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元和3000元的眼鏡,到底有什麼區別?

2024-11-04     環球時報

當我們走進眼鏡店時,往往會發現不同眼鏡價格懸殊,從幾百元到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不等。

有網友疑惑:300元和3000元的眼鏡,究竟有何區別?有必要選一副高價眼鏡嗎?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解讀,並指導你科學配鏡。

越貴的眼鏡就越好嗎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眼科主任醫師林思勇在接受生命時報採訪時表示,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總體來說,300元和3000元的眼鏡有較大區別。

一副眼鏡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鏡片和鏡架,價格通常受到材質、品牌、設計、功能等多因素影響。

鏡 架

在鏡架的選擇上,建議消費者不宜投入過多預算。

選擇佩戴舒適、輕重適宜、正規生產的普通鏡架即可,一些宣稱能夠帶來更好佩戴體驗感的昂貴鏡架可能「名不副實」。

鏡 片

林思勇建議,消費者的主要預算應放在鏡片上。

高級的鏡片往往具有精密的光學設計,部分還添加了加硬、增透、抗污的功能,其背後含有一定的技術質量和研發成本,確實能夠提升視覺效果和佩戴安全性。

眼鏡並非越貴越好

對於普通的中低度近視(400度以下)的人群來說,選用國產、正規品牌生產的鏡片就能保證佩戴的清晰度和舒適度;

高度近視(高於600度)、較大度數散光、雙眼屈光參差、雙眼視功能異常的患者以及兒童/青少年群體需要謹慎挑選,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選擇相應的功能性鏡片。

功能性鏡片的價格可能較高,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控制近視發展,提供更好的視覺質量。

大家應理性消費,不要盲目追求品牌和價格,而要重點關注眼鏡的質量、舒適度和耐用性等方面。

有些眼鏡功能其實是噱頭

事實上,很多功能並沒有特別的科學依據。

噱頭1:防藍光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醫學視光中心副主任宋紅欣曾在接受生命時報採訪時表示,防藍光鏡片是否真的可以保護眼睛,沒有充足的臨床科學依據。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莫納什大學和英國倫敦城市大學聯合發表在《考科藍系統綜述資料庫》上的研究指出,防藍光鏡片在防止眼睛疲勞、改善使用電腦後的睡眠質量方面似乎沒有作用。

早期的研究也沒有提供充足證據,以證明防藍光鏡片可以防止視網膜損傷。

「藍光是指波長處於400~500納米之間、具有相對高能量的光線。太陽光是自然界最大的藍光來源。」宋紅欣表示,上述研究指出,人的眼睛從電腦螢幕等人造光源接收到的藍光量完全在安全水平之內,普通人並不需要特別配戴防藍光眼鏡。

市面上的防藍光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選擇不當還可能傷眼,比如「色偏」嚴重的鏡片反而會加劇視疲勞、引起眼部酸脹等。

噱頭2:抗疲勞

「眼疲勞是因為用眼過多,長時間、近距離看手機,眨眼次數往往會減少,造成眼睛乾澀難受。」宋紅欣說,再高科技的鏡片也做不到「督促」人眨眼。

不過,部分鏡片的附加功能有一定科學依據。

例如,樹脂鏡片較軟,更易出現劃痕,影響清晰度,因此樹脂鏡片表面通常會鍍上「加硬膜」,提升鏡片耐磨性,延長使用壽命;

在鏡片表面鍍一層金屬氧化物形成的「增透膜」,利用物理學原理,可減少或消除鏡片表面的反射光,增加透光率,使視野更清晰明亮;

增透膜的結構有細小的微孔,容易遺留灰塵和油污,時間長了會嚴重降低透光性能,因此在增透膜上再鍍一層「抗污膜」,能使油、水、灰塵等不易附著在鏡片表面,有效解決污漬問題。

配鏡時,這3件事很關鍵

配一副眼鏡的步驟包括眼部檢查、醫學驗光、選配眼鏡、個性化調校、試戴等關鍵環節。

準確驗光

不論是300元還是3000元的眼鏡,配鏡的基礎一定是科學準確的醫學驗光。

林思勇強調, 特別是1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應當嚴格按照要求,在有資質的醫療機構進行散瞳驗光

長時間寫作業、看書、注視電子設備等行為導致眼睛過度疲勞,不少青少年會出現「假性近視」,如果僅通過所謂「電腦驗光」,將產生很大誤差。

鏡片調校

宋紅欣提醒,根據國標,鏡片度數的正負差距不能超過10度,如果鏡片質量不合格,度數差距過大會影響視力。

配鏡時還需要準確測量瞳距(兩個瞳孔間的距離),若所配鏡片瞳距不合適,會造成視疲勞等眼部不適。

此外,鏡片的折射率也是重要指標,同樣度數的鏡片,折射率越高的就越薄。度數較高的近視人群,可選擇稍小的鏡架和折射率高的鏡片,舒適性更好。

試戴20分鐘

在醫學驗光獲得配鏡處方後,大家一定要試戴20分鐘以上再取下,期間模擬日常生活場景,進行上下樓梯、看書、寫字等動作,來查看眼鏡佩戴是否舒適。

如果出現眼睛酸澀、眼脹、甚至伴頭暈、噁心、頭痛等異常表現,應當及時帶著配好的眼鏡到醫院就診,排查病因。

來源:生命時報/記者 郭詩穎 田雨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3d013f9d9ef0ac86c4775dcd6eced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