽班」孩子們心扉的開始,真正步入他們漫長人生閱讀的開始。我也相信這一開始將蘊藏著讓孩子心性豐滿、充滿自信的巨大潛伏力。因為孩子們現在已可以落落大方地走上講台展示自己的「口才」了,課堂也開始出現了「鬧哄哄」的場面。其間我看到了他們的心在飛揚,這得益於童話這雙翅膀的力量!

我堅信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生命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是「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關係。美麗的鵝卵石的誕生是「水的載歌載舞」而不是「錘的打擊」。

我喜歡「鬧哄哄」的課堂,我愛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散發出不同的思維氣息;愛孩子們在同一個問題里碰撞出不同的那閃亮的火花,即使它再稚嫩。

為每一個生命頒獎

對於孩子來說,「失敗不是成功之母」,只有讓他們不斷地品嘗到成功的甜蜜才是成功之母。「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在某個方面表現優秀,你都可以獲得一張獎狀」,這一條規定早已寫入「春芽班」的班規里。孩子們為了能在期末拿到一張證明自己優秀的「證書」,學期初都在各自的日記本里寫下了各自的計劃。

期末轉眼就到,「春芽班」的頒獎「大會」也如期舉行。孩子們最期待的日子應該就是今天。頒獎當天我早早起來,特意為幾個後進的「特殊」孩子寫頒獎詞:

王應福同學,你個子雖小,但干班上的重活、髒活你總是搶在前面,本學期在「春芽班」的園地衛生上,隨時看見你辛勤的身影,是你的勤勞維護了班級的榮譽。「春芽班」的全體同學應向你致敬!請接受本學期屬於你自己的這份榮譽!

王成濤同學,你是「春芽班」的快樂天使,你在哪裡哪裡就充滿歡樂、充滿笑聲,同學們都被你的幽默所折服,幽默是一種能力、一種智慧。請接受本學期屬於你自己的這份榮譽!

盧正發同學,你雖然是個走讀生,但你從來不遲到、不曠課。常年單獨跟奶奶在一起生活,回到家除了完成家庭作業外還會幫奶奶做家務。你學會了守時,學會了獨立生活,學會了自理,學會了孝敬。請接受本學期屬於你自己的這份榮譽!

「春芽班」的獎項「琳琅滿目」,有學科學習進步獎,優秀班干獎,勞動能手獎,尊老愛幼獎,獨立自理獎,講究個人衛生獎,文明禮貌獎等等,獲獎理由除了憑「」兌換外,有的是同學推薦的,有的是自薦的。每周一班會課時,我們討論的重點就是上周每個同學,應該在哪方面獲得「」的事。這樣的會不亞於民主生活會,孩子們各抒己見,熱鬧非凡。

我和孩子們共同營造的班級文化是「做最閃亮的自己」。在我的眼裡「春芽班」沒有差生。作為班主任,我沒有也從來沒有想過用班上的期末卷面考試成績和本校 全鄉的平行班級作比較。當然也從來沒有讓孩子用自己的一張試卷和班上的任何一個同學比高下。在成人的社會裡,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我們都很清楚:我們不敢跟任何人比,一比就會給自己帶來不良的負面效應。正所謂「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唯一能比的是自己和自己比,用現在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比。所以我常常提醒和鼓勵學生,要敢於和自己比賽,看自己今天是否比昨天更努力?這個月是否比上個月有進步?這個學期的「」是否比上學期的「」多?「春芽班」沒有競爭對手,唯一的競爭對手就是自己。

「春芽班」54個孩子就有54種性格,54個不同的情商和智商。若只一味的把孩子的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評價他們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未免打擊的面太大?我始終堅信,他們都是優秀的,以後一定會在生活的各行各業中嶄露頭角。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我們不單需要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需要造衛星、火箭的大國工匠,也需要經商的小生意人,更需要掃大街的清潔工人。但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的人,社會所期望的是他們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健全的人格。只有他們具有這樣的品質和人格,才能為社會做出有益的事。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要為社會而設計,要為訓練成對社會做點事的人而設計;教育決不能為挑選少數選手而設計,結果使這些選手光榮顯耀,站在眾人的頭頂上,伸出手來,受眾人供養。

面對「春芽班」54個孩子,我秉承的是「訓練對社會做點事的人」,而不是「挑選少數選手光榮顯耀」。「春芽班」不唯分數論英雄,已成為約定俗成的評價規則。懂事的孩子們還常常為我擔心,「我們班的語文、數學成績比不上人家,老師您就不怕挨批評,受懲罰?」我說,現在我因為這個挨批評受懲罰不怕,我怕的是你們現在在「春芽班」學習沒有快樂,不感到幸福,怕以後你們走到社會,挨批、受罰。

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命,每個生命都有他閃亮的一面,每個閃亮的生命都值得點贊。抓住孩子的閃光點,激勵他,他就會把這個閃光點發揚光大,把這個閃光點融入他的身體,變成他的血液,最終讓他受益終身。作為孩子以後人生的引路人,開啟他們人生智慧的啟蒙者,有必要也有義務為每一個閃亮的生命頒獎!

供稿:馬

供稿:沈正良 汪斌

來源:七鄉文藝,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予以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家在硯山

01

聯繫我們

投稿爆料:Yanshan7077(微信)

02

家在硯山平台

留言區抖起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4637bd541830bb18e6579c90abac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