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版朱元璋」洛陽集團的領袖:有一種結局叫怎麼努力也是徒勞

2022-08-18   正衛說生活

原標題:「隋末版朱元璋」洛陽集團的領袖:有一種結局叫怎麼努力也是徒勞

朱元璋穿越到隋末會是個什麼結局?隋末還真有個跟朱元璋類似的梟雄——王世充,他是洛陽集團的CEO,他跟朱元璋相似之處有以下幾點:

1.出身低微。王世充親生父親是姓支的胡人,父親去世後,母親改嫁霸城王氏,他跟了養父的姓。王世充一頭卷髮,外貌上跟漢人顯得格格不入,而胡人在當時大體來說是被人看不起的。朱元璋童年更是出身於窮困潦倒的佃農家庭,年輕時當過和尚討過飯,受到過很多歧視。

2.能力超群。王世充年輕時熟讀經史,研究兵法,打仗無師自通。朱元璋小時候沒讀過書,他的軍事能力是在戰鬥中不斷錘鍊出來的,打仗的水平也毋庸置疑。

3.弒主自立。王世充殺了皇泰主(隋恭帝楊侗)自立,而朱元璋殺了小明王韓林兒。兩個都是狠角色。

可以說,王世充和朱元璋都是沒什麼身份背景,全市是靠自己拚命努力才獲得很高成就的那種人。

王世充在軍事能力顯然是很強的,他以一個文官,接連以少擊多,平滅了多股龐大的起義隊伍。

PK朱燮、管崇。朱燮、管崇是江南集團的CEO,他們在江南一帶起兵,發展了部隊10多萬。隋煬帝派將軍吐萬緒、魚俱羅等人去討伐,沒有取得效果。王世充作為偏將,自己招募了1萬多人,練成了一支精兵,最終消滅了這支江南的義軍主力。要知道朱燮、管崇本身也是有才幹的豪傑。王世充以少擊多,大獲成功,令人刮目相看。

PK孟讓。孟讓是山東義軍的翹楚,他在山東長白山(現鄒平南部)起兵,擁有部隊10來萬,一直打到淮河盱眙地區。王世充奉命平叛,他先是用一群老弱病殘故意示弱,等到敵人糧草不繼,不得不分散征糧的時候,王世充將部隊結成方陣主動出擊,把孟讓主力一舉擊潰,斬首1萬餘級,俘虜10多萬人。

PK盧明月。盧明月在河北涿郡起兵,一路流竄作戰打到河南、江淮地區,勢力巔峰時期發展到40萬人,其部隊接近後世黃巢的規模,他也很膨脹,自稱「無上王」。不過他的部隊大多是烏合之眾,王世充率精兵出其不意將之擊潰,斬殺盧明月。這一仗也解除了江都北面威脅,讓隋煬帝龍顏大悅,親自賜酒給他。

PK李密。李密是當時天下勢力最強的瓦崗集團CEO,也一度被普遍認為是改朝換代的「天選之人」。他巔峰時期有30多萬精銳及單雄信、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等萬人敵,號令天下,黃河兩岸、大江南北的各路梟雄都向他俯首稱臣,對洛陽形成圍攻態勢。當時東都洛陽如果丟失,將意味著李密有很大機率奪取天下。王世充接受隋煬帝的指派,率領江淮精銳北上PK李密,解救洛陽之圍。

由於實力差距,王世充對李密的作戰開始很不順利,接連遭遇挫敗。王世充並不氣餒,而是通過各種手段重組權力,最終掌控了洛陽集團。他克服糧草短缺等困難,重組了一支精兵,抓住李密打完宇文化及後部隊傷亡累累、未及休整,以及瓦崗群雄驕傲輕敵等弱點,舉全部精銳對李密發動了突襲,特別是王世充訓練出來的「排槊兵」,配合密集方陣,頗有「馬其頓方陣」的氣勢,摧枯拉朽般地一舉摧垮了瓦崗大軍。

此戰後,王世充正式成為洛陽集團的CEO,皇泰主全部交權。曾無比高光的李密則成了喪家之犬,投奔到關中李淵那裡,不久逃出關中時被截殺。天下各路勢力重新洗牌,王世充集團(鄭帝)占據了河南全境;李淵集團(唐帝)占據關中、山西一帶;竇建德集團(夏王)占據河北;蕭銑集團(梁帝)占據荊襄、西南;杜伏威集團占據江淮、江南。

王世充不僅打仗厲害,治理方面也有一套,他在執掌洛陽後,立即公開張三榜招賢:

一求文才學識堪濟世務者,招納謀略之士。

一求武藝絕人摧鋒陷陣者,招納勇猛之士。

一求能理冤枉擁抑不申者,招納法治之士。

對招攬的賢才,王世充「皆躬自省覽,殷勤慰勞」,可謂求賢若渴。而且,王世充很能收攬人心,每次打仗都歸功於下,賞賜都分給部下,頗有當年魏武曹操的風範,更不用說朱元璋了。

但是,我們都知道,王世充最後還是失敗了,在洛陽-虎牢戰役中敗在了李世民的手裡,和竇建德一起做了俘虜。問題在於,王世充各方面表現可以說無懈可擊,為什麼還是敗了呢?

第一個原因:軍隊實力差距巨大

洛陽-虎牢戰役中 ,表面上看似乎是王世充軍事能力不如李世民,王世充的「排槊兵」,被李世民的「玄甲軍」所殲滅。李世民打仗已經形成了很好的套路,一開始讓常規步兵先上,然後趁敵人疲憊的時候,派玄甲軍衝擊,一般都能取得所向披靡的效果。在谷水之戰中,王世充投入剩下的所有家底——2萬精兵臨水布陣,李世民先派步兵渡水攻擊,然後率玄甲軍從山上俯衝下來。即使如此,王世充軍還能硬扛,堅持打了整整一個上午。

「世充亦帥眾殊死戰,散而復合者數四,自辰至午,世充兵始退。世民縱兵乘之,直抵城下,俘斬七千人,遂圍之。」——《資治通鑑 唐紀》

那最後王世充為何還是敗了呢?真實的原因是李世民部隊要多很多,雖然歷史記載總是李世民以少擊多,但李世民勝利班師的時候無意透露了一個數字「鐵騎萬匹,甲士三萬人」,光班師遊行的精銳就有4萬,達到王世充的2倍以上,而且重騎兵達到1萬,步、騎兵配比優勢巨大。而王世充僅2萬部隊、騎兵不足千人,還經常肚子吃不飽,純粹靠意志在戰鬥,這種仗是很難打贏的。

第二個原因:身份背景差距巨大

這也是本文為什麼要把王世充和朱元璋比較。王世充最大的劣勢就是出身地位,還有胡人血統,因此無論他如何努力,如何收攬人心,別人總是低看他一眼。他收降的猛將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都紛紛投到了李淵的懷裡。就因為李淵是「八柱國」李虎的後人,在隋朝被封唐公,跟隋煬帝是表兄弟,大家認為他身份高貴。沒辦法,假如朱元璋啊、馬雲啊一旦生在隋末,無論你有多大本事,最後也沒什麼卵用。因為人家不會鳥你。李密就不一樣,雖然曾經被隋朝通緝,一度惶惶如喪家之犬,但人家同樣是北周「八柱國」李弼的後人,被封蒲山公,這就是身份底氣,也是能執掌瓦崗寨的最大資本。

所以,王世充不管怎麼招攬賢才、收買人心,身邊的人才卻始終在流失,整體實力呈下降態勢。

第三個原因:人心向背差距巨大

隋煬帝被弒的消息傳開後,李淵見取代隋朝的時機成熟,便廢掉了隋恭帝楊侑,很快楊侑就不明不白地掛了;王世充也廢掉了皇泰主楊侗,後來還弒殺了他。這兩個少年皇帝都死於公元619年,可以說,這都是李唐集團和洛陽集團為了重組權力、集聚力量爭奪天下的必然之舉。

對於這件事,李淵遭到的非議很少,而王世充則聲名掃地,其原因是李淵本身乃皇親國戚,大家也都知道楊侑只是個擺設;而皇泰主楊侗則不一樣,他是個仁慈英明的人,他對王世充可說是有恩德的,在他兵敗的時候多次寬宥他,主動放權給他,最後卻慘遭反噬,由此引起了更多將領的出走。王世充真正可以掌握的力量只有他自己帶來的江淮精銳部隊,而來自山東的瓦崗群雄和隋朝的殘留將士對他都不認同,導致叛亂時有發生。

朱元璋殺小明王韓林兒也是為了清除自己的絆腳石,這一行為也沒有受到任何的譴責,雖然韓林兒號稱宋徽宗的後代,但當時的天下人對於身份血統的認同度已經遠遠低於隋末。

最後一個原因:缺少一點運氣

李世民出關第一戰,曾率五百騎兵登上玄武陵觀陣,王世充察覺後立即親率萬餘精銳圍殺,麾下「飛將」單雄信挺槊直取李世民,正要刺殺的時候,單的拜把子老弟兄徐世績大喊道:「這是秦王啊!」意思是讓他手下留情。單雄信心一軟,就沒下狠手。就在這間不容髮的時刻,李世民麾下猛將尉遲敬德從側面衝上來,橫刺單雄信墜馬,李世民則逃出生天。隨後,李唐大將屈突通率優勢部隊圍上來,將疲憊不堪的王世充軍擊潰,俘虜的「排槊兵」達六千人,令王世充元氣大傷。

這就是戰爭中的偶然性,李世民如果此役遭遇不測,這場決戰李唐集團想獲勝基本就沒戲了,後續天下大機率要維持四分五裂的狀態。

結語:

隋末作為洛陽集團的掌舵人王世充,可說是翻版的朱元璋。雖然王世充各方面已經做到了最好,但還是不免於失敗,不僅是因為遇到了軍事能力逆天的李世民,還因為他掌控的洛陽集團都是百戰殘餘力量有限,加上其出身地位缺乏底蘊,在那個看重門閥的時代決定了他取得成就的局限性。所以即使朱元璋切換到隋末,大致也一樣歸於失敗。

那王世充有沒有成功的可能呢?筆者覺得還是有的,假如王世充不是在體制內發展,接受隋煬帝的命令進入洛陽這個修羅戰場,而是選擇脫離體制,改變戰略到門閥勢力弱的江淮、江南一帶自己發展,慢慢積蓄力量,坐觀李密、李淵和竇建德的爭鬥,最後憑藉半壁江山,成就孫策、孫權一樣的偉業,甚至趁北方虛弱北伐成功還是有可能的。

@青史子建